书城亲子家教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7985000000055

第55章 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

孩子过于胆小怕羞,不敢与陌生人接触;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从来没兴趣接触其他的孩子;遇到困难容易自暴自弃,没有信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疑心很重,对父母、小伙伴们的评价非常看重,特别是对同龄人的批评更是难以接受……如果孩子有上述几个症状,那么父母要小心,孩子可能产生了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情感体验,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怀疑、轻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伴有忧郁、害羞、孤僻等情绪的出现。如果没有及时化解这种心理,那么其自卑感就会日益增强,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幼儿也会产生自卑心理吗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那么小,也没有走上社会,几乎还没受到过什么挫折,也会产生自卑心理吗?是的,幼儿在1岁半到3岁的时候,正是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的时期。如果这个时候幼儿的疑虑情绪过多,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对自己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

自卑心理的产生,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孩子在身体上有一些缺陷,如长相难看、口吃严重、身材矮小或者有其他疾病。第二,孩子反应能力差,思维不灵活,和同龄人相处有困难。第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交往方面的挫折,使自己对自己的交往能力失去信心,对交往出现恐惧感。第四,家庭的不完整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而自己却只有爸爸或者只有妈妈,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人,感到很自卑。第五,父母期望过高或者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父母追求十全十美,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孩子不能完成父母的期望,便会受到指责,使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态度,逐渐失去自信,产生了自卑;而粗暴的棍棒教育,使孩子长期处在恐惧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让自卑的孩子挺起胸膛

自卑性格往往形成于儿童时代,父母应该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自卑心理,应该及时帮助纠正和克服,以免形成自卑的性格,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

1.帮助孩子改变形象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走路畏畏缩缩,说话轻声细语,吞吞吐吐,所以可以从说话音量、走路姿势方面来改变孩子的心态。整洁大方的打扮和昂首阔步的走姿可以提高自信心,父母平时要给孩子穿整洁大方的衣服,让孩子昂首阔步走路,不要以为孩子还小,穿什么都没有关系,其实孩子也是很注意自己的形象的,尤其是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来说,形象的改变尤其重要。

2.肯定孩子的成功

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的,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多了,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也随着增强了。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的过程中,要让孩子量力而行,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父母可以为孩子的成功经历做一个简单的记录,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让孩子重温成功的喜悦,多鼓励、表扬孩子,积极的语言能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所以“你真棒”“你一定可以”这些话,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对孩子说,使孩子逐渐有信心去克服困难。

3.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进行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秀的一面。如果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那么就算是天才也会失去信心,变得自暴自弃。如果孩子能够扬长避短,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就算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也能很自信地活着。所以,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让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便会增加。

4.帮助孩子正视错误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谁都会犯错误,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是能正确认识,改正错误,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一些挫折就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是没用的,要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优秀的一面,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勇敢地克服困难,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5.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不能苛刻。不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如别的孩子,就对孩子责骂或者挖苦,讽刺,或者对孩子失去信心,对孩子的“不争气”感到失望,这都是没有意义的。父母要冷静地帮助孩子找到薄弱点,指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克服困难,掌握正确的方法,一点点地进步。对孩子取得的进步,要给予表扬,逐步恢复孩子的自信,切勿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要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父母首先要克服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虚荣心。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些不足就对孩子失去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父母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用自己的爱来帮助孩子消除自卑心理。正如一位学者说的:“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