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日本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17987500000029

第29章 日本中小学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4)

一、日本个性教育原则的含义

个性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因素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意义。个体(个性)的全面的发展,日益成为教育的基本课题,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被提出和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个性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起来。日本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顺应时代和国内的要求,进行个性教育原则的改革。二战之后,日本随着国内实行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作为教育民主化趋势的内在要求,日本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国内民主改革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死板性、闭塞性等问题,突出地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基本内容包括:首先,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他们认为,所谓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的个性这种狭隘的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和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的特色。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对于家庭、学校、企业、地区、国家来说,则要求灵活、独立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要求一个模式,千篇一律。其次,在教学组织上,要求给学生和教师最大限度的自由。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又极大地丰富着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果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集体的个性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势必汇合成巨大的活力。因此,战后日本要求在教育中把重视个性原则作为最基本、最重要、贯穿一切的原则。当时,日本的文部大臣前田在194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新教育应当始终以个性的完成为目标,因此,必须尊重自由,打破划一的教育方法,由各教育机构和教师自由地开动脑筋创新路子。”

二、日本个性教育原则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启示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这只是素质教育的外在表面形式,其本质特征(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说,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说,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上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自主的尊严),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发展学生个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能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就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的教学将更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个性教育,进一步说是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反应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启示二:尊重自由与人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重要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现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自由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与作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方法、统一答案、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富有生命力的学生变成一个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爱好和丰富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学生提出质疑或探求与教师不同答案,被老师认为是叛逆或大逆不道,被老师歧视,同学们嘲笑,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模式下,使一大批富有想象力,善于思考,富有个性和独创性的学生被扼杀,而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善于求疑。

启示三: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因材施教。这虽不是新提法,但它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的重要手段。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才能真正理解他,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要想读懂学生这本书,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点、缺点、思维方式等情况。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访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各种情况,并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量化评定,对学生作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要随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建立学生综合情况档案,以便准确、客观、随时地掌握情况,作出正确估价,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和课外活动。②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要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校必须给教师一个自由、宽松的创造空间,让教师真正研究教材,并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传播知识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相结合;同时,必须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条件下,仅仅把学生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对教师教学成绩考核评估、晋升职称和提高福利待遇的惟一条件和重要依据。对教师的评估考核和提拔、晋升,要全面、客观,要把是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是否因材施教和对学生全面成材的量化考核结果,作为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因材施教落实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新世纪日本中小学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曹能秀著:《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

3.朱永新、许庆豫编著:《当代日本中学生与教育》,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智新、潘立著:《日本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桂、元龙河主编:《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6.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