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17987900000026

第26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19)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足腕中筋肉封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中封。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利窍止痛,清热消肿。

【主治病征】脐周疼痛,小腹肿胀,疝气,遗精,尿频尿急尿痛,目黄肝病。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后溪、合谷治疗旰病目黄;配大敦治疗疝气;配肾俞治疗遗精。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五)蠡沟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后方为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前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蠡是蛀木成孔,狭小处为沟,穴处凹陷比喻蛀之沟,所以称此穴为蠡沟。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理血止痛,清热消肿。

【主治病征】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肠疝气,阴囊湿疹,尿频尿急尿痛,遗尿,下肢麻木、浮肿,性机能亢进,咽喉肿痛有异物感。

【配伍穴位】配会阳、曲骨治疗阴囊湿疹;配复溜、阴交治疗遗尿;配三阴交、带脉治疗赤白带下。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六)中都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流水所聚之处似都,穴在内踝上7寸,胫骨之中部,肝经经气流聚之处,所以称此穴为中都。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理血止痛,益气调经。

【主治病征】小腹痛,痢疾泄泻,小肠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恶露不尽,脚软无力,身体枯瘦。

【配伍穴位】配大敦、三阴交、四满、气海治疗腹痛、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大敦治疗疝气。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七)膝关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的上部,阴陵泉后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内髁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皮神经分支,深部为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膝关节部位,主治膝关节病,所以称此穴为膝关。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散寒止痛,舒筋利湿。

【主治病征】风湿作痛,咽喉肿痛,膝部肿痛,风湿性关节炎。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犊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配曲泉治疗膝部肿痛;配照海治疗咽喉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八)曲泉

【穴位位置】在膝部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前方,缝匠肌后缘;浅层为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屈膝时呈现凹形似泉,所以称此穴为曲泉。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调理下焦,补肾利湿。

【主治病征】小腹痛,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阴部搔痒,外阴肿痛,尿频尿急尿痛,遗精,膝关节痛,疝气,子宫脱垂,膝胫冷痛。

【配伍穴位】配关元、气海治疗遗精;配血海、膈俞、曲池、三阴交治疗阴部搔痒;配大巨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配大敦、太冲治疗外阴部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九)阴包

【穴位位置】在大腿内侧面的下部,股骨内上踝上4寸,缝匠肌后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股内侧和缝匠肌之间,有长收肌,深层为短收肌;深部外侧有股静、动脉,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股内侧属阴,包是包藏之意,主治腹内诸疾和胞宫病,所以称此穴为阴包。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补益肝肾。

【主治病征】腰骶痛,腹痛,遗尿,月经不调,阴囊湿疹。

【配伍穴位】配中极、次髎治疗阴囊湿疹;配阴陵泉、三阴交治疗腹痛;配中极治疗遗尿。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足五里

【穴位位置】在大腿内侧面的上部,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耻骨结节下方,有长收肌,其下为短收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的浅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肝经最后一穴是期门,期门是肝的募穴通肝气,从期门到此穴止是第五个穴,也称五脏中肝之里道,因穴在下肢,所以称此穴为足五里。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利水道,理气止痛。

【主治病征】小腹胀痛,阴部湿痒,尿频尿急尿痛,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配伍穴位】配中极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配归来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一)阴廉

【穴位位置】在大腿内侧面的上部,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耻骨结节下方,长收肌起点的上端,其下为短收肌;有旋股内侧静、动脉的分支,深层为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侧为阴,边缘为廉,穴居股内侧近边缘处,所以称此穴为阴廉。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理气固脱。

【主治病征】大腿内侧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腹痛,阴部瘙痒症。

【配伍穴位】配曲骨、会阴治疗阴部瘙痒症;配阴交穴治疗小腹痛、月经不调;配带脉治疗带下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二)急脉

【穴位位置】在大腿内侧面的上部,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的腹股沟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阴部外静、动脉的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冲动为急,穴居阴旁动脉处,所以称此穴为急脉。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理气止痛,清热利湿。

【主治病征】小腹痛,小肠疝气,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阴茎涩痛,股内侧痛。

【配伍穴位】配足五里、中极、曲骨治疗睾丸、阴部疼痛;配大敦、关元治疗疝气;配关元治疗腹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三)章门

【穴位位置】在腹侧部,第十一肋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中;有第十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第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为脾脏下缘)。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章是彰明,因肝主春,主生,此穴脏气之交会穴,是脏气出入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章门。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健脾利湿,祛湿散结。

【主治病征】肝脾肿大,腹胀肠鸣,胁肋疼痛,疟疾,泄泻,腰腿冷痛,身体瘦弱。

【配伍穴位】配期门、足三里治疗肝脾肿大;配天枢、上巨虚治疗腹胀肠鸣;配脾俞治疗泄泻。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四)期门

【穴位位置】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间肌;第六肋间静、动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期指一周,十二经经气腧穴始于云门,周而复始,所以称此穴为期门。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活血散结,健脾利胆。

【主治病征】胸胁胀满疼痛,呕吐酸水,腹胀,呃,哮喘,肝炎,急、慢性乳腺炎。

【配伍穴位】配肝俞、足三里、大椎、章门治疗胸胁处满疼痛;配章门、阴陵泉治疗胸腹胀满;配肝俞、胃俞治疗呕吐。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第2节奇经八脉上的穴位及其所主病症

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任督二脉有本脉所属腧穴和主治病证,其余六条脉,没有本脉所避腧穴,只有与其它经脉的交会穴。

奇经八脉是将性质与作用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分类组合,对十二经脉起到统率和主导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联系人体诸阳经,同时与肾、脑以及肝经有联系。它能调节诸阳经经气和真元。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妊养和总调阴经经气的作用,妇女的胎、产、经、带诸病均与阴血有关系,故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起于胞中与任、督二脉合称为一源三歧,冲脉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相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原气生发之根;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能约束躯体纵行的诸经,调节其经气。阴阳跷脉分布于下肢的内外侧,阴跷脉主持阴经,阳跷脉主持阳经,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统率和协调作用。阴维脉和阳维脉有维系、维络”人身阴经和阳经的功能。阳维脉主持一身之表,阴维脉主持一身之里。所以说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组合起统率、主导、沟通及联络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则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供应,因此奇经有调节十二经经气的功能。

对奇经病证的治疗可取用八脉交会穴。如督脉病取后溪;任脉病取列缺;冲脉病取公孙;阳跷脉病取申脉;阴跷脉病取照海;阴维脉病则取内关;阳维脉病取外关;带脉病取足临泣。也可取用其他有关经穴治疗,如角弓反张症,属督脉病,可取风府、百会以熄风止痉。又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多由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失收藏,或中气下陷不能摄血所致,这是冲任二脉受损的缘故,可取阴交、关元治疗等。

任脉(24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肌—天突—廉泉—承浆。

(一)会阴

【穴位位置】在会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的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的中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静、动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两阴之间,是任、督、冲三脉相会处,所以称此穴为会阴。

本穴是任、督、冲三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壮肾调经,清利湿热,固带止遗。

【主治病征】会阴诸病,痔疾,经闭,赤白带下,阳痿遗精,小便涩痛,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承山治疗痔疮;配曲骨、阴陵泉治疗屈阴囊湿疹;配百会治疗神经疾病;配肾俞治疗遗精;配肾俞、命门治疗尿频尿急尿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用按法)。

(二)曲骨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两侧有椎体肌;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耻骨联合上缘咯呈弯曲处,所以称此穴为曲骨。

本穴是任脉、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补益肾阳,调经止带,清热利淋。

【主治病征】配会阳、足三里治疗小便淋涩;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茎痿缩,遗精,遗尿症,尿闭,小便淋涩。

【配伍穴位】配关元、气穴治疗月经不调;配归来治疗遗精。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用按法、摩法)。孕妇慎用。

(三)中极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腹白线上,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内部为乙状结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身上下之中,极者,以示经近极端,所以称此穴为中极。

本穴是任脉、足三阴之交会穴,膀胱之募穴。

【生理功能】益阳利水,调经止带,通调冲任。

【主治病征】脐下结块疼痛,遗尿症,尿闭,遗精,阴部疼痛,小肠疝气,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子宫脱垂。

【配伍穴位】配次髎、三阴交治疗阴部坠胀疼痛;配三阴交治疗遗尿、尿闭;配关元俞、肾俞治疗阳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用按法、摩法、擦法、推法)。孕妇慎用。

(四)关元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

本穴是任脉、足三阴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

【生理功能】培元固本,补肾壮阳,清热利湿。

【主治病征】泻泄,脱肛,遗尿症,尿闭,阳痿,遗精,痛经,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赤白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小肠疝气。

【配伍穴位】配太溪、三阴交治疗遗精、早泄;配气海、气穴治疗带下、经闭;配归来治疗阳痿,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