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17987900000005

第5章 经络分布与主治病症(1)

§§§第1节什么是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治疗,特别是对于推拿按摩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经络学说的阐述,人体内存在“经络系统”。体内各组织、脏器之间,借助于经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体所以能够同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统一,也是通过经络系统完成的。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直行的主干,分布在比较深层的叫经脉;由主干分出的,横斜行的,分布比较浅表的支脉叫络脉。经脉和络脉的区别就在于:经脉是主干,络脉是主干的分支。

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系统和功能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学中的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既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等解剖学结构,又包括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在临床上的反映。把神经、脉管同经络完全对立起来的看法,或认为经络就只是神经,或只是脉管,或独立于神经、脉管系统之外的新体系的看法是不能完全反映经络学说的精髓的。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体关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并存在于人体内的通路。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的经验,并结合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而产生的。要想精通推拿按摩,必须掌握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与推拿按摩临床的关系十分密切。

现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三部分介绍如下: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部分,所以又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临床推拿治疗中,要取疾病所在经络和互为表里的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推拿按摩治疗。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经脉起止点在手或在足而分为手、足,根据经脉循行四肢内侧为阴经或外侧为阳经,以及经脉所属的内脏分为阴阳、脏腑。其中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因此,十二经脉的全称,是由手或足、阴和阳、脏或腑组成。例如,由胸至手,循行于上肢内侧,属于肺的经脉,称为手太阴肺经。阴阳可用以说明经脉之相互表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脏腑,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是一对互为表里的经脉,肺经行于上肢的内侧,是阴经,大肠经行上肢的外侧是阳经。肺经则归属肺脏并于经脉分支与其互为表里大肠(腑)相联络,简称为“属肺络大肠”。而大肠经则归属于大肠,并借助于经脉分支与肺相联络,简称为“属大肠络肺”。十二经脉皆有这种属脏络腑,或“属腑络脏”的关系。

十二经脉的三阴三阳,还包涵阴阳之气的盛衰程度。阴气(阳气)初生叫少阴(少阳),阴气(阳气)旺盛叫太阴(太阳),介于少阴、太阴两阴之间的叫厥阴,阳气最旺盛的叫阳明。三阴三阳的表里匹配关系是,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

三阴经分布于肢体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居中。三阳经分布于肢体的外侧,阴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居中。

如前所述,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在体内皆有属脏络腑的关系,而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体内皆属腑络脏。此外,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肘膝以下和头面部又都有分支相连或借助于络脉相通,而形成一个密布于周身的网络体系。中医的“脏”是指五脏(心、肺、脾、肝、肾),“腑”是指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沟通和连接十二经脉的较大的支脉,共有八条,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桥脉、阳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因为其循行路径不同于二经脉,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故称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斜行的支脉,即十二络脉(每条经都有一条络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的一条大络,共十五条,它是所有络脉的主体。

经络的作用

经络系统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如《灵枢·经脉》中所载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十二经脉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调理各种疾病,调整机体虚实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络的作用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在生理功能方面的作用

(1)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络是机体内运行气血的重要通路,各脏腑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通过经络系统运送分布的。气血是运送养料的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通过经络来弥散。

(2)保卫机体,抵抗病邪对来自机体的内外环境的刺激,通过经络体系给应答反应,以维持和协调机体内各脏腑器官之间的功能,以保持整个机体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和平衡。

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

(1)表现症状经络形态上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或其运行气血的功能失调,或其保卫机体的防御功能障碍,都会发生病理反应和症状,如疼痛、麻痹、皮肤电阻降低等改变。中医学中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就是根据经络及其运行气血功能失常,气滞血瘀时出现的病理反应的规律性的总结。

(2)传递病因病邪侵犯机体时,常先作用于皮肤外部如毛囊孔、汗腺等,如果留而不去,则沿经络向里侵入,由表及里,而至脏腑。反之,如果疾病起于脏腑,也可以由里达表,而在该脏腑的相应部位及其相应的经脉穴位处出现异常变化,表现在四肢、躯体、皮肤出现压痛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状物、低电阻点等。

经络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由于经脉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又和脏腑有络属关系,因此,可根据症候及其出现的部位,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此外,在经脉循行路径或穴位上出现压痛或其他异常反应,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如发生急性阑尾炎时可在右下腹部和阑尾穴处有压痛点。

冠心病患者常在其心俞、厥阴俞、神堂穴处出现压痛敏感点。推拿治疗时,可以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相应经脉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推拿按摩临床上遵循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就是根据经络在治疗方面的作用所总结出现的规律。推拿按摩还可以运用针灸的穴位进行治疗,据古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肚腹三里留(肚腹疼痛等取胃经足三里穴),腰背委中求(腰背部疼痛取膀胱经委中穴),头项寻列缺(颈项部疼痛取肺经列缺穴),面口合谷收(头痛、牙痛等取大肠经合谷穴)”,用以上方法推拿按摩治疗疾病被临床证明是有效而可行的。近年来风靡日本的指压法(用手指按压穴位)即是由中国的指针法演变而来的。

§§§第2节经络的循行与病症表现

每条经脉都有它的起止部位、循行路线、所属所联络的脏腑和受病邪(一切导致疾病的因素)侵扰时常出现的病症(古代称为病候)。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走向和主治病症

十二经脉循行有一定的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行经上肢外侧;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行经下肢内侧、腹部;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行经躯干和下肢的前、后、外侧。即“阴经内阳经外”、“阴经升阳经降”。

(1)手太阴肺经由中焦(胃脘部)起始,向下与肠联络,然后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向上通过膈肌入胸,归属于肺脏。由肺沿气管上行,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连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

属络的脏腑:络大肠,属肺,并与胃和气管联系。

主治病症: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呼吸、消化系统病症;皮肤病及经脉所经过的胸部与上肢掌面桡侧的病症。如咳嗽哮喘、胸中满闷、咽喉肿痛、咳吐脓痰、胸痛、肩背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从手食指端桡侧商阳穴(承接肺经)起始,沿着食指内侧(桡侧)向上,通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的前部),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由缺盆分出的支脉经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齿中,再出来挟口环唇,左右相交于人中穴后,止于对侧鼻孔傍迎香穴,并借助于支脉与胃经相通。

属络的脏腑:络肺,属大肠,并和胃有联系。

主治病症: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病症;头面部、胸部、上肢背面桡侧的病症。如头痛、咽喉肿痛、胃痛、腹痛、肩背痛、热病、昏厥、半身不遂等。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膀胱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向下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穴,足少阳胆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穴)。

由下颌处分出的支脉:向下经颈部入迎穴到达缺盆(锁骨上大窝)入胸,通过膈肌下行入腹,归属于胃,并和脾脏联络。

从缺盆处向下直行的支脉:经胸部乳头内侧、腹部脐傍至腹股沟,继而斜向外行,沿大腿、小腿前外侧下行至足背,止于足中趾内侧缝。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穴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穴)。

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背部支脉:从跗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趾外侧端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属络的脏腑:属胃,络脾,并和心、小肠、大肠有联系。

主治病症: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病症;头面、眼、鼻、咽喉病症;胸部以及下肢前外侧的病症。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胸痛、胃痛、腹痛、下肢疼痛、麻痹等。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半圆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与胃相联络,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由胃分出的支脉上行,通过膈肌,进入胸内,注于心中,与心经相通。另一支脉上行至舌根,散布于舌下。

属络的脏腑:属脾,络胃,并与心、肺肠有联系。

主治病症: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消化循环和泌尿生殖系统病症;胸腹部以及下肢内侧的病症。如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痛经、月经不调、尿闭等。

(5)手少阴心经承接脾经,始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等组织),弯向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与小肠相连络。

从心系向上的支脉:沿食管和咽上行至颅内,连系目系(出入于眼球后部的神经、血管等组织)。

从心系直行的支脉:从心系直到肺脏,然后斜向下行至腑窝(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防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豆豌骨部,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属络的脏腑:属心,络小肠,并和肺、肾有联系。

主治病症: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病症;胸部及上肢掌侧部的病症。如胸痛、心脏疾患、失眠、健忘、癫痫等。

(6)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手小指端尺侧少泽穴(承接心经),向上历经手掌、腕部前臂、肘部和臂的背面小指侧至肩部,绕肩胛,交会于督脉大椎穴。前行经缺盆(锁骨上大窝)进入胸中,与心脏联络。继而沿着食管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抵达胃部,归属于小肠。

从缺盆分出的支脉:沿着颈部上行,经面颊至目外眦,转向耳部,进入耳中。

从颊部分出的支脉:斜行经眶下至鼻旁,止于目内眦,与膀胱经相通。

属络的脏腑:络心,属小肠,并与胃有联系。

主治病症:本经脉所联系的脏腑的器官以及肢体组织出现的各种病症。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病症;头面、耳、眼、口腔病症;颈部、肩背及上肢背面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