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亮出真我的资本
17989400000048

第48章 亮出家庭:全家融融,脸上有光(5)

现在很多父母整天围着孩子转,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时间、健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成为家庭的小皇帝。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误了父母,害了子女。

有些家长对孩子衣、食、住、行实行“全包”。上学送,放学接,游玩陪。穿衣、叠被、洗脸、洗衣,不问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帮着做作业,帮着到学校打扫卫生,一帮到底。

这样做,父母自己不会成功,子女怎么会有出息?

子女是要走上社会的,社会上的人就不会像家里人那样了。那时候子女向谁求助呢?所以,孩子的事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90年代初,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就暴露了中国当代小皇帝的缺点与不足。这应该引起今天家教的重视。我们应该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走自己的路。

父母不可代替学校,父母有自己的家教任务。

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学好学校的功课,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课程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情,父母只能督促子女按时完成课外作业。

父母的家教任务必须明确以下六个方面: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蒙昧与幻想中走来的孩子,面对着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会感到新鲜好奇,也会感到手足无措,还会茫然、失望。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信心。

具有自信心也就是要充满胜利与成功的信念,勇敢地按照自己的观念、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仔细发掘孩子的天赋之所在,然后加以耐心的引导,让孩子具有足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本领。

(2)教育孩子对生活有热情。美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没有热情便无大成”。这是因为,失去热情或没有足够的热情,就会缺少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人的热情往往是脆弱的,会由于嘲笑、敏感和失败而受挫以至丧失,因此需要备加爱护。

(3)让孩子富有同情心。中国有句古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父亲和母亲,要培养孩子对一草一木、小猫小狗的同情心,在家庭中形成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气氛,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同情的火花。

(4)要懂得尊重。它包括两个方面: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尊重才能保持,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创造幸福的社会生活。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懂得: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5)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幽默感是一种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智慧。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矛盾复杂,具有幽默感,就能够淡然处之,增添生活的趣味,甚至能够化敌为友,化解矛盾,忘记不快和烦恼,愉快地面对生活。

(6)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70年代,西方世界15至24岁的青年死亡率占全社会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原因就是希望破灭。

一个家庭,一旦被悲观、恐惧和忧郁笼罩,孩子们先天的乐观就会荡然无存。因此,父母亲应该首先抱着希望,使孩子们明白“黎明前总是最黑暗”这个道理,从而让他们争取进步,努力前进,直到胜利。

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的六大特点:

(1)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情感联系的天然性。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爱的血缘关系上的,这样就远比师生的社会爱来得自然、彻底、持久。“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成败的基础。

(2)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性。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其中家长的言行更是对孩子影响的关键所在。

(3)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长期性使家庭成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度过的,而且这段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云“三岁之魂百岁之才”,正是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都主张从零岁便开始早期教育。

(4)社会要求与父母要求的并存性。作为社会分子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适应于社会的需要,家长的个别要求寓于社会要求之中。

(5)父母对子女要求的深刻性。因为只有父母才能敏锐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容易做到因材施教。

(6)家庭教育能更有效、更频繁地进行非言语教育,从而体现出优于学校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

(1)充分激发子女的潜能,但不要过早地制定过高的目标。著名的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祖辈几代人中,没有一个与文有缘。

可是雨果却从小就爱好诗歌和文学创作,这除了自己的聪颖和勤奋以外,与他母亲的引导教育是分不开的。由于雨果读书时,喜欢写诗,数学老师看不惯,就用一大堆数学题来压他,他的母亲诚恳地与老师联系,使雨果摆脱了一些数学难题,有时间从事他心爱的诗歌习作了。有一次,他母亲患肺炎,雨果日夜守护在母亲身旁,以至耽误了他参加普鲁士学校的诗歌创作有奖比赛的写作时间。当他母亲病情有好转时,第一句话就问雨果:“诗写好后寄出了吗?”

母亲知道是自己因患病影响了儿子时,感到十分内疚。雨果明白母亲的心,等母亲熟睡时,连夜把诗写好了。母亲醒来看到儿子的写作已放在床头时,微笑着流出了热泪。

雨果成名了,许多亲友称赞他:“你为我们祖国的文学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你的成就之快之大,简直是个谜,这个谜恐怕只有文艺女神才能解开。”

雨果的母亲并没有给儿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和目标,她只是不断地激励儿子,调动儿子写作的积极性,让儿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雨果的成功得益于母亲的教育,也是他母亲家庭教育的成功。

现在有些家庭早早地就给子女定了目标,将来要上北大清华,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不是调动孩子的内在潜能,对子女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但不能促使子女成材,甚至会让孩子精神崩溃。

某地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给家人留下了一封遗书。内容是这样的:

爸爸妈妈,我决定永远离开你们,希望你们不要悲伤。我不是天才,不管你们怎么打、怎么骂,不管你们让我在学习上怎么努力用功,我仍然成不了凤。我死了,还有弟弟,望他今后能考上大学,为爸爸妈妈争光!

女儿绝笔

希望家长们引以为鉴。

(2)要多鼓励、多赞扬,少处罚。有一次爱迪生看了气球飞升的原理,他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能升起来了。可是奥池喝了肚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便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儿子找寻失败原因,毫不责怪儿子。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人类发明了电灯、电影机、电报自动记录器、扩音器、留声机等两千多件产品,平均每15天就有一件新发明,成为世界上科学巨人。

爱迪生的母亲如果对待儿子的错误,像现在有些人那样,来一顿严厉的惩罚和责骂,那么,一个伟大的天才可能就会夭折。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正确的方法就应该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帮助孩子纠正错误,鼓励他继续冒险。

(3)和孩子经常谈心,让他了解社会、家庭的情况,学会生活。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用心解答并反问孩子一些问题,就更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当树木抽出嫩芽,爱迪生和母亲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听母亲上课;夏天晚上,母子俩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况,英国历史的演变,以及当今社会状况,爱迪生早早就懂得了生活。

我认识一个读小学二年级的7岁女孩。前不久,与她父亲同去学校开家长座谈会。班主任老师会后对女孩的父亲说:你平时应该多和这孩子交流一下,她在班上显得很胆小、孤僻,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玩。她父亲听完,似有些意外地说:“我平时是不太和这孩子罗嗦,她这么小,又不懂事,我能和她谈点什么呢?”

孩子的思想需要交流,这样可以消除他的孤独感,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家庭,当孩子想向父母交流一下思想时,回答可能是:你小小年纪想那么多干什么?快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书读好就行了;有的家长则根据自己情绪的好恶来决定交流与否,心情好,问或答上几句;心情不好,要么搪塞,要么“没空”。长此以往,使孩子时常处于情感交流的“饥饿”状态中,不能真实地释放自己,以致缺乏情感的洞察力和反映能力,无法理智成熟地提高自己的情感素质,渐渐“闷”出情感障碍之类的“心”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