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是养出来的
17993900000050

第50章 培养好孩子是我们母亲的神圣职责

由于孩子依恋母亲和家庭、尊重并关心亲人,所以他们竟会养成关心一切人的习惯。他们感到必须相互帮助,这种相互帮助会使苏维埃人产生一种信心,使他觉得他永远不会孤立无援,在任何危险和困难的时刻,都会有朋友在他的身边出现,他们会来帮助他,一定会帮助他!

我记得,当我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跑进屋来就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说,他们怎样带领一位失明的老太婆穿越街道,帮助她坐上电车。依丽娜说:“她也是妈妈,不过她的孩子不在身边,所以我们就替她的孩子来做这件事。”

在节日的时候一一五一节、十月革命节和新年,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我们愿意相互间皆大欢喜。我们彼此都暗暗地准备惊人的礼物。五月和十月的日子是我们双重的节日。儿子是在五月诞生的,我和女儿是在十月诞生的。我们诞生的日期与节日的日期固然并不一致,但是,在我家里已经成了习惯,就在过节的日子来庆祝我们的诞辰。

我们在迎接节日时已经有了一种传统惯例。在节日的前夕,我们做准备工作——打扫房屋和做饭。到了节日的早晨,一齐出去参加游行。孩子未入学以前,我总是带领着他们,他们上学以后,就跟着学校一起去。游行以后,朋友们到我家里来玩。

新年枞树节是孩子们的隆重节日。我们大家都兴高彩烈地制作枞树的装饰品。

当依丽娜已经长大、对各种节日有所理解的时候,我们家庭里又出现一个传统的节日——三月八日“妈妈节”。我特别忘不掉一九四五年“我的节日”。

当时儿子在六年级学习,女儿在幼儿园大班学习。我下班以后没有即刻回家,我到工厂里作了关于妇女节的报告。

当我回家时,邻家老太太给开门说:

“您可回来啦!你的孩子们惊动了整个住宅,他们使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啦!”

“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不安起来了。

孩子们听到我的声音,都跑来迎接我。他们很快乐,很得意,向我问了好。房子收拾得完全带节日的气氛。饭桌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晚餐。在我吃饭的刀叉旁边放着礼物:女儿装饰了一个小镜框,儿子在镜框内写着美术字:“处处都需要您的一双爱抚的双手和您的主妇的眼睛。”女儿缝了一个新的针囊,有她的图画,也有儿子所写的字条!“妈妈,我向您保证,我要加倍努力念完六年级的功课,不使一门功课得到3分以下,虽然这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德文。”我看看整个桌子,发现摆着五套餐具(平常只有三套)。儿子解释说:

“妈妈,这是我和依丽娜决定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可以请帕沙伯母和玛利亚·瓦西尔叶芙娜来吃晚饭”。

女儿补充说:

“您知道,妈妈,她们在‘妈妈节’里特别感到寂寞。因为她们现在已经没有孩子了。”

这两位妇人的儿子已经在伟大卫国战争的前线上光荣牺牲了。

儿子去请玛利亚。瓦西尔叶芙娜,依丽娜跑去叫帕沙伯母。孩子们还给邻居各准备一汾小礼物。我们愉快而舒适地度过了这个晚间。在这一天,儿子为了收拾房子,他比平常早一些就把女儿从幼儿园带回来了。

他们自己刷地板,请求帕沙伯母将洁净的窗幔挂到窗上。玛利亚·瓦西尔叶芙娜修理了“怎样也点不着”的汽油炉。依丽娜是节日的发起人,因为在幼儿园里,她听说“妈妈节”快到了。同时,她也想用自己的温情来安慰两位“现在已经没有孩子”的妈妈。

我们的孩子由于热爱自己的母亲,因而产生了关心和注意他人母亲的感情。凡是作母亲的苏维埃人,了解自己孩子的喜乐和哀愁的人,都应该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永远表现出对于所有的孩子(对于我们的下一代)的巨大的、不能推卸的责任感。

帮助下一代成长为苏维埃国家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的爱国任务,这是我们做母亲的人的神圣职责。

§§第四篇 沟通习惯:一吨言教不如一两身教

苏 杭(1948~2007)母亲。天津市人,一级作家、评论家、家庭教育专家。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提名奖获得者、“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其家庭也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1982年大学毕业。1983年患重病。久卧病榻仍写出众多文学作品,其中有十余篇作品获全国及华北地区、省级奖励。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朝不保夕”的艰难境地里仍不忘一个母亲的责任,其成功经验曾作为“苏杭教子”广为传播,至今已应邀作各类家教报告200余场。

刘作云(1943~)父亲。天津市人。曾任天津足球队队长,退役后到市体委工作。现任天津市足球管理中心主任,模范共产党员。

刘 苏(1980~)女儿。曾就读于天津市耀华中学,是校学生会主席。她曾经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十佳少年、舞蹈特长生、优秀小编辑等,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18岁入党。1999年被保送入南开大学,之后继续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某银行天津分行。

王东华按:苏杭妈妈是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提名奖获得者,她的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至今读来仍令人情不自禁。这种感动不仅在于她面对死亡,还为社会奉献出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源于她以生命的负数而谱写出的这样一首难能可贵的教育之歌。

在苏杭妈妈的故事中,最震撼人们心灵的莫过于她在病魔折磨下,仍然不忘自己的母亲职责,并在这种责任心的激励下,出色地完成了育女成人成才的人生使命。

一谈到生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放下一切责任,专心享受医护人员和亲人的照顾。苏杭妈妈是在女儿还不到3岁时病倒的,而且病情之重让她随时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按常理,她完全可以把教育女儿的责任一推了之,而一门心思地配合医生治病,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命能延续得更长一点。

然而,苏杭妈妈不仅没有默默地忍受命运的摆布,在悲观绝望中渡过余生,相反一面乐观地与病魔和死神搏斗,一面尽自己所能恪尽培养女儿的职责。为了女儿,她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以超人的毅力,在病榻前树立起一个强大的可依赖的母亲形象,呈现给女儿一个发出爽朗大笑的健康的灵魂,从而引领着女儿从孤独自卑的心灵沼泽中走出来,一步一步地迈向阳光灿烂的明天。

编者相信,在苏杭妈妈面前,任何一位健康的父母都会肃然起敬,任何一位没有尽到教育职责的父母都会深感惭愧,并继而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那么,作为一位久卧病榻、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母亲,苏杭妈妈又是如何尽到自己教育职责的呢?

虽然长期住院,不得与女儿日夜厮守,但苏杭妈妈找到了一种非常独特而有效的方式,那就是针对女儿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送给女儿“每月一句妈妈赠言”,贴在女儿床头。这些赠言句句切中事理,而毫无空洞之感,可谓要言不烦、言近旨远,使女儿既印象深刻,又非常乐于接受。“每月一句”就像妈妈从病榻上伸出的一只手,领着女儿学习做人,学习做事。

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说大道理,或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可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能做到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说适当的话,要么言不及义,要么吓唬哄骗,这样孩子怎么能不反感呢?

我们的父母不一定非要像苏杭妈妈一样,采取“每月一句”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在教育时一定要把准孩子的思想脉搏,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苏杭妈妈虽以“每月一句”引领着女儿成长,但她决不是个只会唱唱高调的母亲。“每月一句”其实不是她对女儿的说教,而是她自身做人的体现。也就是说,她不仅对女儿是这样说的,而且她自身也正是这样做的。因为她深深懂得,“一吨言教不如一两身教”,家庭教育的本质在于身教而不是言教,言教不过是身教的补充。

在身教的问题上,苏杭妈妈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子,我们不能让灵魂中的劣质细胞渗透到他们的肌体中。”这对我们的父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每一个父母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身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一方面要使我们身上的“优质细胞”不断增殖,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清除或者抑制身上的“劣质细胞”,使孩子既继承我们的优点,又不至于“遗传”我们的缺点。

2007年4月17日,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不仅实现了“超越健康人”的目标,更以其非凡的意志和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千千万万中国父母树立起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优秀榜样,她不愧为新时期的“杰出母亲”!

本文由苏杭妈妈于2001年撰写,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相关时间及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