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是养出来的
17993900000086

第86章 洗涤稚嫩,在新加坡走向成熟

女儿喜欢朗诵,每次从新加坡回来,她总要纵情朗诵《黄河颂》《长江之歌》及唐诗宋词。有一次,她激情满怀地朗诵《18岁寄语》:

“用欢快的鼓点,撞击还未消逝的天真;借澄澈的清流,洗涤还未脱尽的稚嫩……少一分单纯,那是跌跌撞撞的成熟;多一分躁动,那是飘飘忽忽的沉稳……”

我看着女儿那张还带有稚气、充满青春活力的脸,听着她抑扬顿挫地朗诵富有哲理的文章,思绪纷纭:

女儿负笈新加坡三年多,在远离祖国和父母的环境里,独自面对一切,经历了次次挫折,承受了场场考验,锤炼着意志,增长着才能,开阔着眼界,洗涤着稚嫩,收获着智慧,跌跌撞撞走向成熟。

无论是思想品质,学习成绩,还是待人处事等,女儿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

毕业之际,女儿所在学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的校长和班主任为她写下这样的推荐书:

“顾盼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认真负责、彬彬有礼。她勤奋努力,目标明确,具有正义感,在同届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她也是一个热情、随和的人,乐于助人,因此,深受老师和同班同学的喜爱。她的学业成绩优异,在1999年中四预考中取得七个A1,就证明了顾盼的聪明和勤奋。

顾盼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出色的学业成绩,成熟、自信、自强的个性作风。我相信,她能成为任何一所学校高一级里的一名优秀学生。

女儿考入了新加坡屈指可数的华中初级学院后,在学校寄给家长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单上,班主任对她的评语是:

“聪颖,自信心强,爽朗乐观,积极进取,成绩优异,是院中的佼佼者。”

学校的鉴定,校长的表扬,老师的评语及同学们的称赞,是对顾盼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待人处事、活动能力的全面肯定。这也有力地证明一个孩子具备综合素质的重要,只有这样,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都能发展,都能受到欢迎。

女儿在华中初级学院一年多的时间里,各方面的素质继续提高。

她和其他两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华初参加新加坡全国中学中华文化常识比赛获高中组一等奖;2000年她参加新加坡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竞赛,获个人总分第一,物理金奖、化学银奖……

在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方面,她也不断谱写新篇。

有一次一位上海籍的同学患了肺结核,医生说:“有没有传染性,还须作进一步检查。”吓得同寝室的另一女生连忙搬了出来。顾盼主动住进去,关心她、照顾她。一天深夜陪这位同学去医院看病,到凌晨3点多才回到宿舍。

她参加了义务献血,在给我们的信里写道:“抽完了450CC的血后,我们喝了些奶茶,便回教室上课。整个过程很顺利,我也没有觉得怎么特别不舒服。相反,因为想到自己能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而觉得特别骄傲。”

我在电话里称赞了女儿,并为女儿有这种高尚行为和境界而自豪。

……

我们常说: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希望的世纪。

我想这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

知识和能力,是向着理想境界飞翔的两只翅膀;而品格,则是托起翅膀的骨架。

一个孩子,在汲取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然,就会“缺钙”,患“软骨病”,就会在严峻的挑战与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我女儿充其量还不过是个高中生,今后求学做人的路还很长。将来的发展,还要靠她自己作不懈地努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深信:女儿有这样良好的开端,今后的发展是会令家长放心和满意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丰收在望。只要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心、尽力、尽责,总会有美好的收获。

§§第六篇 应试习惯:课前预习,学习才能处处超前

钟淑家 母亲。台湾省嘉义县人,职高毕业,果农。家庭教育专家。少时家贫,被送养他人。她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穷人要出头,只有靠孩子,只有靠读书。为此她从孩子定性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并曾四迁其家,自己坐公交车下乡种田,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多点时间专心读书。而两个孩子也不负所望,跳级考入台湾最难进入的台湾大学医学系。

廖铭季 父亲,台湾省嘉义县人,果农。在家庭教育上,他尊重并支持妻子的大胆管教。

廖筱芬(1979~)女儿。初二时跳级考上嘉义女中尖子班,高中再度跳级参加联考,后以优异成绩保送入读台湾大学医学系。

廖肇裕(1981~)儿子。初二时跳级,高二再度跳级,四年念完整个中学课程,以优异成绩越级考入台湾大学医学系。

王东华按:这是台湾省一位普通母亲讲述的家教心得体会。这位母亲因为培养了两位跳级考入台湾最孚众望的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孩子,而家喻户晓。一位普普通通的果农,接受的最高教育充其量也只是职业高中,却培养出了两个轰动整个台湾的孩子,她到底有什么诀窍呢?

读完钟妈妈的心得体会,我们发现她的家教见地的确过人一筹。

钟妈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家教观念,那就是认为孩子的天职就是念书,而念书就当刻苦。钟妈妈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要把书念得好,就没有快乐的童年”,“如果有快乐的童年,就会有辛苦的中年,悲惨的晚年”……

这样的表述直白而真实,很值得我们父母深思。现在有一种思潮,就是认为孩子的负担太重了,读书太苦了……作为一种社会呼吁是应该的,但我们的父母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不刻苦的孩子时,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刻苦”这种要求。刻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需要,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美德!作为一个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的孩子必须在人生的一开始就在学习中练就这一美德。

当然,强调“刻苦”并不就否定“快乐”,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刻苦”是态度,“快乐”是方法,因此这二者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

钟妈妈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她要求孩子刻苦,还在于作为一个母亲,她千方百计地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方面,她有一个经典做法,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将家迁到城里,自己则坐公交车到乡下去种田!不仅如此,她还随着孩子就读的不同学校,四迁其居,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孟母三迁”。为了子女的教育,钟妈妈可谓用心良苦!

对于家庭教育,钟妈妈不止一次地提到孩子小时候读书定性的重要。定性,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确实举足轻重。小孩子读书,只有先定下性来才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以后读书就不用敦促、催逼。这一点在前面几位母亲的经验里或多或少都有论述。

当然,钟妈妈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并不全是值得推崇的,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钟妈妈强调跳级跳考,这在应试教育严重的内地就很值得我们父母斟酌。

强调课前预习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将它推至极端,未必就还正确了。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一点不具有普遍意义。

再说太多时间花在课本上,势必就会影响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影响情商的发展。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读书不应该是孩子唯一的任务。忽视孩子读书是不对的,但过分强调读书,以至于到了死读书的地步也是不对的。当然钟妈妈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

由于钟妈妈过分强调了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好好读书是应该的,读好书当然也是要刻苦的,但这不能以牺牲适当而必要的如体育等非智力科目为代价。孩子没有健康的体魄,要坚持不懈地读好书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论述一件事,不能脱离当时的条件,对于钟妈妈的家教也是这样。以钟妈妈的家庭条件,她能做到这些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相信读者是会从钟妈妈的心得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方法的!

我是台湾嘉义县一个很普通的果农,既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自从我的老大高二跳级,参加大学推荐被保送入读台湾大学医学系,特别是老二其后也和他姐姐一样高二跳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同一校系就读后,我们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家庭,竟在一夜之间成了台湾电视和报纸报道的焦点:

台湾《中央日报》说:“他,16 岁,考上台大医科,四年念完初高中课程,智商 139,和姐姐成了系友。”

台湾《中国时报》说:“家中参考书多如山,一栽入书海就忘我,姐姐保送,弟弟跳级,姐弟都念台大医科。”

台湾《联合报》说:“两度跳级,16岁考上台大医科,成绩554分,姐姐也两次跳考,保送台大医学系。”

……

在台湾,台大医科难考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小孩能够考上,已是十分难得了,而我们这一对没有高学历的果农夫妇,却一口气为台大医科输送了两名大学生,自然就成了地方上和教育界的头条新闻。

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是天才!

也有人说,这只是我们偶然的幸运!

然而更多的人是来向我请教,问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经验。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说实在的,我想得不是那么多,也没有那么深入,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在这里,我只想以我的经历和体会告诉大家,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