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19

第19章 皮肤、黏膜反复出血6年余(1)

(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9岁。因皮肤紫癜、淤斑、月经增多、鼻衄、牙龈反复出血6年余,于1992年8月5日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皮肤紫癜、淤斑,伴有鼻衄、牙龈出血和月经增多,收住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为35×109/L,骨穿刺涂片上细胞数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口服强的松、维生素C和肌苷治疗。强的松初始剂量为15mg,口服,每天3次。住院半年,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外周血小板计数波动(20~40)。出院后于当地医院门诊随访,先后给予长春新碱(VCR)1mg静脉注射,用2周共4次,及大剂量维生素C、达那唑和硫唑嘌呤等,但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出血症状明显。予强的松15mg口服,每天3次。患者发病前无感冒、腹泻等症状,否认慢性肝病史。发病以来无血尿及黑便史。

体格检查体温36.7℃,血压12.5/8.3kPa(94/62mmHg)。神志清,柯兴氏面容,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右侧鼻孔纱布填塞,牙龈可见少量出血。脉搏106次/min,心律齐,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两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周身皮肤可见淤斑,尤以双下肢为甚。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78g/L,红细胞2.63×1012/L,白细胞9.2×109/L,血小板14×109/L。外周血查红斑狼疮细胞3次(-),抗核因子(-),类风湿因子(-)。肝、肾功能正常。血清C3含量为1320mg/L,C4为390mg/L,免疫复合物0.02。血清IgG1065mg/L,IgM690mg/L,IgA1180mg/L。抗心磷脂抗体IgG16%、IgM21%。KPTT34.2s,PT13s,TT16.8s。骨髓穿刺涂片:整个涂片上细胞数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但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散在少见。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343.6ng/107PL,PAIgM5.2ng/107PL,PAIgA41.8ng/107PL。

讨论

甲医师本患者系一年轻女性,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有以下5个特点:①皮肤、黏膜反复出血6年;②体检呈贫血貌,皮肤黏膜有出血症状,脾肋下未及;③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中度减少,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PAIgA显著增高;④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生活跃,有成熟障碍;⑤病史中无慢性肝病及其他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史。据此可诊断为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关于ITP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1985年Karpatkin提出下列诊断标准:①血小板破坏增多,寿命缩短,外周血中有大血小板;②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③有抗血小板抗体结合在血小板上;④排除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⑤无脾肿大。1986年,在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中,对ITP的诊断标准规定如下:a.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b.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c.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d.具备下列6项中任何一项者:①强的松治疗有效;②切脾治疗有效;③PAIgG增多;④血小板相关C3(PAC3)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本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中的a、b、c和d项中第③项,故临床上完全可以排除风湿性疾病而诊断为I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