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05

第5章 心悸、气促、间歇晕厥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历摘要

患者女,14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9年,间歇晕厥1年于1989年1月17日入院。患者1980年起常感全身大关节酸痛,但无红肿、发热,与气候变化无关,未经特殊治疗。1981年劳动时心悸、气促,休息可缓解。1988年初上述症状加重,走平路即心悸、气促,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并有头昏及反复晕厥,多在活动后昏倒,意识丧失1~2min,不伴抽搐、眼球上翻及口吐白沫等,可自行缓解。

体格检查T37.2℃~38.4℃,P86次/min,R22次/min,BP10.7/6.7kPa(80/50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自动体位。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颈静脉不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其搏动范围弥散,呈抬举样。胸骨右缘2、3肋间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心脏叩诊向左扩大。心率80次/min,律齐,主动脉瓣第2音减弱,心尖区可闻III、IV级收缩期杂音,无舒张期杂音,胸骨左缘及右缘可闻IV~V级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以右缘明显,且向颈部传导。腹部未查出异常,下肢不肿,无周围血管体征。

辅助检查血沉100mm/h,血红蛋白83g/L,红细胞2.75×1012/L,白细胞8.0×109/L,中性0.80,血小板95×109/L。大小便常规、血生化、心肌酶正常。抗“O”625u,血培养(-)。总蛋白74.8g/L,白蛋白30.1g/L,球蛋白44.7g/L,白/球:0.7。总胆红质、直接胆红质及肝酶正常。心电图:左室肥大、劳损,PR正常高值。阻抗心功能:左心功能低下。超声心动图:右室流出道20mm,主动脉根部20mm,左房内径30mm,室间隔厚度13~19mm,右室内径13mm,左室内径舒张期34mm,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逆向运动。二尖瓣前叶双峰,可见扑动,后叶逆向运动;主动脉瓣回声增强,呈团块状,开放幅度似0.8cm,关闭呈多条回声;室间隔、心尖及左室壁普遍增厚。多普勒:主动脉瓣上与瓣下分别记录到收缩期与舒张湍流频谱。正侧位胸片:双肺轻度淤血,心影呈“靴形”,左心室明显增大,左房轻度增大,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增宽。

治疗经过入院后每日静滴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庆大霉素16万~24万单位,病情有所好转,体温降至正常。2月4日下午进食4只汤圆后17时30分感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双肺有湿啰音,咳出少量粉红色泡沫痰。立即给予吸氧、强心、利尿、去泡沫剂等治疗,效差,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地塞米松等治疗无效,于20时48分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临床讨论

甲医师患儿5岁发病,临床经过、心脏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支持主动脉出口狭窄,有体循环供血不足,左心负荷过重,心脑缺血综合征表现。杂音特点及UCG示瓣膜部狭窄,心尖未闻舒张期杂音,UCG也无二尖瓣狭窄证据,故心尖收缩期杂音可能系传导或功能性。病变主要为主动脉瓣狭窄,其原因分析如下:(1)起病有大关节酸痛及心功能不全,血沉增快,抗“O”升高,中度贫血等均需考虑风湿性心脏病。但此病在小儿多表现为活动性心肌炎伴全心衰,瓣膜受累以二尖瓣最常见;其次为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单纯累及主动脉瓣少见。本例仅表现单纯主动脉瓣病变,风湿热的心外表现及心脏炎症不明显,故其主动脉瓣病变风湿性可能性小。(2)患儿发病年龄较早,以主动脉瓣口机械性梗阻症状为主,反复昏厥,表明梗阻严重,首先考虑先天性,可能为二叶瓣畸形,伴纤维化及钙化而发生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3)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狭窄因杂音部位不符,UCG不支持可排除。此外,血沉快、贫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不规则低热应考虑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死因为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及恶性心律失常?

乙医师本例左室流出口阻塞是明确的,瓣上与瓣下狭窄都不像,考虑为主动脉瓣狭窄。此病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后天性以风湿性最多见,该病人有许多支持点,但本例风湿热发病到出现瓣膜病的时间过短,且无典型风湿活动伴存,听诊与UCG均无二尖瓣狭窄表现,故不支持风湿病因诊断。先天性以二叶主动脉瓣多见,常有血液动力学障碍,故此病可能性大。在此基础上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但由于血培养次数少病原菌尚不明确。死因除上述外,还应考虑脑栓塞可能。

丙医师同意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二叶式主动脉瓣。后者一般在20~40岁发病。但本例发病早,病情进展快,是否合并其他先天畸形?UCG证实有赘生物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死因有无冠状动脉栓塞及主动脉瓣穿孔可能?但本例心尖有器质性收缩期杂音,尚不能完全排除风湿性心脏病。

丁医师同意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考虑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畸形,风湿性可能性小。治疗上是否考虑多巴胺加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滴,再加利尿剂为好。

戊医师本例为以狭窄为主的主动脉瓣病变。有学者报告此类病变50%为二叶式主动脉瓣或80%为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且极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本例年龄小,伴发热,抗感染治疗有效,UCG有主动脉瓣上团状回声,均支持此诊断,但其偏心指数<1.5,未见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及外周血管体征,加上过去有大关节痛,此次抗“O”高,均难以用先天性主动脉瓣病解释。一般认为孤立性主动脉瓣病变以非风湿性病因可能性大。文献上曾报告4445例与583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单纯性主动脉瓣病变分别占2.2%与1.5%。但亦有学者报告尸解125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风湿性占57%。本例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粗糙、响亮,提示二尖瓣有器质性关闭不全。而双瓣膜病变几乎均为风湿所引起,加之患者有关节痛史、抗“O”升高、血沉快等,提示有风湿活动。

己医师本例尚需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相鉴别。但前二者均不大像,后者有支持点,也有不支持点。有的风湿活动病例临床上并无二尖瓣受累,仅在病理检查时证实。

庚医师本例可能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时存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故应考虑风湿性。UCG不一定能探出二尖瓣关闭不全。肝脏可能有心源性肝硬化。

病理报告和总结

辛医师患者死后19h尸检。体表检查无特殊。胸腔积液左侧200ml,右侧100ml,心包积液150ml,均为淡黄色。心脏重480g,体积约为死者右拳2倍。左右心室壁均明显增厚,分别为3cm和0.6cm。心壁较正常者硬,心内膜较粗糙,尤以主动脉瓣下区最显著;肉柱扁平,乳头肌增粗。二尖瓣瓣叶明显增厚、缩短,表面凹凸不平,僵硬而无弹性,瓣口显著狭小,腱索短缩并有融合现象。主动脉瓣之后半月瓣明显增厚变硬,其心室面附有一1cm×0.8cm×0.3cm大小的灰黄色菜花状赘生物,干燥而质硬。镜检见弥漫性心肌肥大伴多处间质性和替代性灶性纤维化。间质内散在圆形细胞和少量水肿液,但未见典型的阿少夫小体或阿少夫细胞。主动脉瓣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坏死物质、炎性细胞、钙盐、肉芽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构成,部分呈透明变性。两肺均为不完全性分叶,大体及镜下除见弥漫性肺水肿及肺淤血外,间质结构疏松,肺间质与支气管周围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圆形细胞浸润。两肾体积较正常增大,包膜不易剥离。镜检见较多肾小球有纤维新月体或环状体形成,部分肾小球肥大。扩张的肾小管内见蛋白及颗粒管型,肾间质呈慢性炎症表现。肝脾为慢性淤血改变,脾实质内尚见中性粒细胞呈散在灶性浸润。脑组织除轻度脑水肿外,蛛网膜下腔有少量圆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右颞叶处一脑血管管腔内见细菌性栓子栓塞,管壁及管周有多量圆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主要病理诊断:(1)慢性心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左右心室壁肥厚;(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3)间质性心肌炎;(4)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5)两肺慢性静脉淤血、肺水肿及间质性肺炎;(6)肝慢性淤血;(7)脾慢性淤血伴急性脾炎;(8)右颞叶软脑膜细菌性栓塞性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

壬医师本例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某些特殊检查给医生造成假象,使生前对病因诊断失误。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比较明确,尽管血培养阴性,这与血培养次数少,院内外已用过抗生素有关。目前我国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阳性率仅40%~53%,而国外可达85%~91%,提示我们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超声心动图为我们提供一种诊断手段,瓣膜上发现赘生物影像是可靠指标。基本心脏病大家比较一致的是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由于未听到心尖舒张期隆隆性杂音及UCG未见城墙垛样改变而否定二尖瓣损害的存在。其实心尖有III~IV级收缩期杂音已提示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结合有关节痛史、血沉快、抗“O”高,这种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病变已足以首先考虑风湿性病因;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很少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超声未探出二叶式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关闭偏心现象,均不支持先天性诊断。

为什么尸检存在二尖瓣狭窄而听诊未闻隆隆性舒张期杂音?UCG上二尖瓣未见城墙垛样改变?临床上听到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性杂音一般具有诊断意义,但有极少数病人很难或根本听不到,对这类单纯性二尖瓣狭窄,过去曾称为“哑型二尖瓣狭窄”。本例未听到可能与二尖瓣瓣叶显著增厚、僵硬,瓣口明显狭小,通过瓣口血流流速减少,主动脉瓣杂音粗而强及心衰时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有关。关于二尖瓣狭窄时UCG出现“城墙垛”样特征性表现,主要是二尖瓣前叶EF斜率减慢之故,但这种变化也不是绝对可靠,它常受肺动脉压、左室顺应性及二尖瓣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阴性。二维实时超声与多普勒彩超对二尖瓣狭窄的诊断更准确。但仍有报道4.5%的病人不能明确显示二尖瓣瓣口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瓣膜病变严重、心脏转位,在常规部位探查时更易发生。本例未探出特征性改变,可能与此等因素有关。

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性肾炎,心内膜炎除伴发心衰与肾栓塞引起肾脏损害以外,还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致肾炎。细菌、毒素及其损伤的组织作为体内抗原,可产生抗体,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继之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它具有以下特点:(1)常发生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后4~6周;(2)无菌期多于有菌期;(3)化脓菌多于草绿色链球菌(因前者可溶性抗原多);(4)临床表现支持肾炎而非肾栓塞。主要表现为血尿(1/3病例)、尿少、水肿、高血压,个别有肾病综合征表现。本例尸检证明有早期慢性肾炎病理改变,过去无肾炎史,尿常规正常,未查肾功能。从总体来看,用一个病来解释比较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性肾炎。值得指出的是今后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重视尿常规检查,特别要查肾功能,要像警惕肾栓塞与肾梗塞一样,注意此病的存在,这也是我们今天临床病理讨论的一个收获。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远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