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91

第91章 头痛、呕吐、右上肢麻木、乏力(2)

丙医师病人兼有腹后壁实质性包块及脑干占位性病变,故应考虑:(1)不同源性肿瘤。腹后壁肿物与脑干病变无关系。脑干占位性病变多系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胶质肿瘤一般周围边界不清,在脑干很少发生囊性变,偶可出现继发性空洞,但都为脑干内部小空洞,与本例表现不同。(2)同源性肿瘤。腹膜后肿瘤如肾癌等转移到颅内。癌栓顺颈内动脉上升,多数在大脑中动脉分枝处停留,如顶叶、顶额或顶枕附近的灰白质交界处,极难发生于脑干,一般也不形成囊变。(3)同源性病损。即同一种疾病分别出现脑干、肾或肾上腺囊肿或肿瘤。本例MRI显示脑干为囊性肿物,并有附壁结节,为较典型的血管母细胞瘤影像。血管母细胞瘤占颅内肿瘤的1%~2%,颅后凹肿瘤的7%~8%,其中80%见于小脑半球,13%在小脑蚓部,7%在Ⅳ脑室底或脑干,偶见于大脑半球及脊髓,多为单发,偶尔多发。此病发生年龄20~40岁,男比女多见。本例为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可能合并肾细胞癌或嗜铬细胞瘤,则Lindau病可以成立。

丁医师病人兼有脑干及腹后壁两处占位病变,应考虑:(1)腹膜后无痛性肿块可为淋巴瘤。淋巴瘤可伴多器官浸润,10%侵及颅内,但多以弥漫性脑膜瘤形式出现,不形成脑干占位性结节。(2)腹膜后生殖细胞癌。生殖细胞肿瘤除性腺睾丸可发生外,亦可在人体中轴线任何部位发生;若为多发性生殖细胞癌,则可在腹后壁及颅内松果体等脑干以上部位发生,该瘤多为实性,少数形成囊性变。(3)肾囊肿或肾癌。典型表现为腰痛、血尿、腹部包块三联征。肾癌5%~7%转移到脑部,但本例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太支持。另有一种家族性肾癌,常伴有视网膜和小脑先天性血管瘤,又称为vonHippelLindou病。(4)嗜铬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男性多见,病人有高血压、高血糖表现,多为发作性或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本例病人经动态血压观察表现为血压不稳,收缩压偏高。另外,病人还可出现头痛、大汗、心悸三联征。本例虽不典型,但也不能排除。应检测儿茶酚胺、三甲氧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以及一系列激发试验,有助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同意前面分析,脑干可能为血管母细胞瘤,而腹后壁以嗜铬细胞瘤或肾癌可能性大,加之病人RBC、HB偏高,疑为红细胞增多症前期表现,则VonHippelLindou病可以成立。

戊医师第1次颅后窝手术见延脑后侧4cm×3cm×3cm囊性肿物,内有淡黄色清液18ml,肿物周围被覆盖薄层延髓组织。囊壁后右侧有2.0cm×2.0cm×0.5cm肉红色结节相连。肿物摘除后切片,见肿瘤由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构成,腔面衬以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间有多形性间质细胞,呈卵圆形、多边形或短梭形,胞浆疏松或淡染,含脂质样空泡,个别细胞有轻度异形性及巨细胞形态。病理诊断:延脑血管母细胞瘤。第2次腹膜后手术见右肾下移,大小、形态、色泽正常,右肾上内方可见6.5cm×5.0cm×5.0cm包块,边缘有正常受压肾上腺组织附着,外周与肾周筋膜及肝被膜相连。肿瘤被膜完整,切面实体质细,灰白与灰黄相间,中央有出血及坏死。组织切片见瘤细胞多形性明显,细胞呈多边形、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体偏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呈颗粒状或空网状,核大,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有个别瘤巨细胞。细胞排列呈丛状,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围绕瘤细胞团。免疫组化染色嗜铬蛋白A及神经稀醇化酶(NSE)强阳性,S100蛋白阴性。病理诊断:腹膜后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简称副节瘤)。

己医师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肿瘤由血管间质(网状)细胞、血管内皮及外皮细胞共同构成,它们均来自血管形成细胞。腹后壁嗜铬细胞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布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链的副神经节。习惯上将肾上腺髓质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副神经节瘤。该瘤经免疫组化嗜铬蛋白A标记为强阳性,表明该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内含有嗜铬组织。然而对该病例未作充分的术前准备,而手术过程中血压基本稳定,未出现危象,说明该瘤基本上为无分泌功能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这与其70%以上瘤组织坏死丧失功能不无关系。VonHippel(1895)报告了一家族性视网膜病,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称为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瘤病;而Lindau(1926)发现,该病除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之外,还可累及一些内脏器官,故有vonHippelLindou综合征之称。其他器官病变包括:(1)肾囊肿在先,数年后出现肾细胞癌,其发病年龄较非VHL肾细胞癌提前约20年。(2)嗜铬细胞瘤,与非VHL嗜铬细胞瘤比较,发病年龄提早,可以双侧多发,常无转移恶变,一般也不与肾细胞癌同时发生,此与两者基因位点突变的位置不一致有关。(3)胰腺囊肿,常为多发性,可伴胰腺内外分泌紊乱。(4)附睾囊肿或囊腺瘤,常为双侧性或合并精索良性病变,以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VH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染色体3p25~26区RAFI基因附近,有DNA片段的缺失及点突变。1993年检测出该区域的基因图,并被命名为VHL基因。正常VHL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翻译区由642个核苷酸构成,产物为含有214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30000。正常VHL基因是机体正常发育和生存所必须的肿瘤抑制基因,在正常人所有组织均表达。异常VHL基因携带率为3/10万左右。VHL综合征家族异常基因检出率为75%以上,VHL患者子女有20%发病。研究显示,VHL基因蛋白产物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负调节作用,正常VHL基因的突变或丢失,可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引起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生。VHL基因的发现是继p53及Rb抑癌基因发现以来分子肿瘤学及分子遗传学又一重要进展。

庚医师本病例鉴别诊断中还应排除延髓空洞症,后者为缓慢进展的一侧颅神经核及传导束的损害,表现为声带和软腭的麻痹,以及眼球震颤等。MRI检查显示空洞在延髓正常范围,内部不形成戒指状结节,故与本例表现不同。本例腹后壁副神经节瘤也存在嗜铬组织,但侥幸其已大部分坏死,手术中未产生明显分泌功能,否则后果严重。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同器官系统的疾病或肿瘤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分子遗传学已证实VHL综合征不同病变都是同一VHL基因变异在起作用。临床医师考虑诊断时思路要广些,不应仅限自己的专业范围。本例眼底仅满足于有无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血管瘤常发生于周边部位、体积小时不易察觉,往往必须经过严密周详的眼底检查才能发现。由于当时未想到VHL综合征,病人住院期间未追问其家族史,是应吸取的教训。

(四川省人民医院文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