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下)
18011900000071

第71章 我救助红军失散人员的回忆

徐菊香

民国二十五年腊月初一即1937年1月13日。,红军从张掖来到我们这里,住在申家屯庄、王家屯庄、张家屯庄、谢家屯庄,腊月初八全部走了。后来听说,这些红军开到临泽城和赵家湾子,在那里和马家队伍打仗,被马家打败了,有许多伤员就留在我们地方上。

第二年正月间,经常有流散的红军来我家,要吃、要喝、要住。不管什么时候来,我就给他们做饭吃,烧开水喝,若是天晚了,就安排在热炕上睡下。流散红军来的次数太多了,我也记不清了,有时天天有,有时三天两头来,有时十天半月来几次,这样的情况继续了一两年。那时,我家也比较穷,红军同志看到后很是过意不去,但没有别的办法,他们经常对我说:“老奶奶,你救了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们一定报答你。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人人都是娘养的,他们为了革命受这么大的罪,吃这样的苦,这么可怜,我们能不救吗?我也养着几个儿子,假如我的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兵,到外头说不定也会遇到困难,那时也会有人救他的。

红军的衣服太破烂了,我见了不忍心,缝新补旧是常事,现在能记起来的,缝新便衣12件,改布大衣为便衣6件,补旧衣服十几件。因为他们都是受难的人,我们再穷,也是守家在地的,能不帮助吗!有个流落红军张亚清,他可能是个红军干部,领着几个红军到我家来,住了一二十天,我还给他们缝过五六件衣服,他现在是张家湾合作社的主任,经常来看我。

民国26年2月14日,我家来了九个红军娃子红军娃子:指年龄小的红军。张掖地区方言:称男孩子为“娃子”。,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他们在我家住了几天。有一天,我正为他们做饭,出屋去抱烧柴,发现甲长吴发科领了三个背枪的人朝我家来了,我急忙回到屋里对红军娃子说:“不好了,东面来了几个背枪的,搜捕你们来了!”这几个红军娃子都急了,不停地说:“老奶奶咋办呀、怎么办呀!”我赶忙把三个小的藏在栈子栈子:农民盛粮食的木仓。里,又把六个大点的领到后园子,把四个藏在树坑里,把另外两个从园墙上弄出去,藏在一个土地庙里。刚藏好,吴法科就领着马匪兵进来了,他问我:“有个放羊的说你家藏了几个红军娃子,人呢?快交出来。”我回答说:“前天就朝北走了!”马匪兵不信,到处搜,没搜着,就用马棒打我,把我打倒在地仍继续打,逼我交出红军娃子。我死不改口,坚持说:“他们前天就走了。”马匪兵走后,我挣扎着站起来,做好饭,把他们叫来吃,然后指给路,到黑河北面去了。过了二三年,有个姓刘的红军娃子还来看我,给我送来一筐菜,他说他们中有三人在河北面落了脚。

又一次,我家来了一个姓陈的红军,他的脚冻坏了,烂得很厉害,我不忍心,每天熬甘草水给他洗脚,洗了十几天,他就能走路了;我老伴吴作善又给他做了两个拐子,他扶上拐子走了。为这事,临泽县的衙役张新生、倪天礼还来追查,说红军给我们留下了枪,逼我们交出来,还把我老伴捆了一绳,又罚了两块大洋。我们虽然受了些苦,但我们救了红军,做了好事,对得起良心,心里很坦然。解放后,这位红军还来看过我,他说他在沙河落了户。

郝成铭根据徐菊香口述记录整理,并加了标题。徐菊香同志是临泽县鸭暖乡农民,生于1902年,1958年被党和政府评为救助红军有功人员,受到张掖地委表彰,她的口述记录存甘肃省档案馆,卷号: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