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粗心大意,妈妈怎么办?
18027700000057

第57章 语文也粗心!——孩子在语文方面粗心的表现

粗心大意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在学习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几乎成为了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最大因素。对此,我们要了解孩子在主要学科中粗心的表现,以及应对粗心的措施,从而引导他认真、细心地对待学习。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语文就是写写字,孩子无非是写错个字,还能有什么粗心的表现啊?”

其实,孩子在语文方面粗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孩子因粗心而影响了语文的学习,那么势必会影响其他学科。比如,孩子因粗心而在阅读方面出现漏字、添字、跳行的现象,那么,他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就会出现阅读障碍,尤其是审题时,很容易出现审题失误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在语文方面粗心的表现。

一般来说,孩子在语文方面粗心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拼音容易混淆,如“b”和“d”、“p”和“q”、“b”和“p”等;形近字、音近字容易混淆,如“入”和“人”、“己”和“已”、“乌”和“鸟”、“拨”和“拔”、“很”和“狠”、“战”和“站”、“圆”和“园”等。

男孩上一年级,当妈妈给他听写拼音的时候,他经常把字母“p”写成“q”。妈妈发现,他还常常把“p”读成“q”,把由“p”组成的拼音,如“pin”读成“qin”。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经常把字母混淆,把形近字、音近字混淆,不只是因为表面上马马虎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孩子感知事物的特征不够精细,比较笼统,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理解力较弱,多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当孩子识记了前面所学习的拼音或汉字之后,很容易对学习后面的内容造成干扰,就形成“前摄抑制”,比如,先学习了“p”,再学习“q”的时候,就容易把“q”写成“p”,反之就形成“倒摄抑制”,比如,先学习了“人”,后学习了“入”,就容易把“人”写成“入”。

第二,错别字比较多,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比如,孩子把“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候”,把“染”字右上角的“九”写成“丸”,把“安装”写成“按装”,把“甘拜下风”写成“甘败下风”。

一位妈妈非常苦恼地说:“打开儿子的作业本,粗略地看上去感觉挺整齐,但是仔细一看,粗别字‘满天飞’,明明这个字没有点,他偏偏给点上个点;明明这个字有一撇,他偏偏就漏掉那一撇。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别字?照这样发展下去可怎么办啊?”

研究显示,从整个辨认汉字的过程来看,孩子首先辨认的是字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具体的组成部分。如果孩子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就很容易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现象。

此外,有的孩子肌肉发育不平衡,眼与手的协调性比较差,看到的是一回事,手上的动作又是另一回事,再加上他本身注意力不稳定,就很容易出现缺笔、漏笔和误笔的现象。

第三,阅读能力较差,速度比较慢,容易出现漏字、添字、错字的现象,也容易把词组读反,甚至跳行。

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在阅读的时候,眼光在不停地搜索,但是速度却跟不上。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视觉宽度不够,文字通过眼睛反馈到大脑的速度就比较慢,然后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再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就显得比较缓慢而吃力。

第四,审题不清,没有读明白题目的要求就开始做题。

小鑫做题特别着急,经常把题目读到一半,他就开始做题了。比如,题目要求是“用横线画出下列词语搭配正确的”,而他一看到“用横线画出”,就下意识地以为“画出错误的”,结果他整道题都做错了。

小鑫的这个毛病,是很多孩子常犯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干扰。也就是说,孩子很容易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比如,孩子前段时间所做的题目是“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那么,当他看到类似的题目时,他就会习惯性地认为是写出“反义词”,其实,题目是要求写出“近义词”。

第五,考试漏题,或者漏掉题目中的其他要求。

当孩子的知觉、思维、肌肉操作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进行的时候,如果他的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就很容易顾此失彼,不是漏掉某道题,就是漏掉题目中的其他要求。比如,题目要求是“下面这篇短文有多个错别字,请将它们用圆圈标记出来,并在后面改正过来”,结果,孩子只标记出了错别字,而没有在后面改正过来。

当然,孩子在语文方面粗心的表现不止以上这几种。对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分析、总结在语文方面有哪些粗心的表现,并探究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