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妻这“豆腐渣”年龄,孕生一团血肉自然过迟,所以险象环生也在所难免。但妻总算争气,几次都勇夺难关,惊而无险。5月16日黎明时分,小东西呱呱落地,医生大声嚷嚷,要男还是女?吓得我和妻都不敢吱声,等我终于应答,声音又极端虚伪:女。那就送我吧,医生戏谑道:是男的。一下把妻从手术台上抽打起来:我看看,让我看看。那样子像看一眼后,小东西真要被医生掠走。医生把小东西高高托起,小东西的“小东西”暴露在妻眼前,几步之外的我都已看得清清爽爽,而妻却依然痛苦呼叫:没看到,在哪里?我没看到,让我摸摸……这时我发现妻目中泪水汹涌,一对泪眼绝望地挣扎着,哪还看得见什么。我赶紧上前,抓住妻手,把它轻轻按放在“小东西”上。只微微一碰,妻之手如触电般弹开,沉沉地昏倒在手术台上,惟有默默的泪流告诉我,她还活着。
我要说,这是一场战役,漫长的战役,险情四伏的战役,我取得了了不起的胜利。我们没有借助伟大的B超机来预测这胜利,因为我们担心伟大的B超也有渺小的时刻,更担心可能的失败被提前预支。对失败的巨大恐惧使我们都变格外脆弱、谨慎。但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赶紧报喜吧。电话当然是最赶紧的,但我又嫌不够隆重,所以最后选择了礼仪电报:奶奶,我与妈咪都好。小孙子。下午的晚些时候,弟打来电话,说妈要来看孙子。我说妈这身体怎能出门。弟说,没办法,妈的脾气你知道。我想也是,就无言。次日,弟再来电话,说机票买了,明天上午的。第二天,我正准备出发去机场接人,弟又来电话说,他们正在去机场的路上,但妈可能来不了了。我问怎么了,弟说自前天起妈就一直兴奋得没睡觉,刚才在车上迷糊了一会,醒来说眼睛看不见东西,他们打算先去医院看看。晚上弟又来电话,说母亲是高血压发作,引起眼睛里的一条血管破裂,复明的可能很小。我一下呜呼起来,想不到巨大的喜悦没叫我尝三天就……我呆呆望着浑然无知的小东西,心中一片茫然。
几经救治,母亲的一只眼睛居然奇迹地明亮起来。母亲说老天还算有情,留给她一只眼看孙子。但如何才能让老小相见?老者,耄耋之年,高血压,心脏病,一只创伤老眼,一次可怕教训,谁敢让这样一支风中残烛再出门?甚至母亲自己都不敢了。小者,嗷嗷待哺,弱不禁风,谁敢带这样一个小东西远足?况且我们都是公家人,决非想走便走得了的。我当然肯定会设法让老少尽早相见,这差不多成了我当前的重要任务。眼看小东西一日日长大,老少相见的希望在日日走近,我在欣喜之余却又担心母亲那只孤独病眼经不起最后的等待。若真如此,我想母亲大概也只能如妻当初一般,用手摸来断定小东西的性别了。哦,别、别这样——时光又被希望或者恐惧拉得很长,很长。
1997年5月29日
传递爱是人间最美
孩子一年年长大,望子成龙的心态是自己一直想克服的,因为我总觉得,一个人成龙成凤多半是不可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命运太复杂,我们能洞悉多少呢?洞悉了再多也许都是杯水车薪,不能定夺乾坤的。我经常告诫自己,人生的“大东西”是不可求的,我们能求索的只能是一些“小东西”,比如知识,比如道德感,比如待人接物的常理、常道,看待荣辱的心情、心态,等等。孩子从小到大,每天都面临着和这些“小东西”打交道,如果要面面俱到,那也是累死人的。忙是个托词,其实是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么多年我很少从一而终地去教促孩子学、养一个什么。只有一样:希望他学会去爱别人。这一点,我算是一直坚持下来了,只要有机会,总是设法给他灌输这方面的道理。人到中年,经常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发现人生的诸多困难或者问题都是因为过于爱自己造成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独”字让他们变得万分金贵,时时,事事,处处,总是在接受别人的爱,爱自己的权力被过分地放大、夸张,爱别人的心机和能力都受到限制。我总觉得这是个问题,所以,一直想在这方面培养、改善他一下。
当然,这种机会在生活中是点滴可见的,我时不时会言传身教,跟他言说一些关爱他人的事例、道理。但是,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有些道理他未必能真正领会,有些事情他必须亲身经历才能体验。时间就到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的那场灾难从天而降,也给我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每天陪他听广播,带他去公路上看一辆辆赴灾区赈灾的车辆,我想让他加深印象,什么是灾难,什么是生死,什么是爱。那时我们在乡下避难,白天和黑夜都有救护车不绝于耳的呼叫声,广播上随时都是灾情和向灾区奉献爱心的报道。有一天我问孩子,你为灾区做了什么。他说已经在学校捐了25元的零花钱。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全班人都这样做。我说,你是不是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嘴上答应了,但几天都没有行动。我说我刚得了五万块钱的稿费,准备捐给灾区,你愿意吗?他说那是你的钱,你想捐就捐呗。我说其实你的钱比我还多,你愿不愿意捐?我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年生日给他存一万元钱,计划是存二十年,算是将来给他做创业基金的。他大声说,捐!捐!捐吧!很爽快的。
我知道,他的爽快是没有概念的,他不知道十几万是个什么数字,对他、对我们家是个什么状态。我当时说也是半开玩笑的,并不当真。但是后来我决定“假戏真做”,我真的去银行把他的钱连本带息十五万多,取了个整数十五万,加上我刚收到的五万稿费,决定全捐。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我这样做太冲动,太高调。确实,这对我不是一件常态的事,可以说是反常态的。每个人在做一些不是常态的事情时总会有些犹豫,迟疑,问几个为什么。说到底,这对我们家不是一笔可有可无的钱,一笔我可以不假思索地捐出去的钱。但最后我还是一意孤行,就是想到一点:我想给孩子种下一个强烈的记忆,让这个记忆去教育他,激励他,将来要去传播爱。我深信,只有他学会了去传播爱,他才会得到更多的爱。我想,不管今天他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这个记忆会一生陪伴他,让他去感受,帮助他去想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只要去想,总会明白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我因为工作原因,于春节后离开了成都。随着5·12这个特殊纪念日的临近,孩子和我时常谈起那段时间,我觉得应该回去看看,做点什么。但是由于瞎忙一直没有成行,倒是孩子有了行动。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爸爸,我想把我的书拿去学校义卖,得到的钱捐给灾区,你们学校。”他说的“书”,是他9岁那年写的一本小书。所谓“你们学校”,就是由阿来、杨红樱和我等几个灾区作家发起的“5·12灾后乡村学校重建行动”,我们募到了一笔善款,决定在灾区建一所乡村中心小学。说真的,我没想到孩子会主动提出这样的想法,当时我内心一片温暖。这一次,我相信孩子是经过了思考的,因为临近青春期的他已经有些羞涩,要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去卖自己的书是需要勇气的,但他还是勇敢地去做了。
孩子要义卖书的想法立即得到我和他妈妈的支持,尽管近来杂事繁多,我还是做好了去现场为孩子义卖活动助阵的打算,于私是帮助孩子,于公是为灾区的孩子做点事。最后我并未出面,因为活动得到了校方全力支持,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他们亲自设计宣扬画、搭台布置现场、吆喝叫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带去的600多本书在第一时间全部卖出。这意味着有六百多个孩子为远方的地震灾区的孩子们献出了一份爱。在此,我要感谢孩子就读的我家乡的学校——富阳市永兴小学的老师们和孩子们。还要感谢杨红樱女士,她事后代表“5·12灾后乡村学校重建行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们,给富阳永兴小学的孩子们写去感谢信,让永兴小学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奉献爱的回报。我不认为爱是不需要回报的,没有回报的爱难以流动,难以长久。当然,这个回报也许就是一声谢谢,一个微笑,一份看到灾区的孩子能在窗明几净的屋子里读书的欣慰。
孩子义卖书的那天,我特意用美工笔写了几句话,让孩子带去学校,在义卖现场张贴。我是这样写的:“同学们:值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麦恩希望与大家一起向灾区的孩子们奉献爱心,我觉得这是一件美丽而高尚的事情,因为传递爱是人间的最美。当你向他人表达爱的同时,你也就得到了他人的爱。衷心地希望大家在成长的路上,去传递并得到更多的爱!”
此时此刻,我心里感到特别欣慰和暖热,因为整个义卖活动的前前后后,我看到孩子都是自觉自愿、真心真意的。我有理由相信,我给孩子“种下”的记忆已经活了,开始长出小小的根须。而这个开始,也许是他一生长长的一系列美好的开始。
老师姓沈
曾经有个很出名的刊物,叫《富春江画报》。我的少年时期就是在富春江边度过的。山南水北为阳,县城在富春江的北面,故名富阳,是杭州的一个卫星城。富阳有所很好的中学,即富阳一中,都说进了这中学,等于一只脚进了大学,每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我初中时候成绩一般,没考上一中,上的是三中,时间是1978年。当时“文革”刚结束,像这种非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非常弱,老的失散了,新的还补不上,老师青黄不接。因为高考是1977年才恢复的,新老师都还在学校当学生呢。我刚上三中时,没有化学老师,半个学期都没上化学课,化学课都改成劳动课,打扫卫生。现在看来似乎很荒唐,但那时候整个国家刚从荒唐中过来,哪里都残留着各式各样的荒唐踪迹。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化学老师是过了国庆节后才来的,姓沈,叫国有,是个大胡子,年纪快50岁了,身体很壮实,说一口像新疆人的普通话,有时发脾气时甚至直接用新疆话训人。老师对学生总是有秘密的,但这种秘密最终又总是要被破解的。我或许是最早知道老师秘密的一个,因为我是化学课代表。说真的,我中学时数理化成绩很好,最差的是语文,语文中最差的又是作文,每次上午三四节课写作文,我经常吃不成午饭:因为交不了卷,等我交卷了,食堂已经没菜了。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听说我在写小说,风趣地说:“麦家写小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篇小说。”可想,我的作文已经差到何等地步,都已经叫人看扁了。
不过,我想我的化学老师肯定是不会这样看扁一个同学的,他是一个好得你无法想象的老师。我后来一直在想,我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实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和财富。沈老师在我们中学只待了很短时间,不到两学期,来得神秘,走得也神秘。我因为是化学课代表,跟老师有些“私交”,他提前告诉我要走。当时我听了这消息,害怕得浑身发抖,因为我太不希望他走。但我最强烈的希望也留不下他,留下的只是他之于我的“秘密的恩情”和“永远的教育”。
这是一个故事,说出来要叫我羞愧。是沈老师走前不久的事情,期末考试时,沈老师出的试题非常难,我考得是最好的,实际得分也只有43分。我后来想,沈老师一定是故意这么做的,他知道自己要走,也许想“教训教训”我们,让我们对学海增加一些敬畏心和上进心,所以把试题出得超常的深奥。这就是他教学、育人的方式,什么都不点破,让你自己去想,去感受,去领悟,去成长。他在课堂上讲课也是这样,他讲他的,你听你的,完了不做题,没作业,也不回答具体的问题,你问他某道题怎么做,他总是让你可以回忆一下他在某堂课的某一段的讲解什么的。他经常说,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在他的为期短暂的教导下,在头脑里没有少种树。但那次考试,树也都变成了草,因为太难了,狂风暴雨式的难,所有的人考得都哭丧了脸。大家从教室里出来,在走廊上看标准答案,都傻了,没有一个人笑的。
不过,我似乎有了“笑”的机会。因为我是课代表,最后帮老师收卷子,后来又一道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有位副校长突然喊沈老师去做个什么事,沈老师临时把寝室钥匙和试卷一同交给我,让我帮他拿回去。一路上,我都紧张得不知所措……不用说,我在为什么紧张,老师给了我“笑”的机会,“妙手回春”的机会。试题有30分的选择题,如果想改一下简直易如反掌。我至今不知道,沈老师这么“大意”是有意在考验我呢,还是出于太信任我对我不设防了,还是他真的是疏忽大意了。总之,老师给了我“机会”,我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