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18035600000010

第10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

杰克伦敦的名作《热爱生命》,其中的男主角以惊人的勇气和耐力,一路上抛弃了自己辛苦淘来的金子,走出了沼泽地。他忍饥挨饿的时间太长了,被救上船之后,他养成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可笑的习惯:收藏干面包,而且是背着别人。

他的床上褥子是空的,里面是一排排干硬的面包,他随时跟水手们乞讨多余的面包,守财奴一样地收藏起来,他生怕自己再面临食物的危机,生怕自己再次徘徊在被饿死的边缘。

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所幸,经过几个月的正常生活之后,他就恢复正常了。

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人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挣扎。心理上的损害与生理不同,生理的伤害可以痊愈,结疤,而心理伤害却很难有这样自动痊愈的过程。

人的心灵不同于肉体的特征之一就是,受伤后很难被发现。“心痛”“心碎”那只是一种感觉,我们仍然要带着这样的感受生活下去。

从生理上来说,人体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在你跳跃,落地的一瞬间,你的肌肉和关节会自动调整出合适的角度,保护你不受伤。同样,在病毒入侵身体时,人体也会爆发出强大的免疫力,杀灭病菌,保护自己健康。

那么,在心理上呢?

这样的保护也是存在的,在你遭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难以置信,这不可能是真的。

这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用“这不是真的”“这只是个噩梦”来保护自己不受现实的伤害。之后,是愤怒、痛恨这世界的不公平,再接下来是彷徨、消沉,最后才不得不接受现实。

一般这被总结为“悲伤”的五个阶段,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特征。这些阶段也说明了人在面对巨大悲伤时,会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情绪反应,按部就班地缓冲悲伤造成的创伤,最后是完全接受,这时悲伤带来的伤口也慢慢平复。

巨大痛苦忽然袭来时,我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让我们的情绪有个安全落地的气垫,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也是应激反应的好处所在。

例如,有人遇到突袭,他说:幸亏那时我用手一挡,不然头就被打碎了。

但也有可能是被突袭时,躲闪得用力过猛,摔得更惨。

所以,精神上的自我保护,如果超出预期的范围,对精神世界造成很大问题,就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灵创伤有很多种,人生际遇各有不同,受到的伤害也不一样。一般来看重大的事故,恶性暴力事件,亲人过世,离婚等,会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同样,可能一次训斥,一件小事,一次轻微的身体伤害,也可能会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例如,有个案件是某人听到路人吵架,一个女人口口声声骂对方是畜生,对方无力还口,这时那个过路人忽然冲上前去刺伤了那女人。看起来,这是一桩冲动性犯罪,而且毫无理由,因为这个过路人跟那女人没有任何关系,素昧平生。

经过询问,发现原因是小时候他寄养在亲戚家,经常被长辈辱骂,他从此听不得“畜生”两个字,每次无意听到,明知道不是骂自己的,也会浑身出汗、颤抖,愤怒的情绪弥漫全身,竭力压抑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他一直想反击,想保护自己,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等他长大了离开家乡,再没有回去过。

终于,暴力事件成为一个出口,他在刺向无辜的陌生人的那一刻,才真正释放了自己。那是当年创伤带给他的压力,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无法放下。

当然,他要为这件事付出代价,因故意伤害罪入狱数年。

同样,有人在亲人过世后,不能再听到跟疾病有关的东西,也有人不再吃某种食物,还有人是一听到某个音乐就会落泪,无法控制情绪。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太太过世后他并没有太多悲伤的感觉,在繁忙的工作中,理性思维可以战胜个人的感觉。结果有一天,他路过商店时,橱窗里有条裙子,他心想太太穿起来或许不错,而太太却不在人世的事实,一瞬间提醒了他,他在那时才真的泪如雨下,悲不自胜。

在美国关于越战的反思和研究一直在进行中,越战老兵受到战争的心理影响也是长期调查的研究对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260名越战退伍老兵的军方档案,结果表明,18.7%的退伍老兵确实患有终身性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其中约9%的人在战后十多年还经常发病。研究人员还发现,越战老兵参与的战斗场面越多,患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几率也越大,此外这种心理疾病也很难治愈。

这些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只是跟很多的心理疾病一样,我们很少会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女性约是男性的2倍。德国研究结果为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仅为1.3%,而阿尔及利亚研究结果显示高达37.4%,同时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达19%。

所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你并不孤单。不要逃避伤害,忌讳谈到受的伤害,大胆去面对吧。这样的感觉,可能会持续很久,做好持久战斗的准备。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尼采)

大彻大悟的境界或许太过高远,但我们战胜心中的创伤,追求灵魂的安宁,这是可以做到的。穿越过苦痛的炼狱,找回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和幸福,并把这些温暖和幸福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是一节关于生命本身的功课,谁也不能跳过。

生命如此漫长,充满挫折,我们不断接受磨难,修复自己的身心,成长是贯穿一生的事,不要因为痛苦而止步不前。

故事19所有的男人都不可信任

海小姐的噩梦始于十岁那年,她有几次被自己的舅舅带进房间猥亵,一直到被外祖父发现,但是出于对舅舅的偏爱,外祖父没有制止他。海小姐开始不懂,后来每次都竭力地挣扎,却被捂住口鼻,差点窒息。

几天后她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打了她,认为小孩子信口胡说,而且是这么“肮脏”的事,不知道是被谁教唆的。海小姐从那时起,开始变得暴躁、孤僻、不听话,对大人的要求完全不服从,在拍全家福的时候,她站在舅舅前面,舅舅的手搂住她,她尖叫一声,拼命地踢打,从此她成为一家人眼里的“坏孩子”“神经病”。

父母觉得丢面子,又打了她,而且以后对她的行为约束得更加厉害,动辄就责骂,训斥她。海小姐以后不再跟他们说心事,其实从那时起,她经常会梦见那天的情形:闷热的夏天里,舅舅抱住她,把她压倒在床上,不管她怎么反抗,他都不管,一边喘息,一边还在笑着。门开了,她以为得救了,结果外面的外祖父却默默地掩上了门。

这个梦非常清晰,包括当时她穿的裙子,舅舅手臂上的黑痣,房间里淡淡的臭味,一切都在压迫着她。她经常在梦中哭醒,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呼吸,仿佛就要被窒息而死。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高中,快要高考,才引起家人的重视。妈妈带她去看医生,诊断的结果是身体很健康,血压略低。妈妈为了让她能安稳睡觉,开始给她吃安眠药。这也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海小姐一直到成年都睡眠不好,心悸、头痛、胸口发闷。

还有,她学不会怎么跟男生相处,只是用仇恨和逃避去对待异性。在大学,她勉强接受了一个男生的追求,却无论如何不肯跟对方牵手,那个男生对她的形容很贴切:一只弓起后背的猫,随时准备攻击惊吓她的人。

另外有个网友,也是大学男生,一直是她聊天的好友,有次那个男生要求视频,她接收之后,发现那个男生看起来有点像她舅舅,海小姐马上关掉了窗口,并把这个人拖黑,以后再也不想跟他说一句话。

“我知道这不正常,但是恶心,无法控制的恶心,男人还不都是一样。”海小姐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企业,任职市场部,却因拒绝与男同事合作而无法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为了战胜这样的心理恐惧,海小姐开始恋爱,但是无论精神上如何融洽,到了肉体接触她就会反感。

“感觉就像是抓到了滑腻腻的东西,难受极了。”她又开始做那个噩梦,一次次地在梦中经历恐惧、羞耻。她牢牢地记着当时接触到对方体液的感觉,以后一切粘腻的食物、饮料,她看都不能看,稍微看到或者闻到就想呕吐,根本不能控制。

过年时多年不见的亲友有了一次团聚,舅舅已经结婚生子,过着平静的生活,当他向海小姐招呼的时候,她死死地按住自己的手,生怕把手里的那个杯子砸在他的脸上。

“我觉得他的眼睛是那么邪恶,为什么这样的人没有报应,为什么这样的人还能找到工作,可以结婚,我却不能?”

海小姐的心情糟到了极点,她再一次跟妈妈哭诉了当年的经历,妈妈非常惊讶,她开始觉得女儿说的可能是真的。她也流泪了,替弟弟向女儿道歉,她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女儿摆脱这样的苦恼,因为她也不想去告发,让自己的亲兄弟进监狱,何况,事隔多年,该如何取证,如何去立案可能都很困难,再说,女儿和大家的名声要紧,这是不能外传的丑事。虽然这道歉来得太晚,海小姐还是得到了一点安慰。

那天晚上海小姐还是睡不安稳,但是她已经想好了,在那个梦里,她要拼命挣脱那双恶心的手,逃开那个房间。这会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既然她已经浪费了那么长的时间,也就不怕接下来再做多少努力了。

海小姐的借口

——我讨厌男人,没有理由。

——身体接触很恶心,保持距离我才是安全的。

——人生一点都不快乐,活着没意思。

故事20车祸之后的残缺人生

“这不是真的。”赵先生在车祸发生后的半年里,还是这么说。他反复地强调这不是真的,仿佛这样就可以真的让时间倒转回去,车祸并没有发生过,太太和孩子还在他的身边。

赵先生任职一家外企,做数据处理分析的工作,刚升任主管,太太为他生了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他特地买了车,带家人四处游玩,把城市周边都跑遍了。

又是一个周末,跟其他的周末并没有什么不同,赵先生载着太太和女儿出行,上了高速,女儿有些闹着睡觉,赵太太抱着她坐在后排,让女儿睡得舒服点。不幸就这么突然发生了,回来的中途下了大雨,一个疲劳驾驶的货车司机撞上了赵先生的车。

赵先生在医院被抢救了三天才苏醒过来,他疯狂地询问太太和女儿的情况,结果是她们当场遇难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赵先生异常沉默,他配合治疗,只是跟任何人都不说话。直到领导问候他,问他是否愿意在医院用电脑做点工作,也消遣一下时间,分散分散注意力,他才说了好。

那段时间他投入工作中去,不想其他,康复情况也不错,对于同事们的问候和安慰,他都不做回应。不回应,就可以表示这件事也许并不是真的,可以逃避过去。

赵先生康复出院了,他回到家里,一切如常,只是空荡荡的,家具上落了灰尘。他默默地打扫干净,坐在女儿的小床边上,抽烟。他做好饭,把碗筷都摆三份,有时他还会自言自语,劝身边并不存在的妻子和女儿多吃点。买冬衣的时候,他给妻子和女儿也各买了一件,放在她们的衣柜里。

在公司他倒是话多了起来,赵先生尤其喜欢跟新同事接触,他陶醉于讲述自己的美好生活,“我太太特别贤惠,做的鱼最好吃,我女儿很可爱,你看。”他掏出照片给大家炫耀。赵先生还不满足于周围的人知道他的“幸福生活”,他对理发师,对邻居,对同学,不停地重复着一样的话:自己有多么幸运,人生多么美好。

他的朋友李先生实在忍不住,想提醒他,但是马上就被他打断,赵先生的眼神冷漠无比,明白地告诉了朋友,他不愿意接受现实,宁愿活在虚幻中。

一次公司组织的出游中,他们坐的大巴又行驶在高速上,赵先生忽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失态地又哭又叫,大喊:“停车,停车,要出车祸了!”一直喊到司机不得不把车停在半路上为止。因为这个突发事件,他们在公路上耽搁了将近一天,策划好的旅游泡汤了。大家虽然能理解他的不幸,但是这样的事情如果多发生几次,谁也受不了。公司人事部只好把赵先生放在值班的名单里,公司如果有集体活动,他就负责留守,加班。

“我再不能开车了,一握方向盘就抖,也不想坐车了,我心里跳得很厉害,我怕听到跟车祸有关的事情。”赵先生这样告诉李先生。

他打算辞职,换种生活方式,具体是什么还不知道,但肯定跟车没有任何关系。

他的人生因为车祸而变得不完整,损失亲人之外,他还失去了心灵的安宁,痛苦一直追随着他。一片虚无中,他完全不知道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因为他的生活,跟着他的太太和女儿一起死掉了。

赵先生的借口

——我太太和女儿没有死,谁说她们死了?

——我就是行尸走肉,活一天算一天。

——为什么我没有跟她们一起去了,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来源和大致症状

这并不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或轻或重,我们身边的人都发生过,也可能我们身上也在发生着。因为人生的坎坷难以避免,我们总是在失去,在受伤害,却无力反击。

通常,以下几种情况容易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

1.失恋、离异。如果是相处亲密,时间较长的伴侣关系破裂,会引起双方一系列心理不适,资料证明,离婚人士的心理疾病发病率远高于婚姻正常人士,同时,离婚人士的健康也受到影响,生理发病率甚至比心理发病率还要高。

2.亲人过世。亲人离世对配偶、子女的影响远比想象中要大,意外身故、突发疾病、失踪,对亲人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很可能会引发抑郁、焦虑、自闭、强迫等心理异常。

这一点有类似经历的人会体会得格外明显,亲人的离去是我们生命的缺失,那种生死分割之痛,会给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

3.受虐、被袭击。遭受了抢劫,殴打,或目睹这些暴力场面后,会形成心理阴影,直接影响之后的人生;青少年时期,童年,在我们弱小无知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会对我们的生命形成重大打击,让我们怀疑外面的世界,充满不安全感,只好拿冷漠和暴力还击这个世界,或者变得懦弱、无能、消极颓废。

4.重大灾难。如海啸,地震,交通事故等。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心理志愿者们赶赴灾区,灾民们除了得到食物和水之外,还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和开导,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位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曾经详细描述过自己的经历,遭遇地震时的惊恐,失去亲人时的悲痛,被收养之后的拘谨、压抑,尽管收养家庭对她很好,但是她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下。三十年后,在四川大地震发生时,她所在的地区只受轻微波及,而她一看到桌上杯子里的水起了波纹,立即跳起来,飞快地奔到了外面。那一瞬间的感受如此清晰,仿佛童年时的地震就发生在昨天。

每个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不尽相同,有人会因此变得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也有人从此患上强迫症,不断重复某个动作,某种思维,还有人是情绪失控,喜怒无常,也有人会努力假装平静,让自己显得跟平时一样,事实上内心压抑着强烈着痛苦和愤怒,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泄出去。

总的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有:

闯入性症状比如患者重复某个与创伤关联的动作,那就是当时的记忆闯入思维;

回避症状比如对创伤绝口不提;

激惹性增高症状就是容易被激怒,情绪失去控制。

PTSD可以引发焦虑、抑郁、物质依赖等多种精神疾患,也可以引起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

所以,如果身边有亲人朋友遭遇不幸,一定要好好观察、呵护他们,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要去医院接受检查,或者看心理医生。

想判断PTSD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简单的检查:

1.持续反复地重新体验创伤,做梦或者陷入回忆;这是当时的痛苦记忆不断地闯进脑海,在重演当时的场景,一遍遍强化痛苦。在一美剧中有这样的情节,一个遭遇性骚扰的女孩,她不断地折磨自己的洋娃娃。这是孩子心灵还没发育成熟,不能判断自己遭遇灾难的性质,但是通过不断地弄脏自己最喜欢的洋娃娃,来重现当时的场景。同样,地震幸存者经常梦见地动山摇,逃难的情形。

2.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保持回避,对一般事物反应麻木,回避关于此事的人和事,不谈论,不提及,不想参与有关的活动,情感范围受限;在亲人过世之后,伴侣可能会保留他的遗物很长时间,愿意跟别人聊起一些琐事,但是闭口不谈伴侣过世的事实,也不愿意谈及任何跟葬礼有关的事情。同时,知觉变得迟钝,可能平时活泼敏捷的个性,现在变得迟钝,对外界事物显得心不在焉。

3.警觉性增高,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在睡眠中很可能会再现痛苦,所以用失眠来逃避,失眠让精神更加紧张和焦虑。平时很难把精力集中起来做事,非常容易被激怒,此时的愤怒是无头绪,无逻辑的,只是为了发泄怒气。

创伤后,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有波动,经过良好的治疗和自我调整,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少数病例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如果没有接受正确的心理疏导,或者以积极的方式排遣,很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强迫症等并发心理疾病。

时间会治疗一切吗?

对于创伤我们往往寄希望于两件事:时间、遗忘。

过上一段就好了,自己会恢复的。

你别再想了,那么痛苦的事情,赶紧忘掉吧。

“时间治疗一切”,这话有它的道理,时间流逝,会让创伤带来的心理压力慢慢减少,注意力会渐渐转移,同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己封闭起那段记忆,所谓的“我忘了”“我想不起来了”“脑中一片空白”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是“不去想了”。

但是,我们仅仅依靠时间和遗忘来对待伤痛,因为我们会发现,越是想忘记的,越是记得牢。时间越是流逝,心中的愤怒和痛苦越是深重。不断地累计着,想找个出口才行。

有一条社会新闻令人印象深刻,在一个山村里,一位无辜的妇女,被自己远亲侄子强暴并杀害,凶手落网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多年以后,犯人因为不断减刑,提前释放回到了家乡。结果第二天,他就被受害者的丈夫杀死了。

他从未忘记过妻子离世的痛苦,他一直要等着报仇,所以,即使是很多年之后,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动手复仇。

他杀死对方的手法很熟练,但他从来没有杀过任何人,这只是因为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想象中重复着“杀死仇人”的情景。

这样的伤痛从来就没有愈合过,他越来越认定只有杀了对方,自己才能解脱。

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位青少年纵火犯,因为童年时遭遇了火灾,脸上被烧伤于是他就开始不断纵火,希望更多的人跟他一样也尝尝被烧伤的滋味。父母为了改变他,不断地带着他搬家,但是每到一地,他总是先去寻找目标,然后放火。很显然,他的心态已经被扭曲了,如果不是被抓住,进行改造,还会造成更多人的痛苦。

如果因为伤害而造成的一些极端的想法不及时调整,改变的话,就会形成偏执,陷入偏执的人会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会从中得到快感。

长时间坚持自己“受害者”的身份,一次次地重温自己被伤害的情景,这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们不能仅仅寄望于时间,能够依靠的,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性和力量。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自我调整

人生创痛随处可见,战争、饥饿都没有远离我们,还有洪水、风暴、地震、事故、犯罪,加上正常的生老病死,这就是我们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

平时我们的生活很顺利,吃饱穿暖之后,上学、工作、恋爱、结婚、建立家庭、赡养老人,这是一条安稳平淡的人生之路,但是,请记住,不是永远的安全。我们可能会发生危险,亲人也可能会遭遇不幸,天灾人祸,一旦发生,就不能挽回。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只是我们身处安全的境地时,从来没有考虑过。

一旦遭遇到不幸怎么办,不要掩饰,压抑自己的悲伤,不要用别的渠道宣泄怒火,想哭就哭,想倾诉就尽量倾诉,想做什么,尽量满足自己。

压抑和控制,会让情绪在体内左冲右突,找不到出口,结果是影响内分泌,所谓的“内伤”。

还有,不要对自己的冷暖失去感觉,要更加关注身体的感受,心灵创伤很容易诱发一些精神疾病,提醒自己不要真的变成病人。

如果你遭遇了不幸、事故、亲人离世等人生的重大打击,请注意以下几件事:

1.按时吃饭喝水,尤其应该喝很多白开水,不是酒、咖啡,或者其他饮料,你的身体因为悲伤,会有汗水、泪水,大量水分被消耗,所以,注意多喝水。不要忘记吃饭,即使不想吃,也要勉强按时进食,因为悲伤导致食欲减退,如果长期不吃东西,可能会让你得胃病,你的身体缺乏营养,免疫力下降,病菌也会乘虚而入。

2.尽量规律地作息。尽量按照平时的习惯去睡觉,说服自己进入睡眠状态。如果睡不着,也不要勉强自己,起来做一些别的事情,不要沉溺于悲伤的回忆之中。尽量早起,面对充满希望的清晨,会让你消沉的心态得到振奋。

3.做一些适量的运动,运动可以分泌出所谓的“快乐激素”,让身体感到愉悦,这个时候不需要你非常快乐、开心,但是至少对抗一下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也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至于被悲剧拖垮。做一些简单,舒缓的身体运动,比如慢跑、瑜珈、器械练习等,出了一身汗之后,你可能会放松一点,也会感到饿了,想吃东西,睡眠也可以安稳些。

注意,适当的运动而不是自虐型的活动,有人因为伴侣过世,从来没有户外活动经验的她却去参加了一次徒步穿越,结果在中途心脏病发作,送医院抢救。

自虐不能挽回什么,记住这一点吧。

4.不要拒绝别人的关心。很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变成了刺猬,不允许别人靠近,一旦有人表示关怀和同情,反而会激怒他们。他们内心中充满了对命运不公平的痛恨,痛恨自己不幸遭遇的同时,也痛恨别的人居然比自己幸运,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活得好好的,偏偏是我的亲人要离开我呢?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想法,集中表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们的态度。他们排斥他人,不愿意被关怀。其实在这个时候,安慰是最有帮助的,多与别人接近,倾诉自己的痛苦,会有分担的作用。

要理解别人的善意,你并不孤单,不要粗暴地别人说不,不要以为接受了同情就证明自己很无能,懦弱。

5.改变居住环境、工作环境、改换生活方式。也许搬家和短途旅游会对你有帮助,新的环境、新的开始,并不是说我们要强迫自己遗忘过去,而是迎接新的挑战,适应新的生活,会让我们受创的心灵慢慢恢复弹性。

改变的结果往往是:我好像变成了一个新的人。是的,这就是一种效果,你不必强迫自己忘记过去的不愉快,坦然地接受生活的变化,主动地创造生活的变化,你会感觉到自己在重新掌握人生,而不是被动地被命运左右。

6.去帮助他人。帮助他人会让你更加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带来的好心情可以分散你的悲伤。做点义工,或者组织一个丧亲者互助小组,多倾听别人丧亲的感受,这些活动会让你更能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创伤,也更容易把悲伤宣泄出去。

这世界心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因为外在的灾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有着延迟性、隐藏性,可能会持续很久才发作,也可能会暂时看不出头绪,在某些特定时刻,或者独处时刻才发作。所以,请多关注身边的人,多关注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吧。

尤其应该关注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的PTSD,他们往往被人照料生活细节而忽视了心理上的关怀和呵护,事实上PTSD患者更需要的是温暖的谈话,有目的的引导,和真正的理解与同情,物质上的需求还在其次。

所幸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心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5·12”四川大地震中,有很多心理志愿者在积极行动。在很多新闻报道中,一些集体性突发事件之后,也会有心理干预,来帮助人们平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