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通人情懂世故让你人见人爱
18050100000002

第2章 爱听赞美之词是人的天性

人人都爱听好话,即使明白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通病。所以,要想有过多的交情,就必须拣好话说,说对方爱听的话,让他听在耳朵里“甜”在心里。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赞美话的人办事往往比较顺利。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回想起来,明知对方所讲的可能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为,爱听赞美之词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取对方的建议。

某人去买衣服,在试衣时,卖主惊叹道:“啊!真漂亮!穿起来非常合身,你看起来朴素、大方、有风度,比之前年轻了几岁。”那人听了非常高兴,本来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人总是喜欢被别人赞美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一个人受到别人夸赞,绝不会感到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不符合实际了。

1671年5月,伦敦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盗窃案,一伙盗贼潜入伦敦市郊的马丁塔,想要抢走英国“镇国之宝”——国王皇冠。因消息走漏,盗贼被迫束手就擒。英王查理二世得知此事,非常震惊,决定亲自审问这些胆大包天的狂妄之徒。于是,罪大恶极的首犯布勒特被押到了国王面前。查理二世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心中暗想:我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敢盗国宝!他想到这里,便开口问道:“听说你还有男爵的头衔?”“是的,陛下。”布勒特老实地回答。“我还听说你这个头衔是诱杀了一个叫艾默思的人而得来的。”“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轻而易举地被我打败,陛下就能挑选一个更适合的人来接替他。”

查理二世沉思了一会儿,觉得布勒特不仅胆大包天而且口齿伶俐。于是他又厉声问道:“你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来盗我的王冠?”“我知道我这个举动太狂妄了,但是,陛下,我只是想以此来提醒您关心一下我这个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兵。”“哦,什么?你并不是我的部下吗!”“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吗?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说到这里,查理二世觉得布勒特更像是个无赖,“那你说吧,该怎么处理你?”

“从法律的角度说,我们应当被处死。但是,我们五个人每个人都至少有两位亲属,他们会为此而落泪。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您总比多十个人落泪好得多。”查理二世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回答,接着又问:“据说,你是个劫富济贫的英雄,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懦夫?”“陛下,我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身,到处有人抓我,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大家以为我死了而不再追捕我,这不是一个勇士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士,但在陛下的权威面前我是个懦夫。”这番强词夺理的辩解竟然让查理二世大悦,最后赦免了布勒特。

赞美别人,仿佛是用一支火把温暖了人心,不仅亲近了对方,还使彼此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年轻时的韩信,在受到“胯下之辱”后,追随汉高祖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没有韩信,根本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因此,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畏惧了,于是有意寻找借口,以企图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捕杀。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果然像人家预料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

刘邦听了,也觉得韩信乃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于是将他贬王为侯,暂且搁置,以观后效。

韩信受此打击之后,心怀忧愤,整天过着不愉快的日子。终于,久未谋面的刘邦和韩信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韩信本善于恭维,便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地把刘邦恭维了一番,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彼此持的见解不同。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统率几万大军的能力呢?”

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统率10万左右的大军吧!”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

韩信一笑:“在下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

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恭维了:“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在下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的恭维之巧妙,堪称一绝。当时刘邦被恭维得喜笑颜开,至于刘邦到底如何回答的,史书未作记载,但由后来韩信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赞美要发自内心,真诚地赞美是把对方的优点“秀”出来并由衷地赞赏,所赞美的内容的确是事实,不是虚假的。赞美时的语气通常亲切自然,表情真挚,使人感到情真意切。如果赞美他人时,挂着一副冷冰冰的脸孔,那么,对方很有可能认为你在耍弄他,是虚情假意、别有用心的赞美。这样的赞美就变了味,反而和讽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