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通人情懂世故让你人见人爱
18050100000006

第6章 善意的谎言不可少

善意的谎言同恶意的谎言有着本质的不同。善意的谎言会增添说谎者的人格魅力,使人们更爱说谎者、敬说谎者。

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当一个人获悉亲戚病重或朋友遭难时,就会适当说一些谎言。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说谎的人。

因此,诚实也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讲述什么事情。俗话说:“适当的谎言是权宜之计。”由此可知,在某些场合还是有说谎的必要的。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的诚实的,有时谎言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的发展。

雨果的不朽名著《悲惨世界》里那个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逃脱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带回教堂,但他却在神父睡着后,把神父房间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干坏事。不料,在他逃跑途中,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俱获。

当警察押着冉·阿让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地想:“完了,这一辈子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了!”谁知,神父却温和地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后,神父对冉·阿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个新地方,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后来,他成功了,毕生都在救济穷人,做了大量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而此时,真诚的安慰、善意的谎言,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例如,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善意的谎言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与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说善良谎言的人,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以后此人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说谎的人,不会埋怨说谎的人。即使此人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但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如实相告,即使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一个身患重病的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随着落叶萧萧,病人身体状况也随之每况愈下。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事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在树枝上画了3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善良的谎言应符合三条规则。

(1)真实

谎言是无法表达真实想法时的一种真实表达。当人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就选择用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想法。例如一个女孩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觉得实在难看,朋友就可以模糊地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谎言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2)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能体现人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此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免增加她的负担,丈夫应该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可能快活。当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并愉悦妻子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表现会带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这里,谎言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3)必须

指许多谎言非说不可。这种必须有时是出于礼貌。例如,当一个人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到欢乐的场合。

生活中的事情错综复杂,在一些非常时刻,似乎只有说谎,事情的结果才会更加圆满。谎言终究是谎言,不值得我们去推崇。但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是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谎言就像生活的润滑剂,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的谎言,饱含真诚和甜蜜,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