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18053700000014

第14章 认错

旧时的读书人都得由乡试、省试、殿试,一级一级考上去,才能获得一个官职,这就叫做科举取士。在考的过程中,一篇八股文,最为重要,必须做得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引经据典,滴水不漏,才具备了考中的可能。但能不能取中,很大程度上决定在主考大人。如果,这位大人心情好,就有门了。如果,还比较赏识中意,说不定前三甲就有望了。如果他那天不高兴,挑出来疵病,考生就可能有麻烦了。

清人笔记《寄园所寄》里,提到的一位主考官徐存斋,不到三十岁,就进了翰林院当编修,朝廷派他到浙江来主持通考,可想而知,该是何等的年少气盛了。

三场考毕,阅卷中间,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颜若孔之卓”这个典,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画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是不及格。等着“发落”后,卷铺盖回家。凡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这位士子捧着卷子上去,一看这位年轻的主考大人,满面愠色,吓得不知该如何应对?但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杨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

在人们心目中,领导是不会出错的,而主考官尤其不会出错,皇帝把他派来主考,他出错,岂不是说明皇帝也有了错吗?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即使为了皇上的英明正确,也不能认错。但这位年纪轻轻的徐存斋先生,却颇有一点肯于道歉,敢于认错的作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然后,“改置一等”。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若是换了我坐在那张主考官的位置上,能做到他那样虚怀若谷地当场认错吗?也许和这位考生打个官腔,好吧,我再研究研究,也许找他个别谈话一次,私下了结,也无不可,面子总是要保全的。

中国人,面子很要紧,面子上挂不住,比失眠,比消化不良,比走路不小心跌一跤,还要严重。身份越高,权势越大,资格越老,年纪越长的人,越在意面子。因为他们已经正确惯了,而一贯正确的有身份,有权势,有资格,有年纪的人物,也越不习惯认错。他们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只有风让草低头,哪有草让风认错的道理。尤其要这些大人物,老人家,向那些身份比自己低、权势比自己小、资格比自己浅、年纪比自己轻的人认错,谈何容易,也太没有面子了吧!

因此,读了这则主考认错的随笔,对年轻翰林那种光明磊落的胸襟,真诚坦率的态度,有错必纠的精神,知耻近乎勇的表现,对比自己,还真是感到惭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