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
18066900000032

第32章 意志与良知:儿童内在的神圣生活(2)

尽管意志在某种范围内是全能的,但这种范围很有限。如果在人的行为过程中,意志起到一种对行为的统领作用,那么在行为之前和行为过程中,人一定要拥有强有力的意志。比如,一个人必须养成注意的习惯,关于注意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讨论过。有些愚蠢的人,即使是在压力下——无论是内在压力还是外在压力,连对一件事情集中精力思考五分钟也做不到。如果他们没有受过用全部心智、集中精力地去思考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的训练,那么,他们就没有支撑自己的意志能量(假设他们原先有,没有是不可能的)使自己坚定地坚持自己或他人对事物做出的决定。这里说的是智力结构各部分之间是如何呼应的:意志力意味着注意力。父母对孩子的意志力进行训练的前提是,这个孩子已经在学着养成注意的习惯。

301.习惯可能挫败意志

我们已经探讨了在不幸中向善的冲动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是习惯使然。但是,习惯既是意志的盟友也是意志的对手,又常常是意志的挫败者。一个不幸的酒鬼也想获得支撑自己的力量,他在主观上很想让自己从酗酒状态中摆脱出来,但他又不断地想到酒的好处,真是!他的念头总是滑进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欲望的窠臼,对他的薄弱意志来说,习惯势力太强。在一些细小事情上,我们都知道这种存在于习惯和意志之间的斗争。想想看,谁没有拖延耽搁的习惯,谁不曾几乎每天都以某种无聊的方式与这种习惯做斗争?关于父母的责任,给孩子定个规矩、养成他们的有益的习惯、使他们的道路顺畅,这一点我已经说了很多,关于习惯既是意志的盟友也是意志的障碍也无需赘言了。

302.理性地利用这种有效的手段

还有一条,只有一个有教养有理性的人才会在理智的意志的支配下生活。如果他不明白为什么他每天要不断地阅读,为什么他要坚守他父亲的信念,为什么他要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这个时候,他的意志就将变得软弱并左右摇摆,意志也不会产生什么结果。有可能比这更糟的是,由于自认为是意志支配下的善举,他可能会持执迷不悟于某种错误的观念,甚至是某种恶的观念,并做大量的错事。只有当父母让孩子知道了如何理性地利用意志并将其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时,父母才可以放胆让孩子的意志发挥作用。

303.如何强化意志

我们将讨论意志的另一个局限,假设在父母辛辛苦苦的教育下,孩子知道了如何应用他的意志,那么,孩子如何强化意志并最终能够一点点地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自己的生命呢?

我们已经说过训练儿童养成服从习惯的重要性,现在要说的是,服从的价值只体现在它能帮助儿童有意识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上。服从没有使他产生对自己放任行为的征服感,但是,服从确实帮他征服了他自己,不过,在可能情况下的放纵机会的丧失,会使他感到是一种自由的丧失,因此,他会怨恨服从。许多人对孩子严加管教,但最后都对孩子的教育失败了,其内在原因就在于此。如果让他真心实意、目的明确地参与大人要求他做的事,这样,结果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在支配他而不是你的意志强加于他。也就是说,他已经开始在为人类生活的最高成就而尽最大努力——自我实现、自我强制。当他战胜自己重新面对无聊的算术题、当他摆脱消沉的意志,让他了解他可能会成就什么、让他享受凯旋的快乐并且享受你对他的祝贺,这时,他忧郁的脸上必定会现出笑容。

304.自我管理的习惯

接下来,如前所说,让他知道意志的力量,让他知道,通过意志努力,他可以转移注意力想他该想的事——他的课程、他的祈祷、他的工作,同时,摆脱他不该想的事。事实上,他能够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小家伙,他可以使自己想他喜欢的东西,让他作一个小小的实验,如果一旦他有了什么正确的想法,其他各心理和行为要素就会立刻紧张起来,并准备协同行动,因此,他肯定会把事情做好。如果他陷在一种恶劣的情绪中,邪恶的想法就来侵扰他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想些别的,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如他的下一个生日,或者他长大成人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等等。当然,并非所有这一切都会立竿见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只有这样,儿童才能逐渐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习惯。看到一个很小的孩子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真是令人吃惊。“嘿,克制点,汤米。”我曾经听到一个聪明的阿姨对一个4岁的小男孩这样说。尽管汤米正在为某些小小的不顺心而吵吵嚷嚷,但他听了这个阿姨的话还是克制住了自己。

305.意志教育胜过智力教育

一直以来,儿童的意志都在接受训练并受到强化。他正在学习如何及什么时候运用他的意志,而意志也日渐变化,变得更富活力、更具能力。在此,让我附上莫雷利博士在《心智哲学介绍》中的一点看法,他说,“意志教育远比智力教育重要得多,因为它是形成每个人的命运的关键。……理论和教义、法律和规则的灌输,绝不可能导致始终如一做好事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我们不断做好事的过程中养成的,那么,就让我们学着不断地做好事吧。这种习惯也是在我们不断克服我们身上的恶习的过程中养成的,那么,就让我们学着不断地克服那些恶习吧。在本质上,一切纯粹的原则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无论这些原则是以权威形式、格言形式还是以榜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可以说,正确行为的力量在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中的作用,比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了不起。”

良知

306.良知是法官和立法者

意志一点也不想做一个无助者的心灵王国的主宰。的确,意志具有对权力的执行职能,但它欣然执行的是合乎逻辑的命令,这个逻辑就是一个人只能做他能做的事。在意志背后还有一种更高的权力,对这种来自更高权力的命令,意志的唯一反应就是执行,良知坐镇于人的内心深处,它是立法者,它说,“你应该”、“你不应该”,意志依此采取行动;良知也是法官,在它面前,有罪的灵魂被招至庭前受审,而那些被良知给予肯定的清白的灵魂当然不会被起诉。

“我是,我应该;我能,我愿意。”……“我是,我应该;我能,我愿意”——这就是奥古斯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灵魂的手段。

“我是”——我们拥有了解自我的能力。“我应该”——我们拥有一个法官,它对我们提出义务要求,我们臣服在这位法官面前。“我能”——这是对知道自己应该何所为的能力的一种自觉意识。“我愿意”——我们决定靠意志的力量实现这种能力,同时它也是一个人在实现这种能力时必不可少的心灵支撑。这个过程是一个漂亮而完美的意识链,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似乎专为人的正义行为存在的精美结构同时也会使错误行为成为一种可能。不过,罪和诱惑这个令人遗憾的谜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你会看到,这样一个完美的意识链之所以也会引发错误行为的原因是,作为父母天职的每个父母都应具备的救助孩子的责任和可能性的毁灭和遗失。也许这样说并不过分,99%误入歧途的生命都应归咎于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从懒惰、肉体的欲望和任性中拯救出来,没有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07.父母的惰性并不是天生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救赎的世界。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来自造物主的帮助和无边恩遇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事实上,我发现,并没有很多人想用神的力量取代那些我们准备遗弃的徒劳的和可能将人引入歧途的力量。在这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能指望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产生奇迹,佝偻的身体、畸形的四肢——无论一个孩子为此对造物主心存多少感激,他都不能不感谢父母保留了他尘世的生命。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尽到责任,许多基督徒终其一生都将伴随软弱的意志、不良的习惯及没有教养的天性,因为他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悔过自新。然而,父母责任心的缺失并非他们本意想要如此。

308.良知不是绝对可靠的行为指南

在良知这一问题上,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是他们不公正地对待孩子、伤害孩子的真正所在。父母欣慰地相信他们的孩子生来具有良知;他们希望他的孩子的行为能够被这种良知规范,剩下的事他们只是听其自然;一个孩子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这个儿童自身和他的良知。现在,这里说的只是一种假设,要么是一个婴儿生来就具有完美的良知,要么就是良知是后天生成的,而且良知不以心灵自身的发展为条件,它和头发和四肢一样,是随着身体的成长而不断成长的。换言之,假设良知是一个一贯正确的向导,尽管有常识、有执迷不悟的日常经验,那些迷迷糊糊的人会不顾常识和经验而靠着良知做事。人们都知道人的未经教化的良知的怪异,它已经被编成广为流传的谚语,如“盗亦有道”,“螳臂挡车、蚍蜉撼树”,这些谚语说的就是具有误导性的良知,而“愿望为信念之父,不愿正视事实的人才是真正的瞎子”说的则是更为常见的现象,这是一个人故意愚弄自己的本心使其顺从现实愿望和现实事实的情形。

309.一种真正的力量

如果良知不是绝对无误的向导——如果它胡乱地借助罪、借助压在人们头上的一些模棱两可的规定而无视法律的重要性,如果良知这么容易听信谗言、善恶颠倒,那么,当欲望在法庭前面成了特殊辩护人的时候,让我们到哪里去寻觅良知——这位被毁损了的靠不住的先生的作用呢?难道人们心中这位严厉的立法者仅仅是供人消遣的由人的大脑编撰出来的不负责任的家伙吗?难道人的良知只是为了人们能在偶尔的情况下想想自己的和别人的行为而预备的吗?不!也许良知的这种不正常表现正从反面提供了强有力地证据,它证明了良知是作为一种真正的力量而存在的。如亚当·斯密深刻指出的,“最坏的人和最好的人对良知的至高权威有同样的感觉和心照不宣的认同,因为甚至可以说,那些所谓这个世界的最坦荡者同样也会竭尽掩藏由他们眼中流露出来的真性。”

310.我们所由了解善恶的神圣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