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经济学
18071700000334

第334章 让座中的经济学

在北京的公交车上,越来越多的人不认同公交车上让座这一做法。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让座?这其中除了与道德有关联,跟经济学有关系么?

经济学包罗万象,所以让座也是个经济学问题,“自觉让座”的说法虽然不符合经济学的语境,因为“自觉”需要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但信息的不对等却是永恒的。

一辆公交车就好像是一个竞争性的产业,有座位的乘客属于优质资源,乘客自身就是这个市场中的主体,越早进入这个“产业”的,当然也就越容易占到优质的资源(座位),但由于资源有限,便会带来竞争性,我们不可能阻挡每位乘客都想做理性的经济人,于是“让座”这个道德行为当然有成本核算过程的,当车内比较拥挤时,让座的成本相对来说就会变得很高,而在“大家都不让座的市场规则下”,其潜在的道德收益就会变得更小。

乘车,它属于一种消费行为,乘客用花钱消费的方式,购买了自己的乘车权,他就当然有不给别人让座的权利,法律也并没有规定必须有给他人让座的义务——而当我们在“让座”概念中回旋时,忘记了一点,正是因为公交车内座位的“资源不足”,所以坐着的乘客才被拉入道德命题中,而制度安排方面的理念又被深深地折射在我们的价值判断上。

市场经济买卖的是商品,那么爱情是商品么?婚姻是交易么?亲情是商品吗?友情是交易么?如果情感是商品的话,那它是否与利益相等?在商品经济时代,人间最淳朴的感情还要不要?对一个人来说,情感在生命中占多大的经济利益?

只有了解了情感经济学,你才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