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经济学
18071700000059

第59章 讨价还价中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作为交易中的买方,力图“少花钱,多办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然有着足够的动力进行讨价还价。仔细分析,其行为动机主要有两点:

(1)为了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因为是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消费者在以往的购买行为中已经形成参考价格,比如商贩们报出的统一价格往往具有合理性,这一价格也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但许多顾客仍热衷于讨价还价,无非是出于对“消费者剩余”的追求。

(2)讨价还价的“冲抵效应”,这是消费者讨价还价最主要的动力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相对于卖者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完全的不利状态。以鸡蛋为例,在农贸市场上,消费者只能通过外表了解鸡蛋的质量,且只能比照以往的价格。而实际上外表一样的鸡蛋可能来自不同产地,有不同进货渠道以及不同进价。另外,不排除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等现象,这些使消费者感到随时可能“挨宰”,随时可能损害到自身的利益。但是,搜寻信息的成本太高,而且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砍价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讨价还价现象是否存在关键在于市场结构。其多发生于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而绝不会出现于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没有给消费者讨价还价的机会,完全竞争市场则无须消费者讨价还价。但毕竟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尽管讨价还价非常麻烦,但仍有许多消费者乐此不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地球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贸易成为很多行业和企业的重头戏。

作为总经理,尤其是已经开展了国际贸易业务的公司总经理,如果不懂点贸易经济学,是很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中占到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