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18072000000014

第14章 疯狂的球迷

球场上,裁判误判的点球引起了球迷们的强烈不满,看台上一片嘈杂的咒骂声。突然,一个球迷冲进了场内,直奔裁判,似乎要讨个公道,还未等球场的保安回过神来,两个球迷,三个球迷,从看台的四方一下子涌进了很多球迷,他们疯狂地朝裁判拥堵过去,局面很快就要失去控制……

去个性化

一开始,只是一个球迷失去了控制,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涌上来,所谓的规则和纪律,对他们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如果说开始的那一位是个非常急躁易怒的人,那么随后跟上去的那些人,难道都是那么急躁易怒的吗?

俗话说,“人多胆子壮,恃众好逞强”,也许那些人当中有的也是性格内向、中规中矩,但是也会在很多人“集体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着失去理智。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去个性化”。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法国的一位社会学家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融化在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个性的过程。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似乎失去了个性的体现和约束力,有时候甚至做出一些违反他们心中常规的事情,表现出了非正常行事的倾向。

电击一个陌生人

1969年,一位心理学家试图揭开这个问题的谜底,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平时表现很正常的人,在一群疯狂的人当中也会变得疯狂起来呢?

这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邀请了许多女大学生参加实验,并把她们分为两组。在两间实验室内设置同样的情景,要求她们对玻璃后面的女士进行电击,这个电击无关道德和人性,只是实验的需要。女大学生们可以在实施电击的同时,透过玻璃观看坐在里面的被击者的反应。

其实,玻璃后面的女人是心理学家的助手,她会根据被试按下电钮的情况装作很痛苦地大喊大叫。

第一组女大学生穿上了白大褂,戴上了头罩,只留眼睛和鼻子,彼此之间谁也不能认出谁。主持实验的人在要求她们电击的时候也不点名,整个实验环境都很昏暗。

第二组女大学生则穿平时的衣服,胸前挂着写有自己姓名的号码牌,在灯光明亮的房间进行电击,主持实验的人彬彬有礼地叫着每一个人的名字。

结果,第一组按下电钮的次数将近为第二组的两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电击两个陌生人

为强化结论,心理学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在这次实验之前,他先安排每个被试听一段他与即将要被“电击”的两个女士的对话录音。在录音中,一个女士显得开朗可爱,而另一个则显得自私自利,令人讨厌。

其他条件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条件来执行。

结果很有趣,在那组谁也不认识谁的被试中,不管是面对那个可爱的女士,还是面对那个讨厌的女士,她们给予的电击几乎没有区别,都去按电钮,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而那组胸前挂有姓名的被试组,她们更多的是有选择性地实施电击,对于那位可爱的女士给予的少,而对于讨厌的女士给予的多。

最后,心理学家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这些可爱的、常态下温柔可亲的女生,当她们戴上头罩,谁也认不出谁时,她们几乎在每一次有机会时,都会按下电钮,不管被击者是招人喜欢的,还是让人憎恶的,而且她们丝毫不感到紧张或内疚。”

谁造就了“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的产生是有背景的,第一来自于匿名性。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匿名的,即使做得很过分,也不会有人认识自己因而谴责自己,于是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做,而不管什么道德、社会规范。

第二来自于责任模糊。当个体处在集体当中时,就会强烈地感觉到“这不光我一个人,参与者人人有份,就算追究责任也不会追究到我身上来”,于是完全淡忘了内疚感,而使行动更加放肆。

一旦去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很难逆转或者停止。所以,一个球迷冲向球场之后,情绪难以抑制的球迷们便集体疯狂地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