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18072000000020

第20章 弗洛伊德“大战”荣格

有人把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共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爱因斯坦和马克思分别代表了人类在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峰,而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则占据了心理科学的最高点。不管人们是否认同,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弗洛伊德,你是谁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小城弗堡,如今这座城市叫普里堡,属于捷克共和国。4岁时,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各布带着全家迁居维也纳。

弗洛伊德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弗洛伊德自小就在母亲身边长大,与父亲的感情并不好,甚至有些敌意。后来的传记学家认为,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正是来源于他对双亲的感情。

弗洛伊德天资聪颖,并坚信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9岁时,弗洛伊德进入了维也纳最有名的中学——史伯尔中学。弗洛伊德在这所中学里待了8年,并连续6年成绩名列第一。1873年,17岁的弗洛伊德中学毕业,并于当年秋天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世纪时,维也纳大学是当时全欧洲甚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1881年3月,25岁的弗洛伊德通过医学考试,获得了博士学位。

大概就在第二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玛莎·伯奈斯。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因为玛莎的母亲嫌弃弗洛伊德太穷。1883年,伯奈斯夫人执意带着玛莎将家搬到了汉堡。于是,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在两地相思中度过了3年,用2000多封信传递着爱和相思。

1885年,弗洛伊德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了私人讲师职称,同时,伯奈斯夫人终于不再反对女儿的婚事。还有一个值得高兴的事,那就是他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奖学金,去巴黎跟随最负盛名的精神病专家夏科教授研究精神性疾病的病因与治疗。

巴黎之行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转折。在听取夏科教授对各种精神疾病诊断分析的过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男性癔症。病人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也就是神经系统并没有受到损伤,但由神经系统控制的手足等却瘫痪了。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奇怪的病?病人的意念!而他在维也纳时,迈内特教授一概将这类病的病因归结为神经受到器质性损伤。同样在这里,弗洛伊德开始接触催眠治疗。从此,弗洛伊德确立了他今后的研究目标,并为其倾尽了一生。后来的弗洛伊德无论是在维也纳,还是在伦敦,他都在自己办公室中挂着一幅名为《精神医学大师夏科在学生面前诊断病患》的油画。

弗洛伊德曾用催眠术治好了一些癔症患者,这些成功证实了他提出的观点——“要让心理症状得到治愈,就必须首先发现症状的潜意识原因”。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但偏执的特点。因为在他的人性观中,有着很多决定论的论调,比如他认为潜意识动机和本能驱力控制了人的行为。他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在人格发展理论中,他提出了性本能的发展。他是如此强调“性”的概念,以至于他的人格发展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他将身体的快感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以及两性期。每个时期都具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个人早期性的发展和性冲突的解决方式有关。

在这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发展任务,而且都存在发展危机。只有在这一关克服危机,才能够顺利进入下一关。重要的是,个体在每一个阶段获得的特殊的个人经验,将会形成他自己的特殊人格,并决定了他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表现。

弗洛伊德是如此坚持自己的理论,然而一些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却渐渐觉得无法苟同他的观点而离他远去,这其中,就有荣格。

荣格又是谁

荣格原本是弗洛伊德最器重的弟子之一,自1907年两人第一次相见便一见如故,弗洛伊德曾称荣格为“我亲爱的儿子”,甚至打算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于他,让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显然,荣格并“不吃这一套”,随着研究的发展,他发现自己与老师的学术主张不同,比如他对弗洛伊德关于性的理论抱持着许多疑点。无奈之下,两人决裂,荣格创立了“荣格学派”。

世人描绘说荣格是个神秘莫测的人,甚至说他本身就患有精神病。他博学多闻,学术中也带有很多神秘色彩,看起来像是游走在宗教与心理之间。

荣格的人性观比弗洛伊德的积极,相对后者对宿命的消极态度来看,荣格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他相信人类能够把握自己、把握平衡。

除此之外,荣格强烈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认为这个理论夸大了性本能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个体的心理是从一种未开化的混沌状态开始的,随着人的成长,整体人格随之丰富起来,意识也逐渐具有了个性,使得一个人能够区别于其他人。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连贯的,转折期则出现在童年、青年和中年。这三个转折正好把人生划分成了不同的阶段。

1914年,学术上的分歧导致了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之间的友谊完全结束。这对师生从决裂之日起,竟到死都没有再见过面。尽管如此,荣格一生都保持了对弗洛伊德的敬意。

无论这二人的因缘纠葛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