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18072000000022

第22章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从前有一个男人,对生病在家的老父亲非常不孝顺,动辄骂骂咧咧,根本无心伺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这老不死的东西怎么还不死?死了我就一床破席子卷了你一了百了”。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儿子从外面买来了一床新席子,便问儿子做什么用处。儿子回答说:“买来放着,等你老死的时候用来卷你啊。”

谁是榜样

不孝顺的父亲给儿子做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也许儿子心里会从此认为对待父亲就应该是这样的态度。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道,从很久以前的“二十四孝”就为人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到现在的雷锋、张海迪等,这些被我们齐声称颂的英雄们,无不是道德的楷模、理想的榜样。

榜样的存在,是希望在社会进步以及提高人们素质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榜样的力量甚至是无穷的,但选择谁为榜样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子贡赎奴隶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鲁国制定了一条律法:身为鲁国人却在其他国家不幸沦为奴隶的,如果本国有人愿意出钱把奴隶赎回来,就可以凭着赎奴隶的契据到国库领取相应的补偿金。

这条律法出台以后,鲁国人的救赎行动变得很积极,人与人之间也因为行善而变得和谐起来。

这个时候,孔子最有钱的弟子子贡在周游列国返回的途中,花钱赎回了一个沦落在外成为奴隶的鲁国人。到了鲁国,子贡当众撕毁了契据,并宣称个人愿意承担所有赎回奴隶的费用,不用国家掏钱。这件事情轰动了鲁国上下。

子贡求见孔子,老师却将他拒之门外。子贡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终于见到孔子时,他委屈地说:“我用自己的钱赎回了奴隶,并且不给国家财政造成负担,难道这样做错了?”

孔子回答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律法。”

果然,子贡的行为被四处传播之后,鲁国那些曾经活跃的救赎者都变了,愿意去赎回奴隶的人越来越少。子贡一片好心,最终竟成了鲁国上下的一个负面榜样。

派人帮我打扫卫生

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班主任为了让刚入学的小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要求他们每天放学前都要收拾干净自己周围的纸屑才可以放学。班主任还委任了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周围的卫生。

一天放学后,同学们都在打扫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唯独有一名小组长什么活也不干,手插在裤兜里很潇洒的样子,他周围的卫生则是别的同学在帮他打扫。班主任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一连数日,这个小组长都是这副做派,于是班主任找他询问原因。

小组长理直气壮地告诉班主任:“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打扫您讲台周围的卫生,我为什么就不能派同学打扫我桌子周围的卫生呢?”

老师愕然……

榜样匹配

心理学家们界定了两种榜样:正面角色榜样和负面角色榜样。

所谓正面角色榜样就是指那些取得杰出成功的个体,普遍认为能够激发别人去努力取得同样的成功。

而负面角色榜样就是经历了不好遭遇的个体对别人同样有刺激和激励的作用。

正面榜样通常是走在前面试图拉着人走,而负面榜样则一般是跟在后面推动着人走。

心理学家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于正面榜样、负面榜样所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角色榜样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也就是说,无论正面榜样还是负面榜样,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要看这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内心所追寻的目标。只有当“我想要的”和“你已经得到的”性质相同的时候,“你”才能成为“我”的榜样。

更为有趣的是,当个体追求的是成功的时候,那些正面的榜样对他们非常具有激励性;但如果个体试图回避一些不好的后果时,他们对负面榜样非常敏感,更容易从负面榜样那里获得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