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18072000000029

第29章 嫉妒,是折磨还是激励

“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塞,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

——《黄帝内经·素问》

什么是嫉妒

妒火中烧可令人滋生疾病,那么什么是嫉妒呢?

嫉妒是指一个人会对与自己处在同一竞争领域的比自己强、比自己优越的人产生的不安、恐惧、羞愤、怨恨等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引导是双向的,有时候会令人做出过激的伤害他人的行为,有时候则会逼迫自己去超越,取得比他人更大的成就以填满内心的不平。

我们每个人生来潜意识里就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认为“我就是最重要的,最强的,是不容置疑、不容超越的”。这就是一种“猴王心理”。大家都知道,在猴群中,猴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典型的猴王心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正确地评价他人,认为没有人能够超过自己,当然也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强。

猴王心理将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与人交往中,如果别人也把自己当做重要的、无可取代的人,那么个体就会表现得喜悦,甚至得意扬扬。但如果别人的猴王心理占上风,而自己也发现确实不如别人的时候,个体就会出现自卑、伤心、焦躁的情绪。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性别上来说,男人和女人因猴王心理而产生的外在表现是不一样的。男人会认为拥有的财富越多,权力越大,学位越高,就越能证明自己是强者。女人更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她们会为了服饰、化妆品大把大把地花钱,当她得到别人的赞美,成为别人的羡慕对象时,她们会认为自己是最有魅力、最漂亮的女人,这能给她们最大的满足感。

典型的“猴王”更容易出现典型的嫉妒,他们对于别人的才干、造诣、地位等都会感到不舒服,不管别人拥有什么,他们都做不到平心静气地去祝福,甚至对于别人的美貌、好身材、优雅气质,都会感到莫名的怨恨。

出丑效应

为了搞清楚嫉妒这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做了大量实验。

1980年,一个名叫阿伦森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出丑效应”的存在。

他把用来做评判对象的人设计成四种类型,分别是:优秀但犯错误型、优秀且不犯错误型、不优秀且犯错误型、不优秀但不犯错误型。

阿伦森分别找来了四名大学生扮演这四个角色,然后让同样是大学生的被试者凭自己的主观看法给这四个人打分,显示对他们的喜欢程度。

结果是,优秀但犯错误型赢得了最高支持率,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扮演优秀但犯错误型的人的错误其实很微小,只是在谈话的时候打翻了一杯咖啡。但比起其他类型,却赢得了差距如此大的支持率,一杯咖啡的效用不容小觑。

扮演优秀且不犯错误型的人则收到了最低的支持率。人们认为他咄咄逼人,让人望而生畏,不但没有想要与他认识交往的愿望,反而从第一眼就不喜欢他,不愿与他接近。

优秀且不犯错误型的人真的就这么让人讨厌?还是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在作怪?

嫉妒也有两面性

嫉妒心理一般有三个层次,最先是程度较浅的嫉妒。这种嫉妒往往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不易被察觉。

将较浅的嫉妒发展开来,就会形成程度较深的嫉妒。这个时候,个体由无意识到意识到了自己的嫉妒,开始表现出一些具体行为。这些行为一般偏向于通过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

当这个层次的嫉妒再往下发展,就会形成非常强烈的嫉妒。这个时候人的心态就已经脱离正常了,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来,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其实,不需要把嫉妒放在那么可怕的位置。因为除了伤害,嫉妒也可能转化为奋进。当人心中有了正确的评价标准,也就有了克服不良嫉妒的前提。

人不可能是全世界的“猴王”,总有别人会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比自己好。当看到别人优越时,聪明的人善于扬长避短,会寻找自身未被开发的潜能,从而去拓展新的领域。这样,人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内心的嫉妒,也能够在实际中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

当嫉妒来袭,能够控制自己心性的人总是会用它去刺激自己努力,而不是总在别人身上做手脚阻碍他人成功。真正埋首苦干的人,似乎都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