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18072000000066

第66章 她根据什么破了案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我的眼里只有你”,那只是用来形容恋人之间爱得死去活来的排他性,只看得见对方,世界在他眼里就只有一个人。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注视着你,我的眼睛里的确只有你。

谁杀了她

日本曾经发生过一件凶杀案。一个未婚女子被人残忍地杀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刑警们通过层层剖析,把目光集中到了这名女子的男朋友身上。据邻居介绍,她应该有一个固定的男朋友,可是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男人的脸。每次他来,都穿得很严实,而且都戴着帽子,把帽檐拉得很低。

邻居们只能看到一个背影。根据背影判断,不同邻居见到的应该是同一个人。

可是这个人是谁?光凭背影,怎样去找?

刑警们在女子的屋子里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个男人的信息,也没有什么指纹。很显然,他处理了一切。不过意外的是,他们从床底下的暗格中搜出了这个女子的大量个性写真。由于照片是全裸的,背景多在家中,负责这个案子的女警官判断这些照片很有可能是那个神秘男人所拍。

照片中的女子有一双很漂亮的眼睛。是的,这双眼睛是多么让人销魂呢。

眼睛,女警官一直盯着照片中女子的眼睛。突然,她仿佛想到了什么……

几天后,那个神秘的男子落网了。经过审讯,刑警们发现他的确是杀害女子的凶手。

案子告一段落,然而很多人却想不通,女警官究竟根据什么破了案?

眼睛里的凶手

原来,在注视女子照片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女子瞳孔里有细小的影像。根据光学原理,她推知女子眼中的影像,必然是当时她对面的情境,也就是给她拍照的那个人!

经过对照片的放大处理,刑警们果然从女子的眼睛里揪出了那个杀人凶手。尽管死人不会说话,却能通过别的手段把那个让自己惨死的人绳之以法。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在光照下,会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内,再经过屈光间质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再把这些刺激通过神经冲动传达到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这就如同我们照相一样,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也是倒像。不过人脑成像整个过程可比相机高明得多。因为视网膜总是在连续地曝光,这种过程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结。人每一秒钟看见的东西都会在视网膜上成像,可见眼睛“底片库”的规模有多么巨大。

最后一瞥

传说一个人临死前最后一瞥的影像会留在眼睛里。为证实这个说法,很多年前,一位神职人员对尸体进行了解剖。

他先把眼球后面覆盖的许多不透明的结构一层一层地剥去,最后,他在视网膜上看见了影像。那的确是死者在临死前的一刹那所看到的事物。可惜这个影像是模糊的,而且不会保留很长时间。

到了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使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把人最后看见的影像尽可能地固定在视网膜上,这个说法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利用起来。

而且,很多事实表明,眼睛不仅能够留下那些“静态”的影像,而且还具有“拍摄”功能,能够捕获动态的画面。

在德国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位女士因为车祸双目失明。医生为她移植了一对新的视网膜,这位女士又重新看见东西了。

然而,她却说她的新眼睛能够“放电影”。她看到有警察在追一名犯人,然后撂倒了犯人,并给他戴上手铐。

医生证实,她的角膜来自一名死刑犯,并推测她现在所看到的“电影”,便是那个犯人死前见到的最后影像。这样的图像,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医生的解释像是一个科幻故事。研究发现,在视网膜上留下影像的条件是很苛刻的,要求将死之人在那一刻必须“心明眼亮”,而且要找准对象,迅速对焦、取影。错过了那几秒,可能生命就已经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