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个年头,你快乐了吗:一生的24堂快乐课
18077200000063

第63章 以“和”为贵赢得人心

《孟子·公孙丑》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神,是儒家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儒家文化,崇尚“和”、重视“和”、提倡“和”、追求“和”。视“和”为宇宙万物本然的状态,把“和”作为最大的价值,把“和”作为最高的目标,把“和”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夫妻和睦、家庭和谐、邻里顺和、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和”字。孔子的学生子有将老师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和为贵”。孔子也把“和”看成处理国家关系、种族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十分重视社会的整体和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子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中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极致。

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尔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这里所谓人和是指人民团结,人民团结是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孟子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成为宇宙“三才”(即天、时、人)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荀子则以人能“合群”为本,引发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道理。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就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蕴含着宇宙一体的丰富哲学内涵。几千年来,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大力倡导下,于潜移默化之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豁达、宽容博大的胸怀。这是今天仍然必须承认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天鹅、狗、鱼,一起要把一个食物拖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解决各自的饥饿问题。于是它们三个拼命用力拉,可是,无论它们怎么努力,食物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不动。

食物也并不是很重,为什么三个人一起努力仍然无法将其挪动呢?三个人一探讨原因,才发现原来在拖动的过程中,天鹅拼命向云里冲,狗是向后倒拖,鱼直向水里拉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乃至当今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吗?悠扬礼乐中,孔子三千门徒手持竹简,齐声高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随着舞台上活字印刷史的演进,三个巨大的“和”字次第浮现,从篆书到宋体,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这是《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奥运起源于人类渴望和平、健美体魄的追求,体现了全人类的团结与友谊,开幕式充分展示和呼唤了这种伟大传统。而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无论是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是墨家的兼爱为本,所有关系的最终归宿都是“和”字,最高的境界也是一个“和”字。

“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历经5000多年而心心相传,“和”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华人的血液里,“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