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说话不伤孩子
18078800000002

第2章 做孩子的知音,用倾听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1)

与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

雨琦是个出色的“小明星”,各方面都很优秀,喜欢她的男同学经常送礼物给她。面对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女儿,妈妈坦然地教她自然地看待这样的事,同时教她怎样友善地拒绝男孩子们的礼物。女儿很顺利地处理好了这些事情,没有过早地陷入情感的波动中。美好的青春总伴随着几多烦恼,尤其是对女孩子,母亲的角色在沟通中更能够显示出优势。

当父母的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什么?是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沟通,需要相互间的了解和谅解,这样才能更融洽地生活。可以说,沟通是做父母的都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为什么相当多的中国家庭缺少沟通而不自觉呢?因为在我们的国度里,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在不被尊重的地位,双方之间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许多家长自己就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长大的,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至少有三点。

(1)家长与孩子如果不能沟通,实际上会完全丧失教育权力。对于在校园暴力中受侮的学生自杀的事件,人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受到欺负不敢向家长述说,非要选择自杀这条路呢?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亲子间平日缺少沟通,孩子误认为如果告诉家长,家长不会相信,自己反而会挨打。可见,亲子间如果不能有效沟通,孩子远离家长,实际上等于家长完全丧失了教育权力。

(2)如果家长与孩子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肯定会降低教育效果。现在不少家庭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表面进行。这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家长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动、启发孩子。

(3)沟通是减缓压力的良方。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孩子们一方面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又要承受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多来自学业。于是一些孩子开始厌学,一些孩子产生考试恐慌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还进一步地给孩子施压,效果往往并不好,而家长的理解和良好的沟通则能够大大缓解这种压力。郑州的一位同学在小学升初中模拟考试前夕非常紧张。妈妈就对他说,所谓考试就是考考试试,接着拿自己新近岗位竞聘的经历做例子,鼓励儿子只要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行了。儿子一下子释然了。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慢慢学会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战胜自我、迎接挑战。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沟通是做父母的都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1.注意听孩子在说什么

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先说一声,取得孩子谅解。

2.耐心听完孩子的话

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用尊重的语气发言

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也尊重你,教训孩子常常带来他们的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可以试着让孩子“参政”

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努力达到与孩子的相互理解,用经验和成熟的思考引导孩子,但不能一味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

认真倾听,解开孩子的心结

场景一:“妈妈,我没有某某漂亮和优秀,也没有某某讨人喜爱,你是不是很失望?”孩子感到自卑。妈妈看着孩子的眼睛,抚摸着孩子的头告诉孩子:“孩子,你和她一样优秀!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就是你最大的长处,我喜欢你做我的女儿,也因此感谢老天的恩赐。”

场景二:“我早晨到校晚了,没有做好值日,老师罚我值日一个星期。老师就知道罚,真烦人。”孩子怨气很大。父亲这样安慰孩子:“为了做好班级工作,老师奖罚分明,学生应该理解。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承担一份工作,并把它做好,这是应尽的义务。老师罚你做值日,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可以增强你的责任意识,对你今后的成长很有益。”听了父亲的话,孩子的怨气消去了大半。

场景三:“我们班调皮孩子多,纪律涣散,老师让我当班干部,我才不愿意费力不讨好呢。”孩子对老师安排的工作有抵触情绪。母亲这样开导孩子:“这可是老师对你的信任呀,老师这样信任你,说明你有能力做老师的小帮手,我看你不应该失去这次锻炼机会,更不应该让老师失望,妈妈相信你能挑起这副重担。试试吧,你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妈妈这样一番话,既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又告诉孩子要有热爱班集体的品质,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在寻求这样的友谊,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使我们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流露出感情。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通常是这样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爱能使我们表现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相反。孩子是很容易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沮丧时会发脾气,害怕时会出汗和发抖,伤心时会大哭。能得到父母倾听的孩子在幼年时会常常哭泣和发脾气,这些都属于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孩子的恐惧和悲伤就好比他们身上多余的负担,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充分地显露并甩掉它们,就能重新恢复他们那有爱心、有信心的与人合作的本性。

允许孩子表露情绪,直到他平静下来,对孩子是很有益的。

但是,通常我们对待孩子的情绪流露的典型反应是“采取措施”助他恢复平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成年人非常担心孩子会变得没有理性,会带着偏见地观察事物。事实是,当有人给予他们起码的关心、肯定和尊重时,孩子的情绪流露肯定会改善其观察力和自信心。

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持续和蔼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诉我一些”“我爱你”“发生这样的事我很难过”等。假如你在此时说话说得太多,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话。如果你能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他,那么孩子会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后,会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围的情况,而且一般说来,他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跟随着孩子的浅笑或哈欠而来的暴风骤雨似的哭泣,常常预示着孩子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意识。

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孤独时,他可能“制造”一个情况,以使父母不得不对他的行为给予限制。一旦父母制订出了合理的限制,孩子就会乘机哭闹发脾气,从而消除他感受到的紧张。假如此时父母能给孩子几句使他安心的话并耐心倾听他的诉说,他就能摆脱恶劣的心境,变得情绪放松、明白事理,接受父母制订的限制。不过,如果孩子身上已积累了大量的不安、愤怒或不信任感,那么他就得经过若干场哭闹才能消除掉足够多的情绪积累,从而意识到父母是爱他的。

许多父母发现,倾听孩子哭泣或发脾气而不是要求他“恢复正常”的做法,实际上要比试图控制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强迫他举止温顺有礼更容易,也更有益处。孩子在哭泣和发脾气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已经崩溃,而此时你向他传递你的爱可达到最佳的效果。当你留在他身边,不提任何要求,他迟早会修整好自己的世界,而你对他的关怀会成为这个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定期地给孩子“专门时间”倾诉,意味着父母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开始倾听他急于摆脱的紧张及其他感受。一开始,“倾听”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现在学着要给予孩子们的关怀与“倾听”,他们自己都不曾享受过。在这陌生的领域中,父母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的反应就是他们的向导。每一次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倾诉,每一次充满探索或笑声的“专门时间”,都会说明:父母寻求的与孩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强。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实践证明,成功的倾听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专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重视,他们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在倾听时需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全神贯注,尽量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影响孩子情绪的动作,否则会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

2.要耐心

不要因孩子话语过长而感到厌烦,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特别是孩子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更要耐心倾听,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3.要诚心

要尊重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此时倾听者的坦率、真诚尤为重要,否则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影响沟通效果。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如确有必要纠正其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孩子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

如果在孩子情绪最糟时你在倾听、关切他,他会深深地体会到你对他的爱。

家长在倾听中,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态,弄清话中之话,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解开孩子的心结。

关注孩子的心声,不要重才轻思想

在五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老师在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就号召同学们回家后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

老师说:“妈妈平时关心你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你们也应该关心自己的妈妈。送给妈妈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这是关心妈妈的实际行动。”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

楠楠听了老师的话,回家后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针缝椅子垫儿的时候,想象着妈妈回家后看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高兴劲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缝好的椅子垫儿先藏了起来,不让妈妈看见。

妈妈下班回家,开口问道:“写完作业没有?”

楠楠回答说:“还没有呢。”

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

楠楠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您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

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你弄这玩意儿干吗?不写作业?”边说边把楠楠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楠楠当时气得直哭,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他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他大失所望,不明白妈妈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

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人生的一种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和孩子沟通吧。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对上例中的妈妈来说,孩子亲手给自己缝椅子垫儿,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孩子会干活儿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情感双向交流的机会呀!

专家在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父母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发现中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的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的情感和情绪表现。而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如孩子是不是高兴、乐观等。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文化差异”。

你到医院去,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