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说话不伤孩子
18078800000033

第33章 温暖和爱的话语是照亮孩子心灵的阳光(5)

嫉妒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我们想拥有的东西。而人们总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拥有什么,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伤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得更长远一些,身边有些事就不再会牵动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从容而豁达的人,而嫉妒通常对这种人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我们嫉妒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拥有的。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孩子热衷攀比,你该怎么办

下面是一个母亲的自述:

在与女儿谈话中,我发现她的攀比心越来越严重,比谁家里有钱,比谁的父母职位高,比谁零花钱多,比谁身材好,比谁的电脑玩技高,比谁网友多,等等。为了改变孩子的攀比心,我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我试图采用“反攀比”的方法。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他也应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他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式玩具,他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如何解释,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针对这种情况,比较快速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用他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他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他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

其次,就是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比如孩子和同学比穿着时,父母可以从穿着整洁美、颜色的搭配美等方面去改变攀比兴奋点。

最后,引导孩子“纵向攀比”。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的道理渐渐地懂了。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其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攀比心理存在。对于孩子来说,攀比不一定都是坏事,问题在于父母向哪个方向引导。

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事情就会向反面发展。攀比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攀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一是攀比易分散孩子注意力,使孩子把兴趣点集中在自己正在攀比的东西或事物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是盲目攀比容易导致嫉妒心理,在和别人比较时,比不过他人就会心里不高兴、羡慕别人,甚至产生嫉妒心理。

三是虚荣心会更加严重。盲目攀比往往来自于虚荣心,虚荣心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过分自尊的孩子容易产生虚荣心。在过分的自尊心理的支配下,孩子对面子更在乎,虚荣心也更严重。

四是有的孩子在攀比心理支配下,为了获得某种自己需要的玩具、物品等,甚至去偷窃。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孩子爱攀比、比什么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一方面反对自己的孩子攀比,一方面自己却攀来比去,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身为家长,怎么办呢?

1. 在生活中积极引导

父母应积极、适时地介入孩子的欣赏过程,在与孩子共同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拨。例如,孩子欣赏影视中的武打镜头,家长不妨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观看几部武打片,当你和孩子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便感到你的心与他的心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有了这种情感的基础,你的引导、点拨、教诲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心灵。这时,可以运用插话、议论、回忆等方式,强化武打片的积极内容;也可以在观看之后的空闲时间(吃饭时、散步时、共同游戏时、共同做家务时),与孩子一起回忆有积极意义的影视片断,以求在加深孩子积极记忆的同时,抑制其对消极内容的记忆。

2.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

孩子表现欲强,具有与他人“比”的欲望。然而许多孩子不知道比的内涵,使得竞争比较的兴奋点发生了倾斜,热衷于物质的、浅层的、暂时的攀比。同时还应看到,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他们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因此,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

另外,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品德修养的逐步提高,还要引导孩子的攀比内容向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品格、比智慧、比奉献等。这类的比较是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

3.引导孩子保持一颗“平凡心”

培养孩子的平凡心,对遏制孩子的攀比心理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在引导孩子保持一颗平凡心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树立好形象是关键。首先,家长必须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从事的职业等问题上保持一颗平凡心,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让孩子学会爱和理解,教育和引导孩子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提高他们爱与感受爱的意识和能力,在爱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要求孩子理解他人、欣赏别人,学会沟通、谦让和合作,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孩子有了一颗平凡心,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学习任务,他们就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从而走出攀比心理的阴影。

4.将攀比变为动力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

将攀比变为动力,父母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把今天和昨天比,把本学期和上学期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有所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别人。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你该怎么办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情绪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一位11世纪的古代学者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做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的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学会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带有情感色彩: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喜悦;失去珍贵的东西时,会感到惋惜;愿望一再受妨碍而达不到时,会失望甚至愤怒;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感到局促不安甚至产生恐惧等。喜悦、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活动,都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据科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绪,如愉快、欢乐、适度的紧张,对人体均有好处,它们可以导致心脏输出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作,大脑工作能力增强。而伤心、悲痛、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于人体是不利的。如肌体长期处于这些不良的情绪影响下,往往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胃溃疡,以及心理障碍等。因此,青少年应该懂得情绪在保护心理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常常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家长高兴时,教育孩子能注意方式方法,不高兴时就简单粗暴,甚至无事找事,把孩子当做出气筒,动不动就打骂训斥、讽刺挖苦,等等。这种因家长情绪的好坏而出现的教子尺度不一,其祸害是无穷的。

一是这会在孩子的行为标准上造成混乱。就是说,这往往会使孩子不知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既不利于孩子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又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是这容易使孩子养成看家长脸色行事的坏毛病,并且不利于家长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家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家长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境,特别是因不良情绪而导致的家长教育孩子方式方法上的简单粗暴,往往会使孩子同时遭到“体罚”与“心罚”的双重伤害,这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孩子的一生带来重大伤害。

四是这往往还会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大大降低,这种威信的“降低”,往往又会对以后的家庭教育人为地制造出种种障碍。比如,有些家长所说的“孩子大了,反而越来越不听话”,就与这种“障碍”有关。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家长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别让不良情绪影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1.培养自己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永不悲观失望,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持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情绪。

2.适当地发泄积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绪

比如,可以向知己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这样做,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压抑,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这种发泄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3.保持适当的紧张和热情

紧张是一种情绪,它能维持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如考试时产生的紧张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的状态。平时工作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张弛调节适度,就会使生活更有节奏和情趣。

4.善于理智地控制自己

种种要求和愿望,都应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否则就要用理智打消这种念头,不能苛求社会与他人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这样做对维持心理平衡、培养健康情绪很有好处。

通过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修养,不但做父母者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父母的方式方法和情绪态度将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