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守得住,才强大:李嘉诚的14堂人生能量课
18084300000020

第20章 没有知识,很难做成大事业(2)

当今社会,且不说企业运营,哪怕就是在应聘中,也很容易被知识、学历这一关卡着,所以抢知识才能抢到未来。纽约的一家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新的总裁就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我们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散会后,几乎所有人都涌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一位员工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当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

故事中离开的员工,并不是他不热衷于学习,而是实际上他每天都在学习,所以当所有人涌进图书馆恶补的时候,他却独自回家,因为他知道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事,而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所以最终是他得到了最高分。

知识确有强大的功能,它能改造世界,能造就人自身。它能增强人的智慧、能力,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它能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也能改变人,使人更加完美。

屈臣氏上市:灵活调整,寻找新起点

我感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撤资”这两个字是用来打击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种说法,不合时宜,对政府和营商者都是不健康的。今年,长和系投资于中国香港的新基建项目(货柜码头)金额40亿港元,而投资于海外(新西兰及荷兰)基建项目总额则为130亿港元,实际动用资金80亿港元,仅占长和系全年总毛收入4300亿港元的不足2%,可说微不足道,因此外间认为我们撤资,是以讹传讹,绝非事实。“撤资”是天方夜谭的笑话。

至于地产以外,过去一二十年,在我们出售的业务中,有获利逾千亿港元,也有接近千亿元的,而超过百亿元的亦不少,有时在某国家出售业务后,如有新机会又再重新加大投资,当地亦视为平常事,绝无引起任何传言。企业按照法律经营,赚得盈利后再投资其他任何地区,或因经营不善亏损、业务回报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属纯商业决定。高卖低买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就全世界而言,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们。

作为一家国际性综合企业和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对经济发展循环及业务回报条件常常要带高度警觉思维,灵活调整是很正常和重要的运作;否则,如果你是投资者,也不会投资一家对股东不负责的公司吧。

——李嘉诚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

就在2013年10月,作为李嘉诚旗下最为强大的商业品牌,屈臣氏也被卷入了“撤资”风波之中。当时,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连锁超市正式列入出售计划,市场上因此纷纷传闻:出售屈臣氏表明李氏财团在内地影响力逐步削弱,选择撤退也是迫于无奈。但结果恰好相反:以数十亿美元出售屈臣氏的计划被李嘉诚给搁置了下来,这一传言在一系列热点事实中沦为齑粉。和记黄埔2013年中报显示,屈臣氏11093家店铺分布于33个市场中,较2012年同期增长8%。屈臣氏非但没有被抛售,李嘉诚对其的控股反而愈发重视。

然而,一些财经专家对此仍旧深表怀疑,认为李嘉诚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撤资套现,来达到巩固自身金融地位的目的。在此之前,外媒曾报道:屈臣氏若成功上市,集资额或高达80亿~100亿美元(约合624亿~780亿港元),换言之,屈臣氏的股值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大幅度上升,甚至能一举升至1551亿~1938亿港元,这样一来,屈臣氏就可以扩大招股的规模,让市值逼近775亿港元。

如若是李嘉诚最后选择撤资,近800亿港元规模的变动,必然会让金融界迎来一次大的动荡。针对这一预言,众多业内人士深信不疑,因为李嘉诚已经通过一些方式,成功地吸取了内地和香港的抛售金额。据统计,2013年,李嘉诚先后在广州、上海、香港三地共抛售四处房产或房产股权,共收回资金132.64亿港元。

熟悉李氏商业智慧的人都会清楚,出售资产、分拆上市只是李嘉诚惯用的操作手法。说到底,他这么做无非就是将自己兜里的钱变得更多,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他的债主不但不会向他要钱,还愿意再掏腰包支持他。用专业的术语来说,李嘉诚此举意在降低和黄的资产负债率。李嘉诚未雨绸缪,他明白虽然屈臣氏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零售品牌企业,其现金流也非常充沛,但是一旦赢利能力趋平,未来就可能成为拖累业绩的短板。

所以说,不论他选择分拆屈臣氏股权也好,撤资在内地与香港的房地产也罢,还是为了将李氏商业模式置于高地。2013年12月,某外电报道:李嘉诚正接洽汇丰控股作为承销商,欲分拆旗下零售旗舰屈臣氏集团上市,正式的IPO也将在2014年上半年进行。这就意味着李嘉诚很可能完成屈臣氏在中国香港和英国同步上市,同时不排除分拆亚洲业务在香港上市,而欧洲业务独立在伦敦上市的可能,一旦实现,他的负债率就会立马降低。“零售+地产模式”已经成为李嘉诚商业板块的现金源头,但这种模式是不可长期运营的,这一拆分就是为他自己创造更丰富的现金流来源。

也许,在这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之前,很多企业大亨都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但是在李嘉诚的眼里,瞄准危险才是成功投资的前提。他曾说:“在剧烈的竞争中,多付出一点,便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你看一、二、三名,第一名的优势往往只比第二、三名的多一点点,差距可能连一秒钟都不到。但这就是现实,一点点的差距足以分出胜负!”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是中国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占据垄断地位,盈利丰厚而且稳定。李嘉诚对港灯十分看好,打算将其招入旗下。然而置地抢先一步在1982年收购港灯。李嘉诚冷静理智地静观其变,并不鲁莽行事。之后,香港刮起迁册风,市场动荡,股市大跌,而置地自身又由于急剧扩张陷入了资金缺乏的困境。李嘉诚在1985年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省下了4.5亿港元,成为港灯收购的最大赢家。

然而对于撤退,他更有心得。退步即是向前,暂时的撤退是为了探索出更好的道路、更好的起点,再完成一次飞人奔跑。

2007年5月,全球次贷危机尚未爆发之际,所有人都蜂拥冲进股市,李嘉诚却清醒地劝阻,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要谨慎行事。他以少有的严肃口吻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就在李嘉诚讲话的半个月之后,“5·30”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掩盖了美国次贷危机,他更直指美国经济会波及中国香港。

当时,李嘉诚被很多记者问为何可以预测。他的回答十分通俗:“这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就在2008年,当危机再次来临之时,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提出“持赢保泰”策略,冻结全球新投资,只在本行内继续发展。在经济杠杆里,几乎所有的商业投资最后都会步入衰退的阶段。后来李嘉诚再进股市,成功地将上市的屈臣氏玩转在手掌之中。

拓展透析

巴菲特曾说过:“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时间的忧虑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做成交易的时候。”恐惧是追赶潮流者的大敌,却是注重基本面的财经分析者的密友。这就像李嘉诚所说的在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一样,确实可以作为投资市场颠扑不破的一条赢利法则。

在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不仅股票投资如此,事实上这句话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适用的。及时抽身妙就妙在它展示的是一种长远的眼光,竞争的智慧,一种积极的放弃行为。

企业运营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灵活变通。有人认为应该趁着行情好的时候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人则认为应该保守起见,及时收手。都是运作企业的人,不同的企业家甚至就同一事件会给出不同的论断。作为听取经验、博采众长的企业管理者,这个时候就需要灵活变通,就自身的企业情况进行分析,拿出最适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决议来。

企业最危险的时候有时不是其亏损的时候,相反可能是其赚钱的时候。及时抽身就是要在赚钱的时候积极放弃,未雨绸缪。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战略性的撤退和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采取的进取姿态,看似守势,实则进攻。及时抽身需要有大气魄,为了远大的目标,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延伸阅读】

从过去二三十年至今,崛起的亚洲国家已直追欧美。七十年代东亚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己达5.5%,比同期欧美经济的增长率高出一倍。八十年代东亚地区平均增长率是世界之冠,九十年代地位更加确定。甚而有些西方人士说:“世界的重心逐渐由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科技研究、工业、重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等等,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已有很可观的发展,足以媲美西欧美加等国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它们。近代史上,亚洲人的苦难,已在他们的坚毅精神和传统文化文明带领下渡过,亚洲人才辈出,生机盎然,这种情况,可以归功于亚洲人的教育日益普及和勤奋积极工作所致。

反观今日欧美社会,除部分城市治安欠佳外,更有部分国民期望享受免费午餐心态。大抵欧美先进国家对国民的福利过分优厚,失业人士可以领救济金。相反,对就业的人却抽重税。渐渐使得领取救济金的失业者和低薪而勤恳工作的人收入相差不远,引致工作意欲减低。再加上国家每遇到竞选时,参选者为争取选民的支持,过分地向国民承诺一连串福利,讨好选民,以致国家长远利益受损。过分的福利结果令国民带来巨额的缴税负担。这样因循下来,犹如饮鸩止渴。社会经济状况便出现问题,赤字日增。

但是今日领导着世界尖端科技的国家仍是美国,它是个资源丰富、潜力强大的国家,而且乐于接受有才能的其他国籍人士在那里公平竞争和发展。所以在美国,不少杰出的人才都是别国移民。这种吸纳人才的气候使美国的研究和发明特别多。可是由于他们的国民大部分都有追求收入多、工作少的心态,使他们发明后的产品却要转移到国外生产,以求达到价廉物美的效果。如在日本及亚洲其他地区生产,因而促进了亚洲地区的经济繁荣。但是今天的日本工商界亦急起直追,在投资新科技研究及发展的基金的比例已高于美国。目前整个世界形势:亚洲,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和开放政策下出现了无穷无尽的发展机会。无论经济、教育、工商业、农业的发展,各方面都表现得大步迈进。整个亚洲形势是非常蓬勃、处处充满生机。

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机会,去配合亚洲人时代的来临呢?虽然祖国国力和我们的文化潜藏深厚,但是我仍然认为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方能把我们的国家推向世界先进国家的前列。我们要普及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更要悉心培育国家的精英分子,这样肯定会加速我们的发展的步伐。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人最重视教育,他们的文盲几乎等于零。欧美社会的亚洲裔学生和学者往往有优异的表现,尤以中国人为甚。目前大多数的亚洲人都抱着“怎样使明天更好”的目标而努力。所以照我估计在未来的一段长时期中,亚洲人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将会持续高于先进的欧美国家。

今天在座各位都是祖国的精英分子,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能再加上海外侨胞学者,人才济济的同心协力,我相信21世纪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

——节选自1992年4月28日李嘉诚

在北京大学荣誉博士学士颁授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