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守得住,才强大:李嘉诚的14堂人生能量课
18084300000028

第28章 瞄准、眼疾、手快(1)

——李嘉诚的决策“六字诀”

关于时机与生机,李嘉诚认为,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想抓住时机,就要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能否抓住时机,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

吃透政策:握住机遇的“放大镜”

政府推出稳定楼市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好消息,主导性的经济政策可能带来更佳的效果,经济政策的推出若在时间方面配合得宜,将可带来倍增性效果。居住为市民的一项基本需要,由于市民不断寻求改善居住环境,对楼宇的需求一直存在。长远来说,在地产市场投资可获得合理回报,集团将继续谨慎投资。

——李嘉诚接受《彭博市场》的专访

政策是政府意志的一种表现,它还带有强有力的势能,用活一项政策可以救活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用对一项政策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一个企业。政策里面有“黄金”,就看你怎么挖掘;政策里面有机会,就看你会不会把握。政策调控社会、经济、科教等一切事业与活动,其中的附加值便包含了一定的创富条件和空间,意味着机遇的到来。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说,如果业务全为地产投资,集团赢利就会纯粹被地产相关因素所影响,如政府规划和卖地政策等。这样的投资,经济景气时固然赢利,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团承受的打击就会相当沉重,甚至会有财务危机。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政府政策其实也是一种机遇。问题只在你如何运用政府政策,因为用好了,那结果必然理想;用不好,那就不如不用了。李嘉诚是聪慧的,在很多时候,他经商不败的奥秘就在于吃透了国家政策,顺势而为,故而每投必中。与郎咸平所说不甚相同的是,真正的经营者不仅善于影响政府决策,使政策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而且即使在有关方针政策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们也能做到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李嘉诚在阔别故土近40年后返乡打造商业传奇,书写了中国政府与港资共同创造的一部市场改革史。有报道如数家珍,这样写道:1984年,李嘉诚的百佳在内地的第一家门店于深圳蛇口开业,成为首家登陆中国内地的港资零售商。1989年4月,和黄集团旗下的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内地第一家店,不单首次引入“超市”、“连锁店”这些新名词,也成为港资摸索中国零售市场的急先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李嘉诚将眼光投注到内地正处于襁褓期的地产业上,最重要的标志是1992年通过北京长安街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高调杀入内地地产界,这块地皮距天安门仅1200米,门牌号是长安街一号,经济与政治地位彰显无遗。因地制宜,正是港商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

若没有市场改革和政策支持,港资零售恐怕很难落脚深圳,屈臣氏也不可能如现在般遍地开花。历史前进的步伐是阻挡不住的,改革开放为无数商人带来了机遇与财源,李嘉诚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拓展透析

在政策的轨道上,因梦想而有准备,抓住机遇绝不是神话,稍不留神就能成为百万富翁。20世纪70年代以来到现在,中国出现过6次大的财富浪潮,李嘉诚每次都是领衔抓住政府政策导向和时代商业趋势者。不仅是李嘉诚,很多内地崛起的新秀也书写着如李嘉诚般的神话,胡应湘就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胡应湘在担任工程师期间,用几年时间对香港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认定香港经济今后将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他还认识到,经济蒸蒸日上,必然会带来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和兴旺,这对父亲经营的出租车行业必有好处。然而,他又注意到,因为的士行业投入资金少,技术难度不大,一般人都可以经营,这势必会有越来越多人参与经营。激烈的竞争和香港有限的客源,会导致该行业经营效益不佳。

而与此同时,胡应湘以卓识的眼光看到前景光明的房地产业。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但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房、商业用楼,还需要大量的旅游商店,更因人们生活的改善,收入的增加,潜伏着极大的居民住宅需求。

胡应湘认为,香港是个特殊的地方,地理条件和环境好,是一个商业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与我国内地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其经济繁荣时期不会昙花一现,这样,经营房地产业只要决策正确、管理得法,一定可以赚大钱。

从1967年起,他把资金和经营方向转向房地产业。1969年,胡应湘与父亲共同成立合和实业有限公司,并于1972年7月改组为上市公司,筹得大笔资金后再度扩大房地产的投资。

凭借着出色的管理能力、远见的眼光和丰富的知识经验,他的投资是节节胜利,公司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到后来,该公司与长江实业、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等一起被称为“香港华资房地产五虎将”。

20世纪70年代末,胡应湘又敏锐地观察到香港的地产业将要变化,果断地改变合和的发展方向,转而在中国内地、泰国、菲律宾发展与民生相关的基建项目,如公路、发电厂等。胡应湘之所以改变发展方向,除了看到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外,更预测到中国内地从80年代起将会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出现经济的腾飞。

为此,他果断地把资金投入中国内地众多的重大项目。如投资近10亿美元的120公里广深高速公路,他占五成股权;投资数亿美元的广东沙角A、B、C电厂;此外,他还投资广东顺德的公路及桥梁,广州市东、南、西环高速公路等。

到1994年3月止,合和实业的市值为40.7亿美元,胡应湘持有35.23%股权;合和下控的亚洲电力市值为68亿美元。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资料,到1994年止,胡应湘拥有的财产约为14亿美元。

他之所以投资内地的基础产业,正是着眼于中国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这一切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总而言之,政策里面有黄金,关键在于企业经常者能否发现,会不会利用。不论在哪个国家,政策常常意味着机遇,这是条普遍适用的规律。

越是司空见惯,越有机会可寻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升浪起点。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时机不会从天而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摘自《李嘉诚的人生哲理》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一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我们对于很多东西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然而,有些人正是利用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开创了事业的新纪元。一旦司空见惯的东西出现了新用途,定会身价大增。打破惯性思维,跳出自己的思维怪圈,发现商机不在话下。

李嘉诚就是一个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的成功商人。从发现塑胶花到建立跨国跨行业的企业王国,李嘉诚每一次似乎都能在司空见惯之中发掘出机会,然后排除障碍,把一个个在许多人看来大胆的构想变成现实。这里,我们不妨套用本杰明·狄斯瑞利的一句话,他说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

李嘉诚的成功,正是源自其敏锐的嗅觉和投资天赋。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品外销,在很多商家流连于香港这片弹丸之地时,他从司空见惯中敏锐地发现欧美市场兴起了塑料花热潮,便迅速转产塑料花,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经过数年发展,在司空见惯的塑胶热中,李嘉诚发现塑胶业将会在经济杠杆作用下失宠,而地产业将前途无量,于是毅然扭转经营方向,开始从事房地产,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拓展透析

李嘉诚卖塑料花其实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像这种通过身边小事而发现投资机会的案例,在很多商家的投资生涯中并不鲜见。

2012年是龙年,和众多的年份一样,这一年可能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别。的确,从表面上看,2012年与2011年、2013年、2014年等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就是在这种异常普通的“年”的背后,一些国外的商家嗅到来自中国的独有商机。

2012年,很多年轻爸爸妈妈早就做好准备,希望能够生个龙宝宝,讨个吉祥。一些国外婴幼儿用品生产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十二年一遇的商机”,纷纷加大此类产品原料的采购量。据说一家加拿大公司就决定加大进口中国的木材,然后加工生产出更多的婴儿用品,以更多地占领“龙宝宝”这块消费市场的份额。国内商家更是早早地就瞄准了这块大蛋糕,淘宝、凡客、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网上商城均推出母婴专场,从孕妇装、纸尿裤到童装、童鞋、婴儿车等商品,都在进行系列促销活动。正因为有着敏锐的目光,他们才能在看似平凡的事情中发现难得的机遇。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过硬的行业技术本领之外,还得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判,这项能力外化出来便是对机遇的把握。能否准确把握机遇,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能否做到见微而知著。这其实很好理解,越浅显的商机,越容易被人发现,因而很容易模仿,时间优势并不大。隐藏得越深的商机,自然就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等其他人反应过来时,只要你事先把握住了,你就拥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时间优势。

第二,对机遇是否敏感。正如标题所阐述的,机遇司空见惯,关键是你能否识破机遇的本质,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琐事漠不关心的人,一般都难以发现这些潜藏的商机。

第三,直觉是否准确。机遇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很多时候,可能来不及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来不及对某个项目的前景进行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做不做就是当即拍板的事情。虽然这是一件带有极大“碰运气”成分的事情,但通过长期的培养,直觉往往能与好运沾边。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一时间,这个曾经的南国小渔村变身成为发展机遇的聚集宝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创业者如潮水般涌向这里,带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期盼,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

众多“南飞”的求职者中,有一个叫做郝连玉的人。他当时是北京市计算机三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为了帮助厂里职工子女解决就业的问题,带着18名待业青年,在1982年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先锋区——深圳蛇口工业区。

当时,深圳这座南方城市聚集了很多北方人,工业区中的一些管理人员、干部也是北方的。郝连玉随即带着随行的青年们到了工业区的食堂,专门为北方人包饺子。结果到窗口排队买饺子的人络绎不绝,第一天包的几千个饺子根本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