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守得住,才强大:李嘉诚的14堂人生能量课
18084300000005

第5章 领导别人前,先管理自己(2)

拓展透析

汉语中,“合”与“和”谐音。其实在意义上,二者也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不和,自然“不合”;不合,也就必然导致“不和”。新时代的商业竞争,除了要有过人的实力之外,也要有坚不可摧的合作,因为只有和气生财般的合作,才能实现利益均沾,共存共赢。

惠普公司和康柏公司是两家分别在美国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计算机公司,声名显赫。美国电脑业巨头惠普公司2001年9月3日宣布,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它已经与康柏公司达成股票价值高达250亿美元的合并协议。

两家公司的发言人说,合并后的“新惠普”总部将设在原惠普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新公司的雇员多达14.5万人,将在16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新公司的年总收入有望达到874亿美元,与行业领头羊IBM并驾齐驱。

像康柏公司这样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公司,“说没就没了”,在中国企业家的眼中自然是不可思议。但惠普公司和康柏公司这两个曾经水火不容的信息时代“斗牛士”,却悄无声息地走到了一起,其速度之快,让整个IT界都“吃了一惊”。在敬佩惠普公司的智慧和康柏公司的勇气之余,我们更敬佩其强大的合作力量。它们把“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演绎得淋漓尽致。

惠普与康柏的合作,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同样,李嘉诚的成功不仅仅是赢在了商场,更是赢在了人际关系上,他深深懂得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商业法则。有合作的竞争,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生意才能源源不断。因为业务的往来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情谊在,生意就不会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和气才能生财,这不光体现在生意场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以和为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不主动招惹,陷害对手,取和平共处之意;第二个层面就是之前提到的,合作共赢,和气生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竞争对手之间,“和”永远是让关系稳定,让局面变好的有利因素。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自负指数”

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我们要谨记传统智慧,老子的八字真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诀窍是什么?我称它为“自负指数”,那是一套衡量检讨自我意识、态度和行为的简单心法。我常常问自己,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我深信“谦虚的心是知识之源”,是通往成长、启悟、责任和快乐之路。在卓越与自负之间,智者会亲前者而远后者。背道而驰的结果,可能是一生成就得之极少,而懊悔却巨大,成为你发挥最佳潜能的障碍,减弱你主控人生处境的能力。在现今无限可能的计算机时代,大家对“重新启动”按钮相当熟悉。然而,在生命这场永无休止的竞争过程中,我们未必有很多“重新启动”的机会,我相信,给你这个机会,也没有人期望过着一个不断要“重新启动”的人生。

——摘自《自负指数》

2008年6月26日,李嘉诚在汕头大学发表了这样一场演讲,过程中,他不仅提到了“骄傲自大”这个人们口中常见的话题,而且还讲到了“自负指数”这样的新鲜词汇:“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诀窍是什么?我称它为‘自负指数’,那是一套衡量检讨自我意识、态度和行为的简单心法。”

关于自负指数的计算方式,李嘉诚着重强调了4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第一,常询问自己是否骄傲自大;第二,反问自己是否没有接受逆耳的忠言;第三,是否没有为自己的言行买单;第四,预见、解决事情的周详计划。如果实际的行为与这4条中的任何一条发生冲突,都要为“自负指数”增加数值。“自负指数”越高,那么骄傲自大的程度越离谱;反之,则做到了谦虚恭顺。

“自负指数”并不是李嘉诚随口说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他自己平日经常用来调节内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坚持,李嘉诚获得了一个平和的处世心态。下面我们就对衡量“自负指数”的4个因素来一一加以说明。

李嘉诚认为,为了避免骄傲自大这一情况的出现,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谦逊的态度,而李嘉诚给予谦虚的褒扬足以说明他以谦虚为美德的正确认知:“我深信‘谦虚的心是知识之源’,在现今无限可能的电脑时代,大家对‘重新启动’按钮相当熟悉。然而,纵观生命的全程,我们不见得会有很多‘重新启动’的机会,而且即使给你这个机会,也没有人期望过着一个不断要‘重新启动’的人生。”

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多人也往往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这也是常人内心的一项弱点,每个人总是习惯性地喜欢听人说好话,会说甜言蜜语的人很容易讨得别人的喜欢。不过,那些真正拥有智慧的高手都是喝得下苦口良药的人,也是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讳疾忌医只会让轻微的病情变得愈加严重,但如果能够及时治疗,恢复健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还在发展事业时期的李嘉诚就是因为听取了很多逆耳的忠言,他的企业才逐渐强大起来。

看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稳重,能否为自己的言行埋单便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标准,在思想成熟的人眼中,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本身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自负指数”这项指标能够鞭策当事人在言行上始终保持谨慎,让人保持一种克制的状态,用理性的状态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说前面的3种因素都是位于人生智慧之列的话,那么“预见与解决问题的详细计划”这一项就是对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能力的培养经过需要时间与事件的历练,除了先天所具备的才智以外,后天的努力也是培养事务预见、解决能力的途径,而且是主要途径。一份全面详细的计划无疑是为能力的提高添加筹码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内心充满了忙乱与恐惧。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不安心理,他们不断地浮夸自我的能力,走向自负,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然而,“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庄子的话语似乎向我们说明:虽然竞争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人有三六九等之分,但这些因素都不是造成内心慌乱的真正原因,美德的缺失才是让内心世界失去平衡的真正凶手。而李嘉诚正是通过计算“自负指数”来维持他内心世界的平衡。

在李嘉诚的自负指数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个人自身的修养永远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自负也许并不完全是坏事,但过度自负一定是自遗其咎。纵使你真的满腹才学,也可能会因为盲目的自负而断送前程。

拓展透析

事实上,自负指数不仅仅可以用来自省,还可以用于发掘员工的潜能。

为了给新东方团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俞敏洪秉承着他一贯的用人观点:人才不问年龄,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人才,新东方都欢迎。

基于俞敏洪大胆用人,既敢选也敢用的特点,新东方的用人策略可以用“只要符合条件,什么人都敢用”来加以概括。因此,俞敏洪手下不仅有一群桀骜不驯的“海归”,他还起用了一批自己找上门来的奇人、怪人、牛人。罗永浩便是其中之一。

罗永浩能当上老师很出乎人的意料,因为他从小就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初中时严重偏科、逃学,高三没读完,就退学做生意了。他做生意也是小打小闹,后来无意中听说了新东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探了解,他认为新东方的老师也不怎样,自己也能讲,而且比他们讲得更好。2000年12月,骄傲的罗永浩给俞敏洪写了一封长信,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的“优点”,用很长篇幅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历数新东方老师的种种不足。可以说,当时的罗永浩,是一个自负十足的人。

面对连高中都没毕业的狂妄后生,俞敏洪本可以不加理会,但是,老俞看出了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无风不起浪,敢于自荐,至少说明某些方面出众。至于是不是哗众取宠,一试便知。基于这一点,他给了罗永浩3次试讲机会。

第一次试讲是在新东方四楼会议室,结果罗永浩太紧张,讲砸了,学员们评论说:“这个人没有幽默感。”罗永浩非常沮丧:“我快30岁了,第一次被人说没有幽默感。”俞敏洪安慰他:“你要表现。你回去再准备一下,等消息。”第二次试讲安排在俞敏洪的办公室,给俞敏洪一个人讲。这次,罗永浩又讲砸了。俞敏洪安慰他:“你再去准备一下,寒假班结束后再来见我。”

一个月后,罗永浩第三次试讲,内容是GRE填空,这次大获成功,好几个满分!罗永浩进入新东方后也不负厚望,确实“整”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教育方式,证明了当初俞敏洪起用他确实是“慧眼识珠”。

很多企业管理者面对过于自负的员工时,一般采取的措施都是给予这些员工硬性打压,或者干脆不待见。实际上,如何应对自负的员工,也是对企业管理者自负指数的一种考验。有些企业管理者以管理人的身份自居,认为员工不应该在自己的面前太跳脱,这其实也是管理人自负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以平静的心态处理好公司内部自负员工间的关系,才能对公司进行更好的管理。事实上,自负的员工往往都有一技之长,能够撇开自负这层面罩,看到员工的长处,并用这种长处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延伸阅读】

每年6月底,李嘉诚常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2008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嘉诚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

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可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演讲中提及的反思:“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或许在外界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苦难,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有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李嘉诚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不巧的是,李嘉诚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李嘉诚在与人交流时,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在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李嘉诚谈到,22岁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都要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