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18087300000038

第38章 千万别听孟子的

孟子谓蚔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蚔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先介绍本节里的两个人、一个地方和一个官名。

蚔鼃——这两个字读做“池蛙”,看这字形,你很难想象这会是个人名,学校里要是有学生叫了这样一个名字,简直就是存心要难为老师。蚔鼃是齐国的一位大夫,“蚔”字大概是他的姓,这个字还指蚂蚁下的蛋,还有一种传说中的怪兽也叫这个名字,据说长得像蛇。很多人知道古代有“两头蛇”的传说,“蚔”这动物相反,是一个头两个身子。据说有人养这种东西,它能像鱼鹰一样为人抓鱼。我还曾在一份古代祭司的菜谱里见过这个东西,好像是用它来做肉酱的。而“鼃”字有人认为就是“蛙”,有人说是和青蛙模样差不多的一种东西。不管它了,反正这两个字一般人恐怕一辈子也遇不到一回。现在给孩子起名字要考虑最常用的输入法能不能把字打得出来,否则这一生要遇到无数麻烦,可古代人起名字却没有这个顾虑,经常有人什么字怪就专拣什么,太可恨了!

公都子——孟子的又一位弟子。现在我们见过的孟门弟子已经有好几位了:乐正子、公孙丑、孟仲子,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公都子。

灵丘——地名。和上一节里的平陆一样,也是齐国的一处边城。蚔鼃原本就在灵丘做官,后来申请调到首都临淄去了。

士师——这个词乍看上去不像是中国本土的东西,倒像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基督教徒和读过《旧约》的人对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即便不熟悉《旧约》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有个“力士参孙”,神力无边,堪称古代第一大力士,他死在女人手上,而这个女人甚至比参孙更有名,她就是被人称之为“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位妓女”的达利拉,参孙和达利拉的故事就出自《旧约·士师记》。把《圣经》翻译成中文的早期传教士们在这里的译名上选了一个很中国、很古雅的对应词——士师,而现在有些人却认为这是个外来词汇了。

上本书大致介绍过什么叫“士”,在春秋时代,打仗全靠的是士,而古代兵刑不分,管刑狱的人也是士。士师大体上就是典狱长,隶属于司寇——孔子在鲁国就曾做过这司寇,这是司法部门的最高长官。

蚔鼃本来是灵丘的地方官,干着干着就不大想干了,想调到中央去。蚔鼃通过灵丘驻临淄办事处开始跑官,终于在首都谋了份新差使——做典狱长。

孟子来了,一来就问:“你跑官跑得不错嘛。”

蚔鼃有点儿紧张:“您是来批评我的么?”

孟子笑笑说:“哪里,哪里,我真觉得你做得不错,到临淄了不就正有机会向国君进言了吗,以前你在小小灵丘做一个边城浪子,哪里有机会跟国君说话呢!”

蚔鼃松了口气:“当然,当然。”

孟子接着说:“但是——”

蚔鼃只觉得后脊梁嗖地飞过一股凉气。

“但是——”孟子说,“你来临淄都好几个月了,怎么还不向国君进谏忠言呢?”

蚔鼃一咬牙:“不错,我正准备要去呢。嗯——您怎么还不走?——嗯,嗯,嗯,好,我这就去!”

蚔鼃来见齐王,进谏忠言,可齐王根本就不听他的。蚔鼃该怎么办呢?

蚔鼃采取了最合乎礼法的方式——辞职回家了。

这就得说说周代的官场风气。《礼记》上说,大臣向国君劝谏,如果一连劝谏三次还不被国君采纳的话,大臣就该辞职回家。(这个问题《孟子》后文还会谈到。)

蚔鼃这一辞职,一下子成了新闻头条,齐国人议论纷纷,都说孟子的不是:“孟子给蚔鼃出的主意倒是个好主意,可孟子为自己是怎么打算的我们就不清楚了。”言下之意是:孟子你挑唆蚔鼃去劝谏,让人家三谏而辞,可你自己呢,站在旁边看笑话,这可说不过去吧?(这话还有其他解释,留待下文再说。)

公都子一看,坏了,老师犯了众怒了,赶紧回报孟子。孟子倒笑嘻嘻的一点儿也不着急,慢条斯理地说:“老话是这样说的:‘当官的不能尽职尽责,就该回家;有劝谏职责的人如果进言不被采纳,也该辞职。’可你老师我呢,既没有官职在身,也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还不是进退裕如,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吗!”

——孟子这时候在齐国是客卿的身份,他的意思很儒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谋其政,那就把屁股挪挪窝儿;而不在其位,自然也就不谋其政,也更不用担什么责任。

蚔鼃还真是个好样的,从这里也能略略看出周礼淳朴可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