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8094500000087

第87章 人类生态学视野下的福州城市空间结构(1)

林星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以帕克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界的“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围绕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人类生态学研究竞争与选择如何影响群体、组织的空间关系以及群体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人类生态学家把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形成看做是人类群体竞争的“自然”结果,其决定性力量是群体的经济竞争力。这一理论对城市社会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主要以福州城市空间结构为例,探讨人类生态学理论在中国传统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闽江入海口,历来是福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鸦片战争后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福州城市空间的布局结构逐渐形成,功能分区日趋明晰。

一、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一般指城市土地的功能分区结构。福州城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闽越王无诸筑冶城。此后几度拓城:晋筑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建外城。唐末,王审知治闽期间筑罗城,扩展城市,北将冶山括入,成为全城最高点,南以安泰河为限;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南北分界,政治中心在城北,属内城;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属外城。强调中轴对称,衙署在城北中轴大道两侧,居民分东、西两侧兴建坊巷民居,“三坊七巷”即由此演变而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筑夹城,括入福州盆地中心的3个制高点——屏山、乌山、于山,大大提高了福州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在建城的同时,整治城内外河道与江海相通,船只可以乘潮入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筑外城。福州城由内而外有4座城垣,中轴大道,7座城门,巍然壮观。宋代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范围开始突破城垣所限。明代,商品经济与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最终形成“城”与“市”分离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并出现向闽江下游发展的趋势。

传统中国城市的布局以君主、官僚为中心,从国都到府、州、县,无论城市大小,一般都是方形,街道纵横垂直,成棋盘式,中央是皇宫或一地最高统治机构所在地,按照地位高低,建造不同品位、规模的府第,庙宇、学府也占据比较显要的位置。这种模式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帝都型城市模式,它是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相适应的。福州是八闽首府、地方行政中心,清代闽浙总督衙署,福州府、闽县和侯官县各级衙门等都设在城内中央部位。多数衙门前有一条大街,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庙宇也是传统时期城市主要建筑之一,19世纪末福州的美国传教士就说:“在外国人认为值得参观的很少公共建筑物中,大多数还是庙宇。”此外,城内还有手工工场、商店、粮仓、试院和驿馆等。

福州几次拓城,在城内基本形成了北跨屏山,南绕于山、乌石山的“三山两塔”城市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直至近代没有多大的改变。改变的主要是福州城外闽江两岸的南台地区。南台虽然离城墙有一定距离,但是地势开阔,水路交通便利。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区向城郊的逐步扩展。明代,最重要的商业区是南门外的南台和西郊的洪塘两处,从南门至南台,“十里而遥,民居不断”。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闽江两岸街市进一步发展,狭长的茶亭街连接起了古城与南台、仓山,城市布局呈哑铃状。南台在闽江两岸,“两岸联络方式有古式大石桥一座,名曰万寿桥,长约里许,并有中洲小岛横隔江中,直通南台”。从20世纪40年代彩色印刷的《福州街市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空间结构,当时中亭街两边的广大地区仍是沼泽和农田、菜地。

近代福州的社区大致可分为两大块,一是城内行政区,一是城外(南台)商业区。时人称:“福州市街可分为二,即城内市街及南台街,城内为各官厅、各学校、市街及住宅,南台多大商家并为外人居留区域。”1920年美国的《地理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y)载有一篇关于福州道路建设的文章,其第一个小标题是:Foochow a dual city,文章说:“福州可以被描绘成一个由两部分构成的城市——一部分在城墙内,是政治和教育的中心;另一部分在城墙和闽江之间,分布在闽江两岸。墙外的这部分是大多数国内和国外港口贸易的中心,并且最近在欧美和日本直接和间接影响下引进的机器工厂也设在此处。城墙外的人口可能和城内的一样多。外国传教士设立的教堂、学校以及大多数外国公司都在闽江两岸和河流紧挨着的地方,一座完全由花岗岩建造的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至于城内,包括许多当地最好的零售商店和手工作坊。”1936年,“市区北部包括全城及东岳西湖洪山桥一带,南部兼及南台岛之一部,面积总计19方公里半”。1942年4月,设福州市市政筹备处。1946年元旦,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按照5个警区分为5个行政区。城内以到任桥为分界,桥以北属第一区即鼓楼区,桥以南属第二区即大根区;南台以小桥为分界,桥以北归第三区即小桥区,桥以南至闽江边第四区即台江区;大桥以南的中洲岛、仓前山一带归第五区即仓山区。即城内包括鼓楼、大根,南台包括小桥、台江和仓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福州组团式的布局结构雏形逐渐形成,各社区的功能分工逐渐明晰。

二、近代福州空间的分区及特点

(一)行政区——城内

从行政区划看,城内包括大根区和鼓楼区。这一带集中了政府机关、寺庙和学校。民国初年,督军公署和省长公署在总督埕,镇守使署在旗下街,道尹署在布政埕,高等地方审判厅在谢婆里,盐政处在光禄坊,财政厅在夹道坊口,县衙门在旧府署,警务厅在中协埕,省教育会、县教育会在东街,小学研究所在明伦堂,二十混成旅本部在盐道前,去毒社在南后街。20世纪30年代,福建省政府、民政厅在省府路,建设厅在道山路,教育厅、福建省普及识字教育委员会在三民路,财政厅在光禄坊,福建省会公安局在鼓西路,福建陆军军械局在鼓东路等。

城内是政治文化区,也有服务于城内消费者的商业。城内市街最繁盛的是与各城门成垂直线的7条大街,即北门大街、西门大街、东门大街等。其中南门大街是城内的中心,各种大商店鳞次栉比。一些人文景观也集中于此,如武庙、文昌庙、镇海楼在城北屏山一带,平远台、定光塔、化城寺、白云寺在于山,凌霄台、道山亭、沈文肃公祠、乌塔在乌石山等。

城内最著名的街区是“三坊七巷”,它位于城区核心地带,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东侧是贯通南门大街、南门后街的7条横巷,称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形成于唐,发展发达于宋,历来是官宦仕族聚居地。近代仍然是高官富户、士绅文人居住的首选之地,沈葆桢、林觉民、严复、陈衍等都曾在此居住。附近的朱紫坊还出了不少海军世家。对于在外仕宦的福州人来说,三坊七巷是他们告老还乡后的理想住所,也代表着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三坊七巷石板深巷,青瓦灰墙,精雕细刻的各种木石构件、马鞍形风火墙、多进院落,蕴涵着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商业、金融和工业区——南台

南台包括小桥区、台江区和仓山区。南台是福州著名的商业区,民国初年,“著名之巨商、各商业行帮、银行、税关、常关、外国邮电局所、中国各批发大商轮输出商、外人公共各机关、各娱乐场所、乐户、饮食馆等皆集于此”。同时一些新式机构和商业机构大都设于此。电报总局、邮政总局、交涉署在泛船浦,电话局在明伦堂后,商会在下杭街,农会在鳌峰坊,青年会在观音井,城内三十五行商评议公所在茶亭。新式银行大多设在南台,下杭街成为福州的金融业中心。据1928年福州市公安局调查,钱庄49家,大多数在南台,其中下杭街最多,有8家,其次是南大街有8家。但钱样店在南台和城内的分布比较均匀。从1934年的《福建省会户口分类表》看,商业铺户最多的是第三、四区。1932年的《福建省省会公共场所分类统计表》显示,作为商人组织的会馆也集中于此。1936年调查,福州地价最高地段在中亭路南段、台江路以及20世纪20年代完工的台江路新填地,它们位于南台商业区,靠近闽江码头,又有公共汽车通过。

工业是近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业区位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工业(如食品工业)和与消费者密切联系的工业,集中在市中心(或中心商业区);主要为本地市场生产、使用市内生产原料的工业和为非本地市场生产、生产价值昂贵产品的工业杂乱地分布在城市各处;为非本地市场生产、需要廉价交通费用的工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边。福州城内工场多生产日常用品,连接城内和南台的中亭街是著名的手工业一条街,“出南门的大路两边排列着各种手工业的小工场”。往往是前店后厂,资本微薄,多数仅租用几间民宅改作厂房,与住宅、商店等混杂分布,从外表看很难知其为企业。它们所需原料和产量有限,其产品大都依靠固定的商行店铺直接出售,要靠近相关商业集中区,以保证产品销路。而新式工业企业大都在南台闽江北岸的鸭姆洲、港头等地,靠近水源,运输方便。19世纪末,官督商办的福州糖厂建在南台闽江北岸,离外资的福州冰厂不远。附近还有一个“与糖厂有连带关系”的机器面粉厂。福建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悦兴隆砖茶公司及其后继者致和砖茶公司设在南台泛船浦。福州惯奇来染织实习所在南台保福山顶,醒华织造局在南台下渡,叶国瑞牛奶公司在中洲,迈罗罐头公司在南台大桥附近。1930年调查,福州的两家树胶公司在福新街和老鸦洲,五金公司在帮洲、坞尾、水琯、老鸦洲、苍霞洲、福新街、美打道等。锯木公司多分布在鸭姆洲及港头两地。福州最大民用企业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南台泛船浦,后移址南台水部门外新港。国光火柴厂在水部门天后宫。福建造纸股份有限公司选址在福州港头。迈罗罐头厂由仓山观音井迁至南台仓霞洲。其他罐头厂也分布在美打道、中亭街、苍霞洲、港头等。福建造纸厂设在港头“系以水质良好、原料充足、交通便利”,靠近闽江,“河道环绕,原料之运入本厂,制品之输出外埠,均甚便利”。这也是众多工厂选址于此的共同原因。

由于南台商业的发达,这里也成为繁华的消费娱乐场所。“闽江码头接近大路的台江汛、中亭街、上杭街、下杭街等,是大规模的商店及中介业、仓库、旅馆、妓院主要集中的地方。”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之一中也说:“南台本来是从前的福州的商业中枢,因而乐户连云,烟花遍地。”南台还有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电影场、苍霞洲广资楼戏院、田墩广声影院、大罗天剧场、台江戏院等。

南台最主要的街区是双杭社区,分布着大量会馆和商行。福州商务总会在下杭街,下杭街也是福州的金融中心。福州木材商人、茶叶商人、钱业商人的住宅很多集中在这里。

(三)文化、涉外区——仓山区

南台内还有一个功能比较特殊的社区,即仓山区。闽江流经福州时分为南北两支流环南台岛而过,仓前山向北的一面隔江与台江相望,岗峦起伏,空气清新,风光如画。早在明代开凿新港的同时,就有外国船只来仓山沿江的“番船浦”(后来改为“泛船浦”)寄碇、停泊和贸易,逐渐成为外国人聚居地。福州开埠后,英、美、法、德、日、荷、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领事及商民纷纷在仓前山租借土地,建造房屋,使之逐渐发展成拥有众多领事馆、教堂、洋行、银行、学校、医院、别墅、俱乐部、跑马场、球场等外人建筑的地区。在这里的外国人拥有特权,形同租界,按其规划进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成为福州重要涉外和文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