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和重工业化方兴未艾,尽管经济转型,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这决定了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对于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会继续攀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高达60%,这就使得中国国际石油安全问题变得格外突出。
中国石油过境运输问题主要集中在海路上,即“西太平洋——印度洋航线”至中东或非洲。目前,在中国原油进口中,75%来自中东、非洲,10%来自南美,其余部分分别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所有进口原油的80%需要都经“太平洋——印度洋”这一漫长且脆弱的海上原油供给通道,而在这海上通道中,美国已经取得了绝大部分的控制,而且美国还在东南亚寻找可靠的军事基地。如果战时一旦被美国封锁、遏制,严重依赖海外原油供给的中国经济可想而知,等待着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中国研究人士认为调整国家战略布局及内部结构,充分开发利用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利用周边国家及近邻国家的优势资源为契机,建成横贯中西的石油供给陆上大通道。同时,利用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构成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是,在以新疆为中心,与中东、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产油国和地区合作,建立新的石油陆上通道方面,在国内石油供应源头应该占据绝对优势。把新疆建成中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和陆上能源大通道,这不仅关系到新疆自身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同时,中国必须向太平洋——印度洋两洋转型,为未来攸关经济命门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保驾护航。随着美国向以中国为假想敌的“重返亚太”战略转型,中国军事须有非常规的革命性变革,以适应可能在未来“太平洋——印度洋”两洋发生的中美军事抗衡。
充满风险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
许多分析家说,中国崛起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事件。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的贸易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整个国家沿海城市的商业大发展。早在2007年,上海港的吞吐量就超越香港成为世界最大港口城市。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商船运输部分决定了海权,在这方面,中国也领先世界。同时,中国崛起的中心因素是能源,因为中国需要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很自然中国需要发展一支可靠的海军,目的是保护自身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繁忙穿梭的商业船队和国际石油安全国际通道。
中国对能源有着很大的需求。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在下一个十年,中国的碳氢化合物消耗量将会翻一番,而那些石油和天然气的85%都需要从盛产石油的中东和东非地区穿过印度洋,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海域的西太平洋。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中国将会更加依赖于沙特的石油和伊朗的液化天然气,因此,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必须得到有效保护。然而,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美国设定的“第一岛链”势力范围内又遇到不小的挑战。该岛链从北向南,包括日本、琉球群岛、朝鲜半岛的一半、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广大海域,除澳大利亚之外都是潜在的导火索。如我们上面已经有所分析的那样,从中国沿太平洋海岸向“第一岛链”,一个早已组织有序的美国军事联盟防线在理论上将可以在战时轻易地封锁中国海上运输进出,这无疑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中国必须冲出岛链。
在东北亚,尤其是进入渤海湾,那里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岸石油存储基地。而一个分裂的朝鲜半岛对于中国海岸石油存储却是一个不安全因素,同时,朝鲜的国家安全又为中国和东北亚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缓冲作用。
台湾的回归对于中国大陆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美国将台湾作为一个牵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棋子,将台湾地区作为西太平洋一个重要的不动的航空母舰(用已故美国著名将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话说,“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未来中美地缘政治较量,台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集点,在这个交集点上,中美军事力量是否会最终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剧烈的抗衡?近些年来,由于国民党马英九任台湾地区领导以及中国大陆不断伸出善意的橄榄枝,两岸关系得到了积极的改善,两岸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加深,双方签署了十几项协议,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140万名中国游客访问台湾地区,如今直航已达500班次。这些数字的增长远超中国对台导弹数量的增长。但台湾地区的民进党至今没有放弃台独,我们担心,一旦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两岸现状是否会再度发生改变?台湾岛控制着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的中心点,立足于台湾岛,像美国这样的外部力量就能够沿着海岸外围向中国辐射武力。正因如此,没有什么比台湾地区的“事实独立”更让中国高层决策者担忧。
除了台湾海峡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之外,对中国海上石油航道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还有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我们在这里试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可能在未来战时能遏制住中国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节点:
1.印度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向东北经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进入太平洋。由于中东地区盛产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因而印度洋航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运输石油的航线之一是出波斯湾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霍尔木兹海峡在印度洋航线上占有重要地位,波斯湾地区出口石油总量的90%从此海峡运出,因而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石油海峡”。苏伊士运河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是印度洋东西间一条最重要的航道,运输量巨大。
印度洋上的最大国家是印度。近年来,印度领导人更是提出了一个意在控制印度洋、进而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印度洋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控制印度洋,东进太平洋,西出大西洋,南下非洲”,不但要完全控制印度洋,更要向太平洋、大西洋和非洲渗透,染指亚太、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事务,控制世界主要的海洋航道,实现独霸印度洋,称雄世界的梦想。印度一旦取得印度洋战略的初步成功或者与美日澳等国家结成某种程度的军事同盟,未来战时对中国的印度洋航线将完全受制于印度。让人感到远虑的是,中国领土不邻印度洋,目前中国国力、军力特别是海军还没有能力控制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印度洋海上航道。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后,中国的整个印度洋航线都直接处于印度的眼皮底下。一位中国的分析家甚至担心,组成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244座岛屿可能被用来组成一个“金属链”,可彻底封锁马六甲海峡的西北入口。这位分析家还进一步推论称“一旦印度控制印度洋,肯定不会对自己的地位感到满意,并将不断寻求扩展其影响,而且其东向战略尤其对中国将产生冲击。”最后,这位分析家总结道,“印度有可能是中国最现实的战略对手。”因此,中国的政策制定千万不要轻视印度未来在印度洋作为主要海上力量的影响。
2.马六甲因素。马六甲海峡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国际航运水道。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每年有80000多艘船次过往海峡,占全球贸易量的1/3,全球原油航运量的1/2。战略意义极其重要的马六甲因素是中国海上石油通道安全的最重要的隐患。造成这个因素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多年来美、日、印等大国为控制马六甲海峡一直进行的明争暗斗,使得该地区已成为当今全球石油通道热点中的“沸点”。虽然近年来中国海上力量不断加大海军交流,但在相对一个时期内,对于海军实力尚不够强大的中国来说,现阶段的海上石油进口命脉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人,特别是“重返亚太”的美国因素。
3.南中国海因素。南中国海,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缘海,幅员辽阔,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域,其间更是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岛、礁、滩、沙等。地处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南中国海不仅拥有着异常丰富的渔业资源、深海动植物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南中国海海底蕴藏着令人瞠目结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初步估算海底石油蕴藏量达2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美誉。相比较于她拥有的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南中国海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容小视。南中国海,特别是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发端于20世纪后半期。从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至今,中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边国家侵占。提出所谓“主权”要求并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越、菲、马3国还派兵对岛礁进行军事占领,只分割海域的是印度尼西亚。到1991年底,除中国控制的6个礁和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越、菲、马侵占。在这些周边国家中,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
本无争议的中国领土南沙群岛为何会出现主权争议的复杂局面呢?作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其二,与国际法存在缺陷有关。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一定程度的公平意义上确立了世界海洋秩序,但它在引入“专属经济区”的新概念时,却对专属经济区和中国等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它允许专属经济区与中国等存在多条分界线,其结果是,由于各方对专属经济区和中国等的界定不同,就为冲突埋下了隐患。《公约》还规定,一个岛屿(涨潮时露出海面的岛屿)可以为一国提供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样,有关国家也就有了“理由”抢占并不属于它们的岛屿。
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声称拥有南中国海的主权而且没有引起过其他国家的争议。自从大量勘探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后,围绕南中国海海域及岛屿的主权争议,一直被视为亚洲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冲突热点,环南中国海有中国、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政治实体宣称对南中国海诸岛或其中的一部分拥有主权。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中国海的油气价值逐渐被人发现,南沙争端也从此愈演愈烈,目前南沙群岛的岛礁除了小部分在中国控制下,其他的都被周边国家瓜分。其中越南占领最多,44个岛礁中有30多个被越南非法占领,围绕着岛礁进行的争夺,实质上是资源的争夺。因为如果拥有岛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就意味着拥有岛礁地下及岛礁附近一定海域的资源。相关国家占领中国岛礁以后,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对油气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发。
南中国海问题在近年来已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不仅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甚至军事利益的交汇点,也演变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国的地缘政治的竞争点。一些同中国有争端的亚洲国家逐步强化各自对已在南中国海占据的岛礁和海域的军事控制,加快了对南中国海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并不断与中国在南沙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上发生实质性摩擦与碰撞。对此,经马六甲海峡通过南中国海地区前往中国的海上油路,以及从中国经南中国海通过马六甲海峡,都充满了变数,至少在南中国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该海域的国际运输线路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但困难的是,南中国海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4.中东和非洲因素。目前,源自中东地区的石油占据中国石油运输量的50%,是中国进口石油的极其重要的通道,未来中国对该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还会加大。中东因素也可称为冲突或战争因素,其根源在于美国对该地区石油能源的控制。作为中东地区的能源通道,是国际上多方利益的矛盾的集合体。在战时敌对状态下,通道安全难以保障。如海湾危机期间,土耳其、沙特关闭了境内输送伊拉克石油的输油管道,伊拉克经波斯湾到霍尔木兹海峡的出口通道也被美国封锁。不久前,美国与伊朗紧张时期,伊朗当局警告说,一旦遭到军事打击,伊朗将封锁海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通道。
此外,非洲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美国早在10年前就称该地区的石油极其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战略产品,并把西非地区看作是对美国战略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必要时要使用武力来保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石油来源。基于此,在未来战时“特殊时期”,该地区将也可能对中国石油运输产生巨大的运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