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个接一个全新的角色出现了。从《新龙门客栈》里的老板娘,《宋庆龄》里的宋庆龄,从《一门喜事》里的新娘子,到《甜蜜蜜》里的打工妹,从《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到《青蛇》里可爱的“青蛇”,她角色多变,演技出色。张曼玉终于成功了。
这些角色的出演,给张曼玉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她连续四次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可以说,她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而这成功,当然得归功于她及时放弃了无意义的坚持。
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更何况,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放下,你的“人生行囊”将很快就没有空间去搁置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舍弃一物,未必会尽失所有;成就他人,也未必会损伤自己。宽心的关键在于:知道何时予,知道何时得。只要怀抱一颗宽心、一颗积极的心,肯舍,则之后必有所得。
有所舍,才有所得。不舍,则空空落落什么也得不到,就好像《红楼梦》里说的“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这里说的就是无舍也无得,反倒连性命也赔进去的人。有时候,看开一点,淡然一点,退后一点,就会海阔天空。舍得,这个词自古连在一起,因为有舍才有得。
每个人手上其实都攥着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但许许多多的人并没有使用这一权利,他们不舍,于是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这也许就是成千上万的人碌碌无为、平庸一世、抑郁一生的最直接原因。拿起人生的选择权,舍弃该舍弃的,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舍弃了旁枝末节,才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上,才能有所得、有所获。有舍有得,才能给生命不断注入新的激情。摆正心态,对未来怀抱希望,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有舍有得,才能拥有把握自己命运的伟大力量。有舍有得,才能将人生的美好梦想真正变成辉煌的现实。
在地球上,有两个“海”,但是它们很不一样。一个叫做加黎利海,是一个大湖泊,其内有清澈的湖水可以供人畜饮用。不但鱼儿常常在里面嬉戏,而且人们也经常来光顾——游泳、度假,其乐融融。另一个就是著名的死海,它真的一如其名,因为它的一切都是死寂的,它的水是咸的,盐度之高就是人躺在里面都不会下沉。这里的水是根本没法饮用的,如果你不小一心喝了这里的水,一定会生病。水中见不到鱼儿的影子,就连海草也没有。两岸更是寸草不生,没有人愿意居住在这块不毛之地。
关于两个“海”的有趣之处,是两个海却发源于同一条河流,而流入不同的海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同一源头,却两处截然不同的景象呢?原来:一个接受,然后付出;而另一个是只接受,但是永不付出。河水流入加黎利海的顶端,然后从其底部流走。加黎利海拥有这水,但是却不自己独占,而是继续将其流到别处。但是,河水在注入死海之后,就被死海“独吞”了,永不外流。
死海自私地保留了流入的水,却反而成了死海。因为它只想得到,不想付出。正如每个人活在世上,刚开始是个积累的过程,宛如小孩吃糖果,把喜欢的都抓在手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走向了成熟,这时他知道,糖果抓得太多,最终只会洒一地。不少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满手的糖果,结果不是握不紧而全部失去,就是糖果在手上化了。每个人都在一天天成长,要达到个人的幸福,就必须学会驾驭生活。随着成长、成熟,人生就像挑选糖果,细细挑选,一点一点舍弃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爱吃的糖果,最后只保留自己最宝贵的那一颗,牢牢抓住,好好珍惜,让这颗糖果成为相伴终老的幸福与美满。
有一天,几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们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走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 “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懂得取舍的人,往往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不依赖外界的力量,不受制于出身与宿命,他们勇敢地为自己做出抉择,理智分析,果断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舍弃是艰难的选择,舍弃是勇敢的承担,舍弃是一种忍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左传》中有句话:君以此始,则必以此终。你舍弃了一样,选择了另一样,就必须要承担你的舍弃与选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舍弃不是闭着眼睛抓阄过人生,也不是知难而退故步自封,舍弃其实是一种欲扬先抑,退一步来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宽心。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来求取成功,可失败依旧不可避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倘若我们坦然处之,从平衡中得到平安,从经验中获得成长,就能松开握紧的拳头,去感受自在与活力。
舍弃就充满在我们的琐碎生活中,日日上演或成功或失败的故事。刚者则柔不足,柔者则刚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诈,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从来没有绝对的优点,也没有绝对的缺点。舍弃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痛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取与舍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得失之间的取舍不可能两全。何谓“割舍”,说的就是舍弃之时的疼痛,然而没有舍弃,就没有获得,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舍弃,而是如何舍弃得更艺术,舍弃得更优雅。
得失之间,淡然面对
每一个人,都总是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东西,却也总是不断地失去。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你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可能会开心一整天,然后转身就把它忘记;而当你失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却很有可能会记得一整年,甚至一辈子都无法从失去的阴影之中走出来。我们对于得到的东西的在乎程度,似乎永远都比不上对于失去之物的惋惜。
怀雄心壮志,当然能做事;但怀平常心,有时能把事做得更好。因为心无阻碍,自然能发挥出全部潜力。看看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之缰牢牢地驾驭雄心壮志的人,正所谓“像一个平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其最终的结果,计较当中的得失,让自己陷在烦恼的情绪中。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微笑,善意面对,那么平淡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丽,更多的则是人性魅力散发出的璀璨光芒。
大千世界,得与失是形影相随的。生命在一点一滴凝聚的同时,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当我们拥有青春时,却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融入社会,学会左右逢源,却失去了锐气和坦荡;盼望日出之美,却失去了宝贵的晨光;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却失去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贪图财、色、官,却失去了做人的正气、道德和平常心。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用尽半生的心血,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相当冗长复杂,要将它用文学性的语言完整地创作出来,光是想想都觉得艰难无比,可是卡莱尔却做到了。他将这本巨著的原件送给朋友米尔阅读,希望他可以给自己一些修改。几天之后,米尔脸色苍白地跑到卡莱尔家,带给他一个不幸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原稿,除了少数几页幸存之外,绝大部分都被他的一位女佣人当成了废纸,扔进火炉里面化成灰烬了。
当年迈的卡莱尔听到这个消息时,为这份书稿几乎奔走了一生的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像个孩子一样,把自己锁在一问小小的屋子里,将自己的身体抱成一团,哭着说:“上帝啊,我犯了什么错,你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
原来,当初他在撰写《法国大革命史》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当完成一个新的章节,他都会随手把原来的底稿撕碎,因此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也就是说,如果卡莱尔还想要完成《法国大革命史》的话,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重新再写一次,这对年迈的卡莱尔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
然而,就在三天之后,他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重新撰写这本书。这意味着他要重新翻找浩如烟海的史料,用尽自己的残年余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完成这本巨著。在别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卡莱尔却做到了。
“这就像是我小学时写作文一样,老师看了你的作文之后告诉你,孩子,你这篇文章不合格,拿回家去重新写一篇吧!”
于是,我们今天所能够欣赏到的这部史学巨著,便是卡莱尔重新写过的。
很多时候,当事情过去之后,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的,不是成功带来的喜悦,而是挫折在我们身上和心里留下的刻骨铭心的伤痕。如果你不小心遗失了重要的东西并为此伤心不已,不妨这样告诉自己:“别伤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些刻在生命里的伤痕,也许在多年之后的某一天,会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自豪!”
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好的心态,一种平淡对待得失的心态。因为用平常心去看待不平常的事,那么不平常的事也会变得平常起来;用不平常的心去对待平常的事,那么再平常的事也可能变得不平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