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有尺度——如何提高你的做事能力
18123300000027

第27章 以退为进真智慧

《菜根谭》上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做好准备:而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的基础。

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不可一味地前进,也不可一味地后退。要把握好“进退规则”,该进时不妨进一尺,该退时何妨退一丈,进退有态,才不至进退维谷。

南宋时,岳飞的部将董先奉命去迎击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万人,而岳家军则只有几千人。怎样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呢?董先想出一条妙计。

他首先纵兵深入,但一与金兵交锋便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连退三日,手下的士兵越退越少。有些部将极不满意,说与其现在接连退却,还不如先前战死疆场。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见大家的愤慨之情都已被激发起来,这才告诉大家到了拼死作战的时候了。于是,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打反击,压迫得敌人步步后退。

当溃不成军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时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饭,谁知董先两天前纵兵深入时埋伏在此地的军队猛地杀出来,大败金军。

与带兵作战一样,为人处世也要懂得进退之道,懂得分寸拿捏,就好比“跳探戈”,能进的,向前跨进一步,不能进的,就要后退一步。总之,你要避免踩到别人的脚,否则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又好比,当你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羊肠小道两个人互相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各不相让,那么两个人都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停住脚步让对方先过去,不仅是种礼貌,更是安全的体现。

所谓“事随时宜,事有时势,时有缓紧,势有进退”,智者处世,当明辨时势,可圆通自如,尽得事之提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智者择之。曾国藩领悟到了“于名利之外须存退让之心”的做人真谛,并参透了“进退之机”等处世哲学,修炼出一整套“能屈能伸”的做人之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硬邦邦的人物。

曾国藩经常给家人和下属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人,一天,家中的老翁请来了一位贵客,准备留这位贵客在家吃饭。一大清早,老翁就叫儿子到市场上去买菜。但是,时间已近中午,儿子还没有把菜买回来,老翁很着急。就到窗口去看,只见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一条田埂上,儿子正挑着菜担子与一个挑着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地站着,互不相让,阻在那里了。

看到这种情况,老翁急忙出门,赶上前去婉言说道:“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用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

那个人说道:“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

老翁说:“我儿子个子矮,要是下到水里,担子里的菜就被水浸湿了。你老哥个子高,下到水里也碰不到水。因为这原因,我才请你让一下。”

那人说:“你儿子的担子里不过是些蔬菜果品,就是浸了水也可以将就着吃。我的担子里全是京广贵货,万一沾上一点儿水,就不值钱了。我的担子比你儿子的担子贵重,怎么叫我让路呢?”

老翁想,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劝告,还不如主动示弱,便说:“来来,这么办吧:我下到水田里去,你再将货担交付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过去,我再将担子奉还。怎么样?”并且当即低下身子解袜脱履。那个人见老翁如此,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说道:“既然你都让步,我也没有道理占强。干脆我下田吧。”

结果,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两不耽误,老翁在妥协中赢得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曾国藩之所以老生常谈,自有他的道理,他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家人和下属:退让,可以赢得扭转不利形势的机会。

“退让”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行为,实际上并非如此。退让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生存智慧。凡是生活中的智者,大都懂得适时退让,而不必把精力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一言以蔽之,适时的退让可以避免双方矛盾的激化,避免两败俱伤;退让有时还可以改变现况,转危为安。它是战术,也是一种韬光养晦、寻求生存的大谋略,更是立身于社会,功成名就、圆润通达不可不知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