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有尺度——如何提高你的做事能力
18123300000032

第32章 察微知著未必是好事

察微知著才能防患于未然,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察微知著的本事,察微知著用得好,总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不会用,则可能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杨修可以说是一个察微知著的人。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因为他家学渊源,聪敏过人,起初曹操很看重他,但是杨修为人过于自傲,总是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恰被杨修瞧见,他大大方方地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又有一次,曹操建造相府,工匠们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来察看,他对工程不太满意,但他什么也没说,只在门外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相信这样喜欢卖弄聪明的人,谁都不喜欢,何况是对自己的聪明很自信的曹操呢?这两次事件,已经激起了曹操心中的不快,但是“察微知著”的杨修却显得很迟钝。

更让曹操不满的是,杨修不自觉地掺和起曹操的家事来,这使曹操对他的厌恶更加深了一层。

曹家的这场争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曹丕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而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从内心来说,曹操更想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

杨修又一次发挥了“察微知著”的本领,他立刻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得吴质授计,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曹操什么也没查到,因此还怀疑杨修是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的,十分气愤。

曹操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两个儿子的意见。自作聪明的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丕很是怀疑,通过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又向杨修问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愤。

察微知著的杨修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是大难临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如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

统治者们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坐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曹操志在统一天下,但有些事情只能自己知道,不能公之于众,如果身边有一个处处能够猜中自己心思的人,则无异于安了颗定时炸弹。曹操又岂能安睡?这也许就是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齐国大夫隰斯弥与田成子一同登城台,向四周望去,三面都辽阔,只有隰子家的树遮住视野。田成子当时并没说什么,但隰子已经察觉到了他的心思。回去后,他立即命人将树砍掉。但刚砍了几下,隰子就叫人马上停下来。属下问隰子为什么这么快就改变主意。隰子说:“古人说:‘知道深水中有鱼的人,并不吉利。’田成子即将采取一些非比寻常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不能为人知晓的。如果让他知道了我能察觉他的心意,那么我就会有危险。不砍树没啥过错。让别人懂得我知道了他的隐私,这样风险就大了。”

“察见渊鱼者不祥”,说的是能察知别人内心深处隐秘活动的人,必然处于危险的境地。事实上,别人的思想活动之所以会隐而为秘,必定是这一思想意念与社会的道德观念或外在的行为规范相抵触,如果有谁察知了他不愿公开的思想活动,就等于认定了他对社会要求的抗逆,把自己无意识地放置在了与他对立的境地,就必然遭到他的嫉恨和报复。隰斯弥是深知这一道理的,他回家砍树,反映了他察人隐情的聪明;他砍而又止,则表现了他洞悉人情的世故。看来他是一个胆小软弱的人物,他要通过掩饰聪明、示人愚钝来显示自己对别人隐秘活动的无所知觉,借以脱离危险的境地。

察微知著而不表现出来与“难得糊涂”的处世方式一样,察别人隐秘而故示不见的行为模式,避免了人世的许多无谓的纷争,因此,明白人,即便他察微知著,也不会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