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际礼仪
18123800000011

第11章 步行

交通,往来通达之谓也。在日常工作与生活里,无论进行何种活动,都与交通密切相关。在交通设施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出行已经变得十分便利,相应的礼仪规范也显得更加重要。不遵守必要的交通礼仪,既会破坏交通秩序,也会因此而给人以表里不一、缺乏自律之感。交通礼仪规范是对与交通相关的各种具体的礼仪规范的一种泛称,主要包括步行、行车、乘船、乘机四个方面。

步行,此处指的是人们举步行走。对任何一位正常人来讲,步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其活动的基本方式。即使采用其他任何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火车、地铁、飞机或者自行车,步行依然必不可少。

根据交际礼仪,步行时须自尊自爱、以礼待人。步行不但有普遍通行的礼仪守则,而且在不同的条件下还有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

一 基本的要求

步行,不论是一个人独行,还是多人同行;不论行走于偏僻之地,还是奔走于闹市街头,都有一些基本的礼仪应当遵守。这方面的基本要求有三:

(一)始终自律

步行,对一般人而言,多数情况是一种个人在室外进行的活动,并无熟人在场。在此种缺少他人监督的时刻,讲究礼仪的人尤其需要慎独。

遵守交际礼仪,在步行时就要始终自律,严格约束个人行为。具体而言,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不吃零食

在步行时大吃大喝,不仅吃相不雅、不够卫生、不利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给其他过往的行人造成不便,有碍于人。

2.不去吸烟

香烟是一种有害个人健康的“类毒品”。在步行时吸烟会污染空气,甚至还有可能烧坏别人的衣物。

3.不乱扔废物

在步行之时,若要处理个人的废弃物品,应将其投入专用的垃圾箱。不要“天女散花”、随手乱丢,破坏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

4.不随地吐痰

步行时,若需要清嗓子、吐痰,应于旁边无人时,将痰吐在纸巾里包好,然后投入垃圾箱。不要将其“自行消化”,更不能随地乱吐。直接吐入垃圾箱,也不大卫生。

5.不过分亲密

恋人或夫妻一起步行时,不应勾肩搭背、又抱又搂、边走边吻,表现得过分亲密。将此类个人隐私当众“公演”极不自重,而且也会令在旁之人感觉不舒服、不自在。

6.不尾随围观

发现街头冲突时,应予以劝阻,切莫围观、起哄、煽风点火。对不相识的异性,不应浅薄轻浮、频频回首顾盼,更不该尾随其后、充当“马路求爱者”。

7.不毁坏公物

对公共场所的各种设施、物品,要自觉爱护。不要攀折树木、采折花卉、蹬踏雕塑,不要在墙壁上信手涂鸦、划痕,不要践踏绿地、草坪。爱护公物,应当成为每个人主动自觉的行为。

8.不窥视私宅

对同自己毫不相干的私人居所,不要贸然上前打扰,更不要趴在其门口、窗口、墙头偷偷观望,从而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

9.不违反交通规则

步行时务必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必要时要看红绿灯或听从交警指挥。不要乱闯红灯、翻越隔离栏,或是在马路上随意穿行。

(二)相互体谅

在步行时,对于任何人,即使是一位素昧平生的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体谅,并且友好相待。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热情问候

路遇熟人,通常应当问候一下对方,至少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向其打个招呼,不应当对其视若不见。对于其他不相识者,如正面发生接触,也有必要先向对方问好,然后再论其他。

2.答复问路

有人向自己问路时,应尽力相助,有可能时还可为之带路,不要不耐烦或不予理睬。如向他人问路,则事先要用尊称,事后勿忘道谢。

3.帮助老幼

遇到老弱病残者,或遇妇女、孩子有困难时,应主动上前加以关心、帮助,不要视若不见,甚至对其讥讽或呵斥。

4.扶正斗邪

碰上打架、斗殴、偷窃、抢劫或其他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时,应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与坏人坏事大胆斗争,不要事不关己、走为上策。

5.彼此谦让

通过狭窄路段时,应请他人先行,不要争先恐后。在拥挤之处不小心碰到别人,应立即说一声“对不起”。不要若无其事,或是借题发挥、寻衅滋事。

(三)保持距离

步行多在公共场合进行,故而应当注意随时与其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根据交际礼仪规范:人际距离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反映着人们彼此之间关系的现状,而且也体现着其中某一方,尤其是保持某一距离的主动者对另一方的态度、看法,因此对此不可马虎大意。

通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步行之时,对此应正确地加以运用。

1.私人距离

当两人相距0.5米之内时,即为私人距离。又称亲密距离,仅适用于家人、恋人、至交之间。与一般关系者,尤其是陌生人、异性共处时,应避免采用。

2.交际距离

当两人相距在0.5~1.5米之间时,即为交际距离。此种距离主要适用于交际应酬之时。它是人们采用最多的人际距离,故又称常规距离。

3.礼仪距离

当两人相距在1.5~3米之间时,即为礼仪距离。有时亦称敬人距离。该距离主要适用于向交往对象表示特有的敬重,或适用于举行会议、庆典、仪式。

4.公共距离

当两人相距在3米开外时,即为公共距离。又叫大众距离或者“有距离的距离”,主要适用于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共处。在公共场合步行时,与陌生者之间应尽量采取此种距离。

二 具体的情况

人们在步行时往往会置身于不同的处所,面临着不同的情况。此时既要遵守上述要求,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步行时遇到的具体情况,大体上包括漫步、道路上行进、上下楼梯、进出电梯、出入房间、通过走廊或拥挤之处、排队,等等。以下将对此分别加以介绍。

(一)漫步

漫步,又叫散步。它是指以随意行走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休息方法。它一般不受时间、地点、速度等方面的限制。

漫步通常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个人漫步。在个人漫步时,无须顾忌太多,只要注意安全,不“误入歧途”即可。

第二,多人漫步。多人一起漫步,尤其是与尊长、异性一起在颇为正式的场合漫步时,重要的是要注意在行进位置的具体排列上符合礼仪。多人并排行走时,一般以右为尊,以内侧为尊;以左为卑,以外侧为卑。若并行者多于3人,则以居中者为尊。多人单行行走时,则大都以前为尊,以后为卑。

(二)道路上行进

在道路上行走,尤其在街头巷尾行走,讲究要比漫步时多得多。以下几点尤须关注:

第一,行走在道路上时,要自觉地选择走人行道,不要走行车道,并应自觉让出专用的盲道。无人行道时,应尽量选择走路边。

第二,在道路上行走时,按惯例应自觉走在右侧一方,而不可为图省力,而逆行于左侧一方。如果大家都那样做,交通将必乱无疑。偶遇无路之时,仍应行走于右方。

第三,多人在道路上行走时,宜前后分散或单行行进,而不宜并排行走,更不允许多人携手并肩而行,否则将人为地制造路障。

第四,在道路上行走时应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要行动过于迟缓,阻挡身后之人。尽量不要在道路上停留、休息,或是与亲朋好友进行长谈。

(三)上下楼梯

上下楼梯,大致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上下楼梯均应单行行走,不宜多人并排行走。

第二,不论上楼还是下楼,都应身靠右侧而行,即应当右上右下。将自己左侧留出来,是为了方便有紧急事务者快速通过。

第三,上下楼梯时,若为人带路,应走在前面,而不应位居被引导者之后。

第四,在上下楼梯时,因为大家都需要留心脚下,故不宜进行交谈。站在楼梯上或楼梯转角处进行深谈,会妨碍他人通过,亦不允许。

第五,与长者、女士一起下楼时,若楼梯过陡,应主动行走在前,以防身后之人或有闪失。

第六,上下楼梯时既要多注意楼梯,又要注意与身前、身后之人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碰撞。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上下楼梯时的姿势、速度。不论自己事情多么急,都不应在上下楼梯时推挤他人,或是坐在楼梯扶手上快速下滑。上下楼梯时快速奔跑,也不甚适当。

(四)进出电梯

进出电梯,需要注意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注意安全。当电梯关门时,不要扒门,或是强行挤入。在电梯人数超载时,不要心存侥幸地非进去不可。当电梯在升降途中因故暂停时,要耐心等候,不要冒险攀缘而出。

第二,关注顺序。与不相识者同乘电梯,进入时要讲先来后到,出来时则应由外而里依次而出,不可争先恐后。与熟人同乘电梯,尤其是与尊长、女士、客人同乘电梯时,则应视电梯类别而定:进入有人管理的电梯时,应主动后进后出。进入无人管理的电梯时,则应当先进去,后出来:先进去是为了控制电梯,后出来同样也是为了控制电梯。

(五)出入房间

个人出入房间,若无他人在场,自然不需过分拘束。若有他人在场,尤其是遇上比较正式的情况时,则应在下面几点上多加留意:

第一,开关房门。不论出入房门,都应以手轻扒、轻拉、轻关,绝不可以身体的其他部位代劳。例如,不能以肘推门、以脚踢门、以臀拱门、以膝顶门,也不能听任房门自由开关。

第二,注意面向。进门时,如已有人在房内,则始终应面向对方,尤其是切勿反身关门,背向对方。出门时,若房内仍旧有人,则在行至房门、关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应尽量面向房内之人,不要以背示人。

第三,讲究顺序。在一般情况下,应请尊长、女士、来宾率先进入房间,率先走出房间,必要时应主动为之效劳,替对方开门或关门。若出入房间时恰逢他人与自己方向相反出入房间,则应对其礼让。一般的讲究是房内之人先出,房外之人后入。倘若对方为尊长、女士、来宾,亦可不遵此例,而优先对方。

(六)通过走廊

许多房间往往由长度、宽窄不等的走廊连接在一起。走廊虽有室内走廊与露天走廊之分,但通过它们时所讲究的步行礼仪却基本相近。

第一,单排行进。在走廊里行进时,至多允许两人并排行走在一起。若多人一起并行,对大多数相对而言不大宽敞的走廊来说显然是不适宜的,因为那样有可能阻挡别人。

第二,主动右行。这样做的话,即使有人从对面走来,也会两不相扰。不过若是在通过仅容一人通过的走廊时遇上了此种情况,则应面向墙壁、侧身相让,请对方先通过。若对方先这样做了,则勿忘向其道谢。

第三,缓步而行。通过走廊时,宜步伐和缓,并悄然无声。因为走廊多连接房间,若快步奔走、大声喧哗、制造噪声,难免会干扰别人。

第四,循序而行。不要为了走捷径、图省事、找刺激,而去跨越某些室外的栏杆,或是行走于其上。

(七)拥挤之处

在商厦、机场、车站、码头、邮局、农贸市场、通衢大道等处行走,难免会碰上行人如织、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情景。在此类相对较为拥挤之处行走时,应对以下几点予以关注:

第一,不要逗留过久。在此类地方,将事情处理之后,即应马上离开。千万不要没事找事干,留在这里聊天、休息、看热闹,从而使拥挤更甚。

第二,不要阻挡他人。没有万分必要,最好不要在这种场合与人拉手、挽臂、搂抱而行。携带东西时,最好抱在身前,或以一只手提拎。

第三,不要手舞足蹈。由于这类地方行人较多,因此最好不要做出任何毫无必要的动作,如猛然挥手、踢腿蹬脚等,以免生事端。

第四,不要高声谈笑。在拥挤处与人交谈,切记调低音量,能让对方听清楚就行了,不要大喊大叫、大吵大笑。此种令人瞠目的表现,不但会制造噪声,而且还有存心吸引异性之嫌。

(八)排队

在公共场合,每逢许多人需要同时做某件事情,而又需要区分先后次序时,排队通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排队,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一个挨一个地排列成行,以便依次从事某事。在排队时,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有三条:

第一,养成排队的习惯。需要排队的时候,就要保持耐心,自觉地排队等候。不要起哄、拥挤、不排队或破坏排队。排队自觉与否虽系区区小节,但却是反映个人素质的一个侧面。

第二,遵守排队的顺序。排队的基本顺序是:先来后到,依次而行。排队时,一定要遵守并维护这一秩序,不仅要自己做到不插队,而且还要做到不让自己的任何熟人插队。

第三,保持适当的间隔。在排队时,大家均应缓步而行,人与人之间最好要保持0.5~1米左右的间隔,至少不能一个人紧挨着另一个人,前胸贴着后背。否则会让人很不舒服,甚至会影响他人。例如,在排队打公用电话、在银行存钱、在自动提款机上取钱时,后边的人要是与前边的人贴得过紧,就有可能使前边的人感到很不舒服,或是心生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