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际礼仪
18123800000003

第3章 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需要与其他的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就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它是经过自己主动沟通或者通过第三者从中沟通,从而使交往双方相互认识、建立联系的一种具体的交际方法。换言之,介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

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进行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己进行必要的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并且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根据介绍者即何人做介绍的不同,介绍可以分为介绍自我、介绍他人、介绍集体三大类型,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一介绍自我

介绍自我,亦称自我介绍。简言之,它是在必要的社交场合,由自己担任介绍的主角,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其他人,以使交往对象或公众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根据社交礼仪规范,进行自我介绍时,应注意自我介绍的时机、自我介绍的内容、自我介绍的分寸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自我介绍的时机

应当何时进行自我介绍?这个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时间、地点、当事人、旁观者、现场气氛等多种因素。不过一般认为,在下述时机,如有可能,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

第一,与不相识者相处时。

第二,有不相识者表现出有兴趣结识自己时。

第三,有不相识者请求本人做自我介绍时。

第四,与身边的陌生人共处时。

第五,打算介入由陌生人所组成的交际圈时。

第六,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第七,交往对象因为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或担心此种情况有可能出现时。

第八,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

第九,初次前往他人居所、办公室,进行登门拜访时。

第十,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或对方不在,而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告时。

第十一,初次利用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向社会公众进行自我推介、自我宣传时。

第十二,利用社交媒介,如信函、电话、电报、传真、电子信函等,与其他不相识者进行联络时。

第十三,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第十四,因业务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第十五,应聘求职或求学面试时。

凡此种种,又可以被归纳为三种基本情况:一是本人希望结识他人;二是他人希望结识本人;三是本人认为有必要令他人了解或认识本人。

(二)自我介绍的内容

由于需要进行自我介绍的时机多有不同,因而进行自我介绍时的具体表述方式便有所不同。自我介绍的内容,在此指的是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主体部分,即在自我介绍时表述的具体方式。

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兼顾实际需要、所处场景,并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切勿对其一概而论。

依照自我介绍时表述内容的不同,自我介绍可分为下述五种具体形式:

1.应酬式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通常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旅行途中、宴会过程中、舞场之上、通电话时,等等。介绍的对象,主要是进行一般性接触的交往对象。对介绍者而言,对方属于泛泛之交,或者早已熟悉,进行自我介绍只不过是为了确认身份而已,故此种自我介绍的内容要少而精。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内容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例如:

“您好!我的名字叫刘云。”

“我是蔡英飞。”

2.公务式

公务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工作之中。它是以工作为自我介绍的中心,因工作而交际,因工作而交友。

公务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应当包括本人姓名、供职的单位及部门、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三项。它们是公务式自我介绍内容的三要素,通常缺一不可。其中,第一项姓名,应当一口报出,不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第二项供职的单位及部门,有可能的话,最好全部报出,具体工作部门有时也可以暂不报出。第三项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有职务者最好报出职务,职务较低或者无职务者,则可报出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例如:

“你好!我叫毕晓华,是大连市政府外办的礼宾处处长。”

“我叫岑颖,现在在浙江大学哲学系教哲学。”

3.交流式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它是一种刻意寻求与交往对象进行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并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有时,它也叫社交式自我介绍或沟通式自我介绍。

交流式自我介绍的内容,大体应当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以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等等。它们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而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我名叫祁云山,现在在大中公司当财务总监,我和您太太是大学同学。”

4.礼仪式

礼仪式的自我介绍,通常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式而隆重的场合。它是一种意在表示对交往对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绍。

礼仪式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亦包含姓名、单位、职务等项,但是还应多加入一些适宜的谦辞、敬语,以示自己礼待交往对象。例如:

“各位来宾好!我叫方志平,是四达公司的董事长。现在,由我代表本公司热烈欢迎大家光临我们的剪彩仪式,谢谢大家的支持!”

5.问答式

问答式的自我介绍,一般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在普通性交际应酬场合,它也时有所见。

问答式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一般讲究的是问什么答什么,并且要求有问必答。例如:

某甲问:“这位小姐,您好!不知您应该怎么称呼?”某乙答:“先生您好!我叫王小娟。”

(三)自我介绍的分寸

做自我介绍之时,通常必须对下述几方面的具体问题予以重视,方能使自我介绍恰到好处,不失分寸。

1.时间

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要关注其时间,在此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进行自我介绍一定要力求简洁,并尽可能地节省时间。虽说各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可笼统地等量齐观,但总的原则,还是所用时间愈短愈好,并以半分钟左右为佳。如无特殊情况,最好不要长于一分钟。

为了节省时间,在做自我介绍前,还可以递上本人的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若使用了名片、介绍信,则其上所列的内容应尽量不予重复。

其二,自我介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而非不适当的时间进行。进行自我介绍的适当时间,在此指的一是对方有兴趣时;二是对方有空闲时;三是对方情绪好时;四是对方干扰少时;五是对方有此要求时。

进行自我介绍的不适当时间,在此是指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工作忙、干扰大、心情坏、休息小憩、忙于用餐或忙于私人交往之时。

2.态度

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务必要自然、友善、随和。届时,应显得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既不要小里小气、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又不要虚张声势、轻浮夸张、矫揉造作。

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充满信心和勇气。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心怀怯意,临场发挥失常。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敢于正视对方的双眼,显得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这样做,将有助于自我放松,并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之中,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益处。一定要力戒语气生硬冷漠、语速过快或过慢、语音含糊不清,这些都是缺少经验、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

3.真实

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没有必要过分谦虚,一味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但是也不可自吹自擂、吹嘘弄假、夸大其辞。在自我介绍时大掺水分,往往会得不偿失。

二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通常又称第三者介绍,它在此指的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具体的介绍方式。

在介绍他人时,为他人做介绍的第三者系介绍者,而被介绍者所介绍的双方则是被介绍者。

介绍他人,通常都是双向性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做一番介绍。有时,也可进行单向性的他人介绍,即只将被介绍者中的某一方介绍给另一方。其前提是前者了解后者,而后者不了解前者。

(一)介绍者

在介绍他人中,介绍者的确定是有一定之规的。通常,具有下列身份者,理应在介绍他人中充当介绍者:

第一,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

第二,社交场合的长者。

第三,家庭性聚会中的女主人。

第四,公务交往中的专职人员,如公关人员、礼宾人员、文秘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待人员等。

第五,正式活动中的地位、身份较高者,或其主要负责人员。

第六,熟悉被介绍者双方者。

第七,被介绍者一方或双方要求者。

第八,在交际应酬中,被指定的介绍者。

决定为他人做介绍时,要审时度势,熟悉双方情况。如有可能,在为他人做介绍之前,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本相识者或关系恶劣者去做介绍。

(二)介绍的时机

遇到下述情况时,通常有必要进行他人介绍:

第一,在家中,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

第二,在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来访者。

第三,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所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第四,陪同亲友,前去拜会亲友所不相识者。

第五,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第六,陪同上司、长者、女士、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第七,打算推荐某人加入某一交际圈。

第八,受到为他人做介绍的邀请。

(三)介绍的顺序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向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礼仪问题。根据规范,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它的含义是:在为他人做介绍前,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位尊者。这样做,可以使位尊者优先了解位卑者的情况,以便见机行事,在交际应酬中掌握主动权。总之,应确保位尊之人拥有“优先知情权”。这一规则,有时又称“后来居上”规则。它所指的是后被介绍者,应较之先被介绍者地位为上。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同一问题。

根据这些规则,为他人做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的具体的先后顺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介绍年长者与年幼者认识时,应先介绍年幼者,后介绍年长者。

第二,介绍长辈与晚辈认识时,应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

第三,介绍老师与学生认识时,应先介绍学生,后介绍老师。

第四,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

第五,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认识时,应先介绍未婚者,后介绍已婚者。

第六,介绍同事、朋友与家人认识时,应先介绍家人,后介绍同事、朋友。

第七,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应先介绍主人,后介绍来宾。

第八,介绍社交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认识时,应先介绍后来者,后介绍先至者。

第九,介绍上级与下级认识时,应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

第十,介绍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认识时,应先介绍职位、身份低者,后介绍职位、身份高者。

(四)介绍的内容

在为他人介绍时,介绍者对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当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倘若对此掉以轻心、词不达意、敷衍了事,很容易给被介绍者留下不良印象。

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为他人做介绍时的内容往往会有所不同。通常,有以下六种形式可供借鉴:

1.标准式

它适用于正式场合,其内容以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等为主。例如:

“我来给两位介绍一下,这位是南江公司公关部部长吕文小姐,这位是西霸集团总经理汪定安先生。”

2.简介式

它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其内容往往只有双方姓名一项,甚至可以只提到双方姓氏为止。接下来,则要由被介绍者见机行事。例如:

“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小谢,这位是老周,你们两位彼此认识一下吧。”

3.强调式

它适用于各种交际场合,其内容除被介绍者的姓名外,往往还会刻意强调一下其中某位被介绍者与介绍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以便引起另一位被介绍者的重视。例如:

“这位是飞跃公司的销售经理李红军先生。这位是刘晓梅,她在市商标局工作,是我的侄女,请李经理多多关照。”

4.引见式

它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场合。做这种介绍时,介绍者所要做的,主要是将被介绍者双方引导到一起,而往往不需要表达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例如:

“两位认识一下如何?大家其实都是校友,只不过以前彼此不认识。现在,请你们两位各自来自报家门吧。”

5.推荐式

它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多是介绍者有备而来,有意要将某人举荐给某人,因此在其具体内容方面,通常会对被举荐人的优点加以重点介绍。例如:

“这位是夏云清先生,这位是我们公司的王亚洲总经理。夏先生既是一位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又是一位经济学博士。王总,我想您一定乐于认识他吧?”

6.礼仪式

它适用于正式场合,是一种最为正式的他人介绍。其内容略同于标准式,但在语气、表达、称呼上,则更为礼貌、谦恭。例如:

“何教授,您好!请允许我把厦门市商务局的邹剑南先生介绍给您。邹先生,这位就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的何风教授。”

(五)介绍的应对

在进行他人介绍时,介绍者与被介绍者都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态度与反应。此即所谓他人介绍的应对问题。

介绍者为被介绍者做介绍之前,不仅要尽量征求一下被介绍者双方的意见,而且在其开始介绍时还应再打一下招呼,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突如其来,令被介绍者措手不及。

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其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加以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其具体缘由。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被介绍者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均应起身站立,面带微笑,大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神态自然、专注。

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并且彼此问候对方。此时的常用语有“您好”,“很高兴认识您”,“久仰大名”,“认识您非常荣幸”,“幸会,幸会”,等等。必要时,还可做进一步的自我介绍。

不要在此时此刻有意拿腔拿调,或是心不在焉。更不要奴颜婢膝、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三介绍集体

介绍集体,系他人介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介绍者在为他人介绍时,被介绍者其中一方或者双方不止一人,甚至是多人。由此可见,集体介绍大体可分成两种:其一,为一人向多人做介绍;其二,为多人向多人做介绍。

介绍集体时,通常应主要关注介绍的时机、顺序与内容三方面的问题。

(一)介绍的时机

遇到如下几种具体情况,往往应当进行集体介绍:

第一,大型的公务活动,参加者不止一方,而且各方不止一人。

第二,涉外交往活动,参加活动的宾主双方皆不止一人。

第三,规模较大的社交性聚会,有多方参加,各方均可能不止一人。

第四,家庭性私人交往,主人的家人与来访者双方均可能不止一人。

第五,正式的大型宴会,主办方人员与来宾均不止一人。

第六,婚礼、生日晚会,当事人与来宾双方均不止一人。

第七,举行会议,应邀前来的与会者往往不止一人。

第八,演讲、报告、比赛,参加者不止一人。

第九,会见、会谈,各方参加者不止一人。

第十,接待参观、访问者,来宾不止一人。

(二)介绍的顺序

若有可能,进行集体介绍时的具体顺序,应参照他人介绍的顺序进行。若实难参照,则可酌情参考下述顺序。应当强调的一点是,越是正式、大型的交际活动,对集体介绍的顺序就越是不可马虎。

1.少数服从多数

它的含义,在此具体是指当被介绍者双方的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或者难以确定时,应当使人数较少的一方礼让人数较多的一方,或者一个人礼让多数人。即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或个人,后介绍人数较多的一方或多数人。

2.强调地位、身份

若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当这些差异表现为年龄、性别、婚否、师生以及职务有别时,则地位、身份为尊的一方即使人数较少,甚至仅为一人,仍然应被置于尊贵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绍,而须先介绍另一方人员。

3.单向介绍

在演讲、报告、比赛、会议、会见时,往往只需要将主角介绍给广大参加者,而没有必要一一介绍广大参加者,因为届时对参加者一一加以介绍的意义并不大。

4.人数较多一方的介绍

若需要介绍的一方人数不止一人,可采取笼统的方法进行介绍。例如,可以说,“这是我的家人”,“他们都是我的同事”,等等。但是最好还是对其一一进行介绍。进行此种介绍时,可比照他人介绍时位次尊卑的顺序,由卑而尊,例如:先幼后长,先男后女,等等。不过,介绍顺序的标尺一定要正规、单一,并为众人所认可。

5.人数较多双方的介绍

若被介绍双方皆不止一人,则可依照社交礼仪的规范,先介绍位卑的一方,后介绍位尊的一方。在介绍各方人员时,均须由卑而尊,依次进行。

6.人数较多各方的介绍

有时,被介绍者往往不止两方。此时,需要对被介绍的各方进行位次排列。排列的具体方法一般有六:一是以其负责人身份为准;二是以其单位规模为准;三是以其单位名称的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字母顺序为准;四是以其抵达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准;五是以其座次顺序为准;六是以其距介绍者的远近为准。进行多方介绍时,应由卑而尊。如时间允许,应在介绍各方时以由卑而尊的顺序,一一介绍各个成员;若时间不允许,则不必介绍其具体成员。

(三)介绍的内容

集体介绍的内容,与介绍他人的内容基本上无异,但要求更认真、更准确、更清晰。以下具体两点,通常应尤为注意:

1.不使用易生歧义的简称

做集体介绍时,切勿使用易于产生歧义的某些简称。例如:不要讲“人大”、“消协”,而应使用其全称“中国人民大学”、“消费者协会”,或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保护消费者协会”。至少要在首次介绍时使用其准确的全称,然后方可采用简称。

2.不借机开玩笑、捉弄人

进行集体介绍时,要庄重、亲切,切勿随意拿被介绍者开玩笑,或是成心出对方的洋相。例如:在介绍时讲什么“这位胖不胖”、“那位妖不妖”,就是很不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