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16

第16章

蜜饯由蜜糖制成却能让人食之不腻,海水内含盐分,却不至于让生物无法生存。它们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它们在吸收糖和盐时,既让自己区别于水果和淡水,又不完全被糖和盐占有,从而它们才有了自己独特而又适合外物的味道。这种吸收方式之于人、之于人生就是中庸的处事之道。

很多人将中庸与明哲保身、圆滑世故联系起来,为中庸之道贴上了一个不光彩的标签。其实,中庸之道体现在做人做事方面,可以用外圆内方的做人哲学来加以阐释。

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中庸即在圆与方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做事为人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中庸,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是与所有的阻力做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想办法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不去事事计较、处处摩擦的人,才不会让凌云壮志付诸东流。

在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屡见不鲜,官渡之战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曹操仅有七万兵力,袁绍却有七十多万兵力,兵力悬殊可见。为了避其锋芒,曹操采纳智者的谋略出奇兵火烧了袁绍的粮草重地,把袁绍打得落花流水。

由于仓皇出逃,袁绍竟没有来得及处理那些重要密件,密件全部落入曹操手中,其中还有曹操手下一些将领因惧怕袁绍强大而暗中写给袁绍的密信。许多忠将建议曹操把那些写密信的人全部杀掉,以除后患。聪明的曹操却说:“大兵压境,袁绍那样强大,就连我也几乎发生了动摇,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何况他人?”于是,他下令把所有的密信当众火烧掉了。

正当那些写密信的人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时,却没料到曹操不但没有治罪于他们,还把他们通敌的证据全部烧毁了。这件事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曹操感恩戴德,从此便死心塌地地为曹操卖力,绝大多数后来成了曹魏的开国元勋。一些敌对势力的谋臣勇将听说曹操如此大度不计前嫌,也都纷纷前去投奔,为他建立宏图大业创造了条件。

曹操火烧密信,是他个人的智慧,也是他懂得中庸处世,对别人不事事计较的表现。其实真正谙熟中庸之道的人就像曹操一样,他们的心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中庸并非平庸,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黄炎培先生有几句深刻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可见中庸的处世方式是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润滑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可能产生的矛盾。

人在社会中,不可能远离是非,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如果我们能懂得中庸之道,凡事深浅有度、恰如其分,就可以进入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并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

以诚意牢记善举,以宽容忘却仇恨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三国志》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人有怨于我,不可不忘。古人告诫我们要以最真的诚意牢记善行和义举,以最大的宽容和忍耐忘却仇恨。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可贵的待人之道。

《新唐书》中有一则武则天与狄仁杰的故事:

武则天称帝后,任命狄仁杰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以前任职于汝南,有极佳的表现,也深受百姓欢迎。但却有一些人总是诽谤诬陷你,你想知道详情吗?”

狄仁杰立即道:“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是我的过失,我当恭听改之;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如何诽谤,我都不想知道。”

武则天闻之大喜,推崇狄仁杰为仁师长者。

做人难,难在如何面对别人不当的言行。狄仁杰被认作武周一代名臣,是很有道理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窥出几分。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沉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他们的沉默就是一种胸襟,这种胸襟就是养德远害的方法所在。

与这种胸襟相对的是狭隘。现实生活中,人周遭的一切都是琐碎的事物,如别人的误解、诽谤甚至攻击,如果我们迎着这些冲上去只会让自己产生狭隘的心理,并让自己因为它们沉浸在莫名的困扰和心烦中。而且,如果我们不克服这种狭隘的心理,就会在琐碎的烦恼中不断压缩美德升华的空间,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失去延展的可能性。

由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一些误会、摩擦;有人还可能因一时迷于名利,办了糊涂事。如果我们不能忘记他人的过失,一直心存怨恨,不但对身体无益,影响健康,而且使自己始终活在怨恨的阴影里,小则纠缠于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大则会冤冤相报,困在不断升级的恶斗恐怖之中,伤身害命。

其实,除了这种做法,我们还可以选择放开心胸,宽容待之。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为人处世,对别人小的过失不求全责备,不揭露别人隐秘的事,不记恨别人过去的恶行,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也能够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害。这样不仅会让对手和敌人化为己用,而且当我们践行这种美德时,我们就向更加成熟、有所进步的自己靠近了一步。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没有永远平静的大海,也从来没有一马平川的人生,只要我们活着,再好脾气的人也或多或少地会有和别人发生口角和争执的时候,这时如果针尖对麦芒地应对只会让整个人生陷入悲伤的循环中。只有宽容、接纳不如意,继续往前走,才能摆脱这种循环。恢弘大度,胸无芥蒂,才能吐纳百川,既养德又远害。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一个人对人对事太苛刻了就很少有朋友。大地上有很多污秽腐烂的东西,却因此滋养了世间的生命,有动物也有植物;而在非常纯净、毫无杂质的水中,却很难找到鱼虾,因为水太干净,它们没有食物可吃。这就是“人至察而无徒,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然而可悲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太高,殊不知,这种自命不凡的想法,其实是在铸造无友的孤岛和灾祸的陷阱。

苏轼曾因王安石被贬湖州,期满后回京,前去拜访。不想苏轼拜访时正好赶上王安石午睡,苏轼便被书童迎入东书房等候。

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写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诗便无下文了。于是他不屑地一笑说:“完全违背事实。”在苏轼看来,菊花最能耐久,在深秋即使焦干枯烂,也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轼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但是若把诗稿撕了,又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

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这几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苏轼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得对友人道:“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错了。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呀。”

豁达的心胸可以容纳百川,而自视太高,无法忍受别人错误的人往往给自身招来祸患。人还是谦虚点儿好,即使有才华,也不要卖弄,特别是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弄不好是要自取其辱的。

人生在世,首先学会做个容纳世情万物的入世者,才能拥有出世的境界、不一样的人生。

因此,我们也应该像大地一样,有适当的接纳污垢的气量,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妄下论断,同时容纳别人的不足。这种做法既是对他人的敬重,也是保护自己的良策。

无论人的学业进行到什么地步,人的职位晋升到什么高度,谁都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了如指掌,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变成不能滋养生物的纯净水。坚持追求完美、优秀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也值得敬重,但是我们不能在没有朋友的世界生活。所以,与人交往时,把目光放在别人的优点上,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下妄断。

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也没有不值得交结的朋友。总是拿着自己的道德标尺去衡量别人,最终就找不到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只要我们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把标尺换成寻找优点的探测雷达,朋友就会“鱼贯而入”,从而打破孤独的围墙,组建自己的交际网络。

不争功劳,不矜成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成功的人生不是强调出来的,别人的信任不是施舍得来的。过于积极的人反而让别人觉得做作。

相比之下,自在为人、无愧于心的人显得更为真诚实在。有需要自己去承担的责任时,就尽全力把落在自己肩上的担子挑起来,尽量把事做得完美,成功就来了。别人需要时,出于真诚而非图报地给予帮助,信任就来了。

而古往今来,能将此智慧运用得得心应手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中唐时期的郭子仪。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谈典论人”时,曾写下《能进能退的郭子仪》一文,谈到郭子仪一生善用黄老,做人处世既有智慧,又不失自然坦荡。

唐代宗时,天下大乱,郭子仪奉命击退吐蕃和回纥军队。他不负众望,凭借一己之力说服回纥首领,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在大唐危难之际,郭子仪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皇帝又担心他功高震主,命其归野。郭子仪接到圣旨二话不说,马上将事务移交清楚,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时,一接到命令,他又不顾一切,马上就位。如此以往,郭子仪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离他不开。

唐代宗大历二年十月,正当郭子仪领兵在灵州前线与吐蕃军拼杀的时候,宦官鱼朝恩却偷偷派人掘了他父亲的坟墓。当郭子仪从泾阳班师回朝时,朝中君臣包括代宗本人的心都悬着,猜想郭子仪此次归朝一定不会放过鱼朝恩。

所以郭子仪入朝的那一天,代宗主动提了这件事,不想,郭子仪却躬身自责起来。他说:“臣长期带兵打仗,治军不严,未能制止军士盗坟的行为。现在,家父的坟被盗,说明臣的不忠不孝已得罪天地,这是我自作自受,怪不得他人。”朝臣们听了,都由衷地佩服郭子仪坦荡的胸怀。

郭子仪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即便当朝皇帝代宗对自己信任有加,但是伴君如伴虎,他不得不处处谨慎小心,不过度地要求,对自己的职责也丝毫不懈怠。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

广德二年,代宗要授他“尚书令”,他死也不肯,说:“臣实在不敢当!当年太宗皇帝即位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后来几位先皇为了表示对太宗皇帝的尊敬,从来没有把这个官衔授给臣子,皇上怎能因为偏爱老臣而乱了祖上规矩呢?况且,臣才疏德浅,已累受皇恩,怎敢再受此重封呢?”代宗没法,只得另行重赏。

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有功不争功,有祸不畏惧,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