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25

第25章

虚怀若谷,质朴真诚是规矩做人的本义

收拾精神,并归一路

盖兵贵精不贵多,精则有所专注,多则散乱无纪。

——《白雨斋词话》

古语云:“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意思是说:做学问就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于研究。如果在修养道德的时候仍不忘记成败与名誉,必定不会有真正的造诣;如果读书的时候只喜欢附庸风雅,吟诗咏文,必定难以深入内心,有所收获。

“精则有所专注”。宋代书法家米芾说,学习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不再有其他爱好分心,方能有成就。与此类似的是,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必须专攻两三支曲子,方能进入精妙的境界。这里说的虽是小事,但也可以借以译注“收拾精神,并归一路”这句话。生活中无论什么事,只有把精神气力集中在一个地方,才能心想事成。

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做什么事,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博而不专;然后“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就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最后“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深了,人生就永远迈不开走向成功的步子。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

有一只兔子,身材很修长,天生就很会“跳跃”,所以它一直以“跳远第一名”的荣誉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一天,森林的国王宣布,要举办运动会来提倡全民运动。于是,兔子就报名参加跳远项目,果然兔子击败了鸡、鸭、鹅、小狗、小猪等动物,再次得到“跳远金牌”。

后来,有一只老狗告诉兔子:“兔子啊,其实你的天分资质很好,体力也很棒,你只得到跳远一项金牌,实在很可惜。我觉得,只要你好好努力练习,你还可以得到更多比赛的金牌啊!”

“真的啊?你觉得我真的可以吗?”兔子受宠若惊。

“只要你好好跟我学,我可以教你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掷铅球、马拉松……你一定没问题啊!”老狗自信地说。

在老狗的怂恿下,兔子开始练习跑百米,下水练游泳,游累了,又上岸,开始练举重;跑完百米,赶快再练跳高,甚至撑着竿子不断往前冲,也想在撑竿跳中夺魁。接着,又掷铅球、跑马拉松……到了第二届运动大会,兔子报了很多项目,可是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掷铅球、马拉松……它没有一项入围,连以前最拿手的跳远,成绩也退步了,在初赛中就被淘汰了。

这只小兔子的教训是深刻的。有些人很有“企图心和欲望”,想让自己很有名、出尽风头;就像兔子一样,在别人的怂恿下,武断地认为自己没问题,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到头来,一样都没有做好。

其实,兔子的跳远第一名,就是专注在跳远领域的顶尖成就,何必一定要去跑百米、游泳、跳高、举重、掷铅球、跑马拉松……样样都要拿第一名呢?

生活中,如果我们想求学,同时又想着做官、飞黄腾达,那么我们的学业必然得不到精修;同理,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时,只满足于学得皮毛、三心二意,同样不会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

所以,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并专注于此。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一切皆忘,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避免让机心污染知识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

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假如一个人心术不正、品行不端,即便学富五车,也不会做出什么施德行善的好事,反而会随着学业的精进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破坏。

相反,心地无瑕、性情如水的人会保持知识的中性,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使自己生活的世界沁满芬芳。

孔子说:“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性灵以全身”。才智性灵如果不符合自然之道、真我性情,便不会利人利己。为学、为人不如放下世故机心,以真示人,这样反而更能为自己争得立足的天地。

相反,一个人假若总是想着如何从这个世界中攫取利益,或者迎合世人、处心积虑地生活,将学无所成,甚至适得其反。

很多人都自认为聪明,可以骗得了天下人。其实,人的智慧相差无几,一个人的那点小小的伎俩不可能瞒得了其他人。因此,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要总以势利、世故之心待人处事,甚至使用一些手腕以求“瞒天过海”,否则到终了受害的还是自己。

其实生命就像一个沙漏,而道德就像沙漏中间那个卡壳。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均匀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谁都没办法让很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如同沙漏,每天我们都有新的东西要学习,有不同的事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受制于这个瓶颈,否则流沙就会失于美,沙漏以至于时间就会出错。这就是所谓的“沙漏法则”。

一个人在社会上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心中免不了受到浸染,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突破道德底线,而是在受制中沉淀,沉淀时间、沉淀涵养,也沉淀历久弥香的知识,避免让机心污染知识。

其实,人的心灵能否因为知识的灌入而丰盈,关键在于心灵本身干净与否。一个人如若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坚守,可能一时痛快,之后却要经受长期的心灵煎熬。

古语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称得上君子或者圣人。

所以,当我们决心要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时,首先要端正好心态,保持心灵的无功利性:看见一个好的行为就见贤思齐,而不是利用别人的善行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句好的话,先想想我们的修为是否配得上它,如果不是就说自己受之有愧,如果能受用就大方接受。其次,我们还要学会分辨人心的真假,避免自己为人利用,助纣为虐。

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之意

万物可以为师。

——《韩非子·说林上》

留赞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军和学者。他刚开始时当了会稽郡一名小吏,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小腿被砍伤,成了残疾人。但是他身残之后,并未消沉,而是发愤读书,立志成为一名学者。他废寝忘食,博览群书,特别喜欢读兵书和史书,如《史记》和《汉书》。留赞对项羽、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留赞读《后汉书》,读到了马援将军62岁高龄还向光武帝刘秀请战,想为国牺牲在战场上。读完这个故事后,留赞深受感动。他再也不愿每日躺在床上无所事事,而要做一名马援将军那样的人,于是拄着拐杖找一位亲属,请他帮忙把自己伤残了的腿的筋腱挑开。

亲属手持尖刀,不敢下手,战战兢兢的。留赞见此情景,便咬紧牙关,自己用力挑开,最后弄得血流满地,他痛得晕死过去。待伤口平复后,留赞的腿可以伸直了。东吴大将凌统得知他自挑脚上筋腱的事,十分佩服和欣赏他的勇气和毅力,于是便提拔留赞为将校。

身患残疾的留赞读书,仅从马援62岁高龄上书请战一事中得到启发,挑开筋腱成为一名将校,终于才尽其用,忠心报国,胜比学富五车却拘泥字面、嚼文咬字的迂腐之辈。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善于读书的人来说,世间一切都是书:山水是书,鱼虫是书,花鸟是书,草木是书,人情也是书。一般人只会读无字之书,却看不见世上这些无字之书;只听得到琴弦之声,却听不见天地间弥漫着的无弦之声。所以,真正会读书的人,主要在于心领神会,能触类旁通,既不要一味执着,也不要在字面上追寻,只要细细领悟书中的意思就行了。

一百多年前,医生们虽然已经能够进行外科手术,但是死亡率依旧非常高。明明手术很成功,伤口却很容易发红发肿,化脓溃烂,最后患者痛苦地死去。医生们搞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怎么防止感染。

有一位很出色的外科医生,虽然他的医术很高明,但也无法防止病人手术后的感染,经常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于是他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他外科医生不同的是,他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外科手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有一次,他看到一本生物学杂志,里面有一篇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论文中讲道: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

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与外科手术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想:病人伤口的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这个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肯定影响着外科手术。

依据这种思想,他在手术之前严格地洗手,将手术器械严格地煮沸,在伤口上用煮沸过的纱布包扎,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感染伤口。后来他又寻找到一种杀灭细菌的药剂。运用这些办法后的手术,病人死亡率大大降低。就这样,他从一篇表面上看来似乎毫不相关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创立了消毒外科学。

这位外科医生之所以能够创立消毒外科学,是因为他能够灵活、创新地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拘泥于单一的外科学。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就不可能去关注与外科学没有直接联系的生物学,也就不可能从生物学中获得灵感去解决外科学中的难题。

这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可以为师,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圣人尚且无常师,普通人更应该开阔眼界,以万物为师,打开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洞察世事。否则,只执着于一事一物,不知变通,最终将一事无成。

化实为虚,活学活用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求学的想法,行为谨慎,兢兢业业,也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如果一味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过着清苦克制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只像秋天一样充满肃杀凄凉之感,而缺乏春天般万木争发的勃勃生机。

我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像求学是一件很辛苦很漫长的事,其实真正的“治学”是一个苦在身、甜在心的过程。“苦作舟”的为学方式其实只是治学的第一个层面,或者准确地说是为学的浅层含义。

一个人只有将学问做到心里,让自己的心界像所学的知识一样延展,才真正地掌握了治学之道。而“一味敛束清苦”,就会把学问作死,这样为学的实效往往事倍功半。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明道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有悖常识,是在骗人吧?”明道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我读书岂止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明道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李渤听后,恍然大悟。

小小的芥子之所以能容得下偌大的须弥山,是因为他能化实为虚,同时又能吐纳心中之虚解外物之实。化用到治学上,就是说把万卷藏书收纳于头脑中,还要把头脑中万卷藏书深入浅出地应用于生活,否则万卷藏书堆积于头脑中,无异于废纸一堆。古人讲究“文之为德”,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一个做学问的人,如果不懂得将所学的圣贤书指导人生,便是在读死书。

做学问的同时要学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而为人之道、生活之道在书中是死的,古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让书中死板的知识活化成人生的哲学。

然而如果想让它们变活,首先要把心界放宽,心界足够宽广了,才能以生活中的智慧活泛书中的智慧。一个人本身心界的大小并无关紧要,关键是他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把心界放宽。

书中有人生百态、世事变迁不假,但是它们的存在如果能成为求学者为人处世的标杆才更加货真价实。以书中的贤者、圣人的为人之道、生活之道衡量我们自己的为人和生活方式,虽然不求完全匹敌,但至少让它们帮我们改进和提高,这样我们的心界宽了,世界自然就广了,书中的智慧便可被人所用。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学有成的人生,并不缺少潇洒的趣味和洒脱的胸怀,这样的人往往脑子清明空灵,如同空洞的山谷,回音萦绕。真正的大家在专心求学的同时也懂得让心境永远保持空灵的状态。

对于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来说,不拘泥于一种求学形式而是让心灵放开,不死学而是劳逸结合,如此这般我们在丰富了头脑的同时也丰盈了心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书可以使人明心、清脑、益智、养气。明心指读书可以开阔人的心胸,涤荡人的灵魂;清脑指读书可以拓宽人的思路,开阔人的视野;益智指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智力和才干;养气指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