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方仲永没有机会学习,久而久之他的才华就逐渐地消失了。到20岁的时候,他已经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
大才的成就往往在于从小的教育,如果小时候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得不够精纯,等到长大以后再来弥补就已经晚了。为人父母,言传身教一定要趁早,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规范他的一言一行,督促他不断学习,否则错过时机,将后悔莫及。
方仲永在小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如果善加利导,将来一定成就非凡;然而悲剧就在于,他的父母不仅没有重视对他的教导,反而以他的才华作为骄傲的资本,导致他荒废学业,一事无成。
与方仲永的父母相比,孟子的母亲就显得明理多了。
少年时期的孟子因贪玩而不好好学习,经常跑到一个离家不远的墓地,做着挖坟埋死人的游戏,有时玩得连饭都忘记吃。因此,孟母非常焦急,决定为孟子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她挑中了街市附近的一个地方,把家搬到那。
但是繁华的街市和来往的商人也分散了孟子的注意力,有强烈好奇心的孟子经常学着商人去街上叫卖,完全忘记了读书学习的事,孟母认识到原来小孩子都有很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可塑性,看来此地也不是孩子学习的好地方,于是又打算搬家。最后她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孟子便体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读书学习开始专心致志了。
上学后的孟子,虽然比从前用功,但仍然贪玩好动,对待学业并不十分专心努力,使孟母仍很担忧。一天孟母正在堂前织布,早早地又见孟子跑回家来了,就马上放下手中的活,问孟子是何原因。背着老师逃学的孟子害怕母亲责备,就撒谎说:“今天学堂提前放学,我就提早回来了呀!”
孟母听出他在说谎,感到很痛心。她拿起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的纱线,只坐在一旁默默流泪。孟子感到紧张和害怕,小心地走上前问母亲为什么这样难过。孟母语重心长地说:“要你好好读书以成才,就像是织布,你现在这样经常在中途废学,不求上进,就等于用剪刀剪断纱线织不成布一样。”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感动非常,痛哭流涕,学习勤奋,其志愈坚。由于孟母严加管教,悉心诱导,再经过孟子本人的刻苦努力,孟子终于学有所成,被人称为“亚圣”,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只见过万千的河流奔腾着向东流向大海,何曾见它回来过?光阴也是这样,小时候不好好努力,长大了就只剩下悲伤和后悔了。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缺乏自知与自制的能力,为人父母就应该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并严格耐心地教导他。
把握当下,着眼未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
老人在通往那个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有过失望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情忧郁。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方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那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蟒蛇到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夜空,苦恼地失声喊道:“时间回来吧!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他自己的黄金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远山的钟声鸣响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困惑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进行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潸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坠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就可以浪费光阴,不要以为寻求自由就是随心所欲,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这样,等你有一天突然醒悟,会发现自己虚度了太多,失去了太多,到时后悔为时晚矣。
生命的入口只有一个,也只能进入一次,而且时间短暂。为了活出生命的价值,不能不知道拥有生命的乐趣,也不能够不时常担忧是否会虚度一生。
其实,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掘生活的乐趣,也可以在很多方面多加些努力来避免虚度。人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学会珍惜才不会让生命贬值。
不管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都不晚,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讲:感悟到没有必要再去挽救那些过去犯下的错误,还好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还不远,重要的是把未来可以把握的事情做好。
所以,工作、学习时,就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趁自己还年轻时把人生的基础夯实;闲暇时,珍惜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并尽力维护彼此之间的感情,人生的乐趣才不致于被荒废;一个人时,或置身自然,或静思观心,用自然之灵气养身,用自省之智慧养心。
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
古语云:“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意思是说:桃李的花朵虽然鲜艳,但怎么比得上苍松翠柏的坚贞不屈;梨杏果实虽然甘甜,但怎么能比得上黄橙绿橘蕴含的芬芳?确实如此,浓烈却消逝得快还不如清淡而维持得长久,少年得志还不如大器晚成。
唐朝诗人李贺(790—816),字长吉,福州人。他是郑王后裔,出身于没落宗室,官终奉礼郎。李贺终生不得志,卒年27岁。
李贺善为诗歌,韩愈看重他,使之声名日高。诗人元稹少年得志,以明经擢第一,亦工吟咏,欲结交李贺。一日,元稹诚意登门,拜访李贺,李贺览其名帖竟不容入,令仆人答道:“明经乃第,何事来见我?”元稹惭愤而退。后李贺应举,应试者忌其才,遂以其祖讳对李贺大加非议,贺自视清高,竟不赴考,导致终身遗憾。
韩愈惜其才学,着《讳辩》讲了几句公道话。唐礼部侍郎李潘曾经编缀李贺诗作,并为其诗集作序。诗集编成,召其笔砚之交李贺的表弟托以搜访所遗,李贺的表弟答应了。
然而好几年李潘没有得到任何音讯,非常气愤,就叫来李贺的表弟质问他,李贺的表弟说:“我与李贺少时同处,他傲慢无礼,我真想找个机会报复他呢!所得歌诗,兼旧有者,一起扔到厕所里去了。”李潘大怒,把那个人赶了出去。
所以,李贺作品很少传世,其原因在于他恃才傲物,性格乖僻。可见,少年之士,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自然才华丰盛,前途似锦。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成名要趁早”。可是过早的成名未必是件好事,诗鬼李贺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个人很早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本来是一件好事,如果善加利用,虚心受教,很有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但如果恃才傲物,就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同时,耀眼的锋芒也容易遭人嫉妒,给自己带来灾祸,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戴震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擅长考据、训诂、音训,是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据记载,戴震十岁才开始说话,年少之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学,只能随父亲出外做些小买卖。在做小商贩的行途中,他一有机会就拿起书本,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往往出门做一回生意,就要背诵数页书。
戴震虽然生活艰苦,但一直勤奋读书。后来他随父亲做生意客居南丰,就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20岁时,他拜师于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40岁时,才参加乡试并中举。尽管戴震学识渊博,但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却屡试不第。戴震50岁时,曾主讲于浙东金华书院,被钱大昕称为天下奇才,举荐给尚书秦蕙田协助修《五经通考》。后会试不第,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志》。
乾隆三十八年,由纪昀等人引荐,戴震奉诏入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年,戴震以53岁的高龄,奉命与当年贡士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库馆中,戴震做出不少成绩,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仪礼集释》订为三十卷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德经》中说,最方正的事物是无棱角的,最大而又贵重的事物是晚成的,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过早成名未必是好事,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真正能做成大学问、成就大事业的人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的,所以真正的大才往往成就较晚。戴震的一生可谓成就卓越,他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