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03

第3章

人的心里往往藏有势利的种子,因为势利才产生“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势利就是一种欲望。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贪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

从前,有两位很要好的人,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他们走了半个月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人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可以满足你们的愿望,只要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人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他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好处,而我就吃亏了。”而另外一个人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好处呢?”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

两个人“客套”地推辞一番后,开始不耐烦起来,语气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这个人真不知好歹,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并且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人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这个人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只眼睛都瞎掉了!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的下场多么可悲,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恰恰是他们心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人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苏轼也曾经说过“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注解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在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地位和金钱而削尖了脑袋。

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与其这样,不如淡去心中的欲望,向孔子的学生颜回学习,多加强自身能力和精神境界的修为,只有这样超然物外,不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才能摆脱尘世间俗物的束缚,让生活循序渐进地好转,我们也不必为了满足欲望而深受负累,从而轻松自在地享受人生。

取财有道,不义莫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胡雪岩

凡事有因才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致富求贵也不例外。我们希求富贵,但富贵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首先制造财富是一个人的义务,然后享受财富才会是人的权利。

这正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努力去追求财富。只要创造的财富是正大光明的,这个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与赞扬。”可见虽然人人梦想富贵,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贵如果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就会像花盆、花瓶中的花一样,迟早会凋谢。而且从天而降的富贵和来路不正的富贵往往会让得到的人失去更多。

传说有个名叫王妄的人,虽然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这个人三十余岁仍一无所成,也未娶妻,靠卖草维持生活。

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草,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因为受了伤,动弹不得,王妄遂救了此蛇,带回家中。蛇苏醒之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向王氏母子俩颔首点头。王氏母子见状非常高兴,为蛇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从此王氏母子精心照顾小蛇,蛇慢慢长大了。

此时,宋仁宗当政,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对宫内生活深感枯燥,想要一颗夜明珠赏玩,公告天下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王妄听闻此事,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我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

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我不能那样做。”蛇说:“不要紧,我能挺住。”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把宝珠献给皇帝。宝珠在夜晚能够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上得到宝珠后,娘娘也想要一颗,于是宋仁宗下令寻找另一颗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遂起了歹念,想要蛇的另一只眼睛。于是他回到家中去找蛇商量,但是蛇无论如何不给,劝说王妄道:“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宫,发了财,就别再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

王妄早已鬼迷心窍,根本不听劝,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皇帝已经允诺我了,如果我不把你的眼睛交出去,如何向皇帝交代?帮人帮到底,你就成全我吧!”他执意要取蛇的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只好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去再取。”王妄闻言心中一喜,立刻将蛇放到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已变成了大梁一般粗,一口将这个贪心的人吞了下去。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几分鬼神气息,但是对王妄的刻画却入木三分。贫困时,他能保持善良的品格,富贵时,却在贪婪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直到他为此付出生命。实际上,王妄正是那类为了富贵而丧失道德的人的一个缩影。和那类人相比,那些让财富、权贵长在道德的阳光之下的人,虽然苦心一辈子,也不一定能飞黄腾达,但至少富贵挣一分是一分,不仅用得心安理得,还会让生活细水长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道理和古时候是一样的。我们想要得到财富,想要过上好生活,就必须自己动手,坚守道德。只有在付出辛勤努力的同时不逾越道德的底线,我们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为善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和水的品格是一样的。水能够滋润世间万物,但从来都与世无争。水往低处流,它永远处在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默默地付出,这也成就了它包容的品格。因此,极致的善就应该像水一样,不应该总将善行记挂在心,也不应该对外宣扬。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读书人做梦去参加考试,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发下题目,他一挥而就。其中卷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读书人认为,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一个人在扔掉一把不好用的旧刀时不小心伤了人,他并没有存心要伤害对方,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关公读到此处,拍案叫好,对这个书生也赞赏有加。

这则故事启发我们,一个人如果为了获得赞扬或者私利而施人以帮助,虽然表面上看是好事,最终也不过是伪善。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故意为善不是善,只有发自内心地做善事,并且不留痕迹,才是真的存善心。

善事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不能为了让别人知道才这样做。为了好名声而做善事,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而那些付出了就苛求别人回报的行为和故意做样子的行为相比,更为可耻狭隘。事实上,当我们不计回报地真心去做善事时,回报反而是超乎意料之外的。

古镇上有一家菜摊,平时顾客不多,因为这里的人都比较穷而买不起菜。不过,经常有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这里转悠。虽然他们只是玩,可摊主还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他们打招呼。

“孩子们,今天还好吧?”

“我很好,谢谢。老板,这些土豆看起来真不错。”

“可不是嘛。你妈妈身体怎么样?”

“还好,一直在好转。”

“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吗?”

“不,先生。我只是觉得你的土豆很新鲜!”

“你要带点儿回家吗?”

“不,先生。我没钱买。”

“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

“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弹球。”

“真的吗?让我看看。”

“给,你看。这是最好的。”

“看得出来。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当然有!”

“这样,你先把这几个土豆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弹球。”

“一定。谢谢你,老板。”

每次摊主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摊主的妻子就会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她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镇上很多贫困的人家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他就这样假装着和孩子们为一个弹球讨价还价。就像刚才的这个孩子,这次他有一个蓝色的弹球,可是摊主想要红色的;下次孩子一准儿会带着弹球来,到时候摊主又会让他再换个绿的或橘红的来。当然,打发孩子回家的时候,摊主一定会让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许多年过去了,摊主因病去世。镇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遗体告别,包括以前那些和他玩交换东西的孩子们。他们都已经成了或大或小的官员、学者。摊主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泪眼蒙蒙地目视他们在灵柩前停留,看着他们把自己温暖的手放在摊主冰冷苍白的手上。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大小的影响。也许我们此时的付出不会立刻得到回馈,但是这份付出自会在别人心中留下感恩的种子。这颗种子此时不会萌芽,但终有一天会绽放花朵香飘万里。

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予心就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

俭而不吝,谦而不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菜根谭》

生活俭朴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俭朴过分就是吝啬、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处事谦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可是如果谦让过分,就显得卑躬屈膝、谨小慎微,反而让人觉得是心计过多。

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到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节俭为美德,太过则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太过则有失常态。所以,处世“过”与“不及”都不可取,只要恰到好处即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却用他的过于节俭成就了吝啬鬼之名。

严监生病重之时,诸亲六眷都来看望。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下。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下,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挂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此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可笑的是,这样一个家财万贯之人,却因为两根灯草而“死不瞑目”,节俭到这种程度,人们也只能用“吝啬鬼”来“赞扬”他了。

正如人们以节俭为美德一样,从古至今,历代圣贤莫不主张谦虚,而将骄傲视为毒蛇猛兽,避之不及。实际上,谦虚过了头,就会成为一种懦弱。人背负着尊严行走在世间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会遇到不同的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要想学得别人的长处,我们需要谦虚,因为谦虚是与人相处的法宝,没有人会对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说出自己的经验或宝贵的人生收获。这个时候,人们是躬着腰的,也许会觉得很累——因为背上还背负着尊严。这种疲劳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谦虚,但不能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