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舞动的魅影,指挥
18141600000019

第19章 拜农专集

CD1

1.托马斯(Ambroise THOMAS,1811-1896年):《迷娘》序曲2.舒伯特:《第6交响曲》

3.布拉姆斯:《第2交响曲》

CD2

4.奥托·尼可莱(1810-1849):《温莎的风流娘儿们》(Die lustigen Weiber von Windsor)序曲5.理查·施特劳斯:《唐·璜》

6.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

7.埃尔加:《安乐乡》(在伦敦)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1~6)、伦敦爱乐乐团(7)

Decca公司的Ace of Clubs系列唱片收录了由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指挥的大量作品,这也是LP出现以来他们唱片目录中的主要曲目。在Decca公司试图将其中的一些录音转成“立体声”,并用“Eclipse”命名该系列后,整个这批录音却变成了一场灾难——与现代录音相比它们显得太陈旧,但是又不够古老得称为“历史”录音。

冯·拜农接手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直到他过早的去世。他也是伦敦爱乐乐团(1949~1951,后来海汀克也与乐团有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和洛杉矶爱乐乐团(1956~1957年)的首席指挥。

尽管在“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收录的托斯卡尼尼、福特万格勒、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指挥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疑义,其他一些收录(和未收录)的指挥家却已经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公平地说,不论好坏拜农指挥的风格与后来的海汀克相似,具有“稳重而不兴奋”的特征。对于这些争议,这辑唱片的发行也期望能够给出一些自身的观点。

在这两张唱片中,冯·拜农是如何表现的呢?在一些乐章——第一乐章的结尾部分或者是第二乐章中渐强的那部分——舒伯特的交响曲却有一种强健的活力来吸引听众。还有一点,第一乐章中的附点节奏并没有仔细的斟酌,在谐谑曲中演奏者似乎没有超过90%,并且情绪也不正常,以致不能掩盖这些不足。仔细聆听这些伴奏音,你会发现每次四小节的第一个音符都死气沉沉,远不是早期舒伯特所创作的那样,这样的演奏导致了力度显得很肤浅,速度也不够轻盈。

幸运的是,勃拉姆斯的作品就要好很多,有力而快速,并且对乐曲的结构有着可靠的把握。但是,如果聆听一下拜农的前任门格尔贝格指挥同一乐团在1940年的版本,你就会发现(尽管声音上的局限)冯·拜农的演绎似乎在细节的刻画上显得不够清晰,在弦乐的一致性方面老门也要比冯·拜农的来得优秀。那确实是杰出的指挥。当然,门格尔贝格的名声并不太好,但是他的“变化”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对这首特定的交响曲的指挥,在终乐章中那种逐渐加速的“变化”显得有些粗俗,这在拜农的演绎中没有出现。如果你期望听到比门格尔贝格更为富有条理的演绎,那么鲍尔特就比较好些,他既有冯·拜农的急速,对乐段的处理又有着很宽的动态。

第2张CD表明冯·拜农对于浪漫音乐的处理更为得心应手,他有着清楚的头脑,而且并不拘谨。与勃拉姆斯在同一次音乐会上演奏的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细致入微的处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作品也很不错。速度稍慢的第一乐章表现了海洋的波涛汹涌的力度。在第二乐章,冯·拜农在处理多次的速度变化时非常优秀,使得音乐显得很生动,并且有着很多自由和自发的效果。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缺乏比彻姆独特的自由速度的处理,但是乐章令人轻松愉悦。在终乐章的处理上,通过音乐速度清晰的刻画,使音乐显得有力而灿烂,而最后的海上风暴和沉船非常令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