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舞动的魅影,指挥
18141600000022

第22章 阿尔伯特·科茨专集

威伯:《奥博龙序曲》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号》包罗丁:《第2交响曲》里姆斯基·哥萨科夫:《贵族的行列》柴科夫斯基:《弗兰西斯卡·里米尼》穆索尔斯基:《索罗钦集市》中的哥帕克舞曲拉威尔:《圆舞曲》瓦格纳:《汤豪舍》序曲,《莱因的黄金》中的众神的入场,《女武神》中的魔火音乐,《众神的黄昏》中的齐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爱情二重唱洪佩尔丁克:《汉泽尔与格雷泰尔》前奏曲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演奏: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半部分)、伦敦交响乐团(所有其他作品)阿尔伯特·科茨(Albert COATES)现在很少被人们提到。他1882年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绍尔对他的描述听起来很有趣:“一个爱发号施令的人,拥有驾御能力的超人——他刚烈的性情让他的演出个性十足的……俄罗斯音乐在他的手中体现出细腻的温柔和极端的微妙……他演奏的任何作品都不会有呆滞的感觉。所有的音乐元素都是活跃的,充满了激情和火焰”。科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制作了很多唱片(但他的录音生涯此后戛然而止,原因很难解释。他于1953年在南非去世),特别是他著名的瓦格纳歌剧片段。已经有一些小公司整理出版了科茨的录音。EMI的这套录音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深层次探究他的指挥艺术,人们从中可以发现,绍尔在20世纪30年代得出的结论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尽管他只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但是他指挥俄罗斯作品的地道风味完全可以与穆拉文斯基比肩。他拥有让乐队发挥出极限水平的能力,或者超出了极限水平。20世纪30年代伦敦交响乐团的音色暗淡无光,而在科茨手中简直变成变成了另一支乐队。这里有狂热灿烂的弦乐演奏(只在《死与净化》中有些犹豫的瞬间),让人惊愕的木管和近乎放肆的铜管。同时,科茨可以木管独奏那里呼唤出精致的诗意,还有弦乐精彩的柔顺表情。与门格尔贝格相似,他为听众准备了很多的滑音。以《奥博龙》序曲为唱片的开头非常合适,因为它的体现出的亲切、微妙和活力,立即让人们意识到科茨的音乐制作要突出的是狂热和力度,而不是精细和敏感。

科茨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瓦格纳作品。那时录制完整的歌剧还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这里的《特里斯坦》选段,是不同时间地点的录音片段拼接而成的,但是效果很好,尽管剪辑工作很粗放。这个录音显示出了只有科茨的棒下才能出现的汹涌情绪。所有的瓦格纳片段使得“有力的高潮和温和的诗意”成为科茨指挥艺术的标志。在洪佩尔丁克和施特劳斯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一特征。但大家不要在意,拉威尔只是这套双张唱片的一个曲目,其余的作品肯定会促使你去听到更多的科茨录音,比如他的“悲怆”,或者他的贝多芬第三和第九。考虑录音年代,这里的录音效果已经是是很不错的了。对于20世纪初的演出风格有好奇心的人,一定不会在意声音效果,而全身心投入在这些让人激动的音乐制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