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18142200000006

第6章 “神童”莫扎特(2)

《C大调第32交响曲》、《降B大调第33交响曲》和《C大调第34交响曲》从巴黎回到萨尔兹堡之后,莫扎特在1779至1780年间又写下了三首交响曲,它们大都是为宫廷演出而创作的,包括:《C大调第32交响曲》《降B大调第33交响曲》和《C大调第34交响曲》。

《第32交响曲》篇幅非常短,而且只有一个连续乐章,不过内部结构分为快-慢-快三个段落,所以它更像是一部意大利歌剧序曲,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音乐风格上都能反映出来。根据音乐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考证,这部交响曲可能是莫扎特为当时一位来萨尔兹堡演出的朋友所特别创作的。此后这部交响曲还被一部被称为《狂喜的村姑》的歌剧用作序曲,但歌剧除了序曲和两首声乐曲之外,其余部分并不是莫扎特创作的。与此前的《巴黎》相类似,《第32交响曲》的配器编制也非常大,除了弦乐之外还包括长笛、双簧管、小号、低音管以及多达四支的圆号,并且有定音鼓加入,所以整部作品依然是辉煌壮阔的格调。作品的第一部分由一个华丽的乐句开始,独特的乐思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效果,而其第二主题则具有喜歌剧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一个优美的行板,它出现的非常令人意外但却并不唐突,在第一部分戛然而止后,它轻柔地进入,这个3/8拍的优美段落是一个微型的回旋奏鸣曲,弦乐与管乐始终进行着优雅的对答,令人感到一份恬淡的惬意;最后的第三部分由一段充满紧张气息的弦乐与定音鼓合奏拉开序幕,四把圆号逐渐显现出它们的威力,整部作品以非常有冲击力的乐队齐奏收尾,大气磅礴。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紧凑而丰满,充分显现出莫扎特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技术更趋完善。经过在曼海姆和巴黎两地的见识,作曲家显然汲取了更多的音乐养分,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随后问世的《第33交响曲》作于1779年夏天,在风格上与此前的两部作品有着不小的区别,音乐学者们认为这部作品预示着“莫扎特重新回归奥地利”。《第33交响曲》的乐队编制缩小,不再追求恢弘庞大的效果,以至于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室内乐的精致和灵巧。作品原本只有三个乐章,几年之后莫扎特在维也纳发展,为了迎合当地听众的口味,又为它添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但这个后写的乐章却与原作的意境融合得非常妥帖,令人叫绝。《第33交响曲》并不是一部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因为它不像《“巴黎”交响曲》那样充满着强烈的个性,而且也不是标题作品,但它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其波澜不惊的平和风格令人听来很容易获得愉悦而安详的情绪。如果你受不了嘈杂而热烈、法国味浓郁的《第31交响曲》,千万不要据此放弃这部同时期的《第33交响曲》。它俩好像是一对性格截然不同的同胞兄妹,都诞生自莫扎特同一创作时期,但形象上却是如此不同——前者好像是一个好动而顽皮的男生,而后者似乎是一位优雅而安静的女孩儿。

一年之后《第34交响曲》问世,这是莫扎特在故乡萨尔兹堡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此后发生的事件便是他与大主教的彻底决裂,并只身去往维也纳寻求发展。C大调预示着这将是又一部具有壮阔风格的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辉煌的开场以及贯穿于整个乐章强劲而有力的定音鼓以及军号声便是最好的例证。第二乐章则是从容的行板,在编曲方面以弦乐为主,附以单簧管,音色效果干净而柔和,并且在许多方面显现出作曲家对于细节的注重。通常意义上,第34号被认为是一部三乐章交响曲,并不含有传统四乐章结构中的小步舞曲。不过根据音乐学者们的考证,当初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曾经写过一个小步舞曲乐章,但最终却半途而废放弃了这个念头。另外有学者则认为,和《第33交响曲》的情况相类似,为了照顾维也纳听众的习惯,莫扎特此后特别创作了一首编号为K.409(383f)的小步舞曲,加入到《第34交响曲》中。虽然对此说法的正确性还有争议,但当代的一些唱片中已经习惯把K.409融入到整部作品中,一起录制。专家们对于最后的终曲乐章评价很高,它延续了莫扎特独有的机智、辉煌和生气勃勃,并且与第一乐章一样充满着充沛的力量感。显然,《第34交响曲》和一年前的《第33交响曲》在艺术气质上不属于同类,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早前的《第31交响曲》。

从1778年的“巴黎”,一直到1780年的“第34”,三年时间内的四部交响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越发接近巅峰的莫扎特。虽然这些作品在历史地位上绝不足以撼动作曲家的最后六首交响曲,但其中所显现出来的征兆已经足以令人感到惊喜。越来越丰富的配器、越来越多元化的风格和技巧以及越来越成熟的乐思和结构设计,预示着前往维也纳的莫扎特将以更加出色的创作,奠定自己在交响曲领域的非凡地位。

《g小调第40交响曲》

《第40交响曲》是莫扎特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莫扎特在这部《第40交响曲》中安排了第一、二、四三个奏鸣曲式乐章,以g小调为中心调性,以“叹息”性音调为乐曲发展的主要核心材料,全曲具有典型的古典式的悲剧性气氛。

第一乐章:快板,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在中提琴震音陪衬下,由第一、第二提琴八度齐奏的一段旋律,它强调二度下行的音调,表现了一种痛苦、哀叹的情绪,确定了这一乐章悲怆、激奋的格调:这个主题在第二次呈示中出现变化,引出更大的发展,音乐表现更加激动。副部主题建立在另一种节奏组合的下行音调的基础上:拖长了的时值,连续的半音下行,使这一主题更富于哀叹意味。副部之后是呈示部的结束部分,这里主、副部的材料相衔相依,音乐紧凑流畅。展开部中将副部的连续下行音调和主部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在调性转换的情况下仍保持旋律片断的清晰,层次分明、手法简洁、铺陈细致,这部分结束前和声上强调g小调的属功能,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形成“期待”效果的分寸上,再现部出现。全乐章充分地发挥了主部主题音调的表情作用,像是在询问、在思索,也像是在剖白、在倾诉,最后在强有力的、激奋的乐声中,结束了这个在全套曲中悲剧气氛最浓的乐章。

第二乐章:是抒情的行板,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从6/8拍的节奏型开始。这个器乐化的歌唱性主题包括三种因素:除节奏型的一种之外,还有第5、6小节处“咏叹调式”的,和第4、第8小节的句尾歌腔。显然,这个主题有很大的表现容量,不过,无论在莫扎特的时代还是这部具体的作品当中,都没有也不可能把它作为一种戏剧性因素加以强调,而只是用来表现比较复杂的情感和思绪,或者叫千头万绪的内心活动。在几种因素都得到一定的展示之后,于第37小节进入第二主题:这个温馨的主题没有作更多的发展,只是第二句加以扩充,而后再补充,便结束了呈示部。展开部不大,用第一主题的材料,在低音上行和不稳定的和声序列中几番展开,木管、弦乐交替呼应,比较细致的和声准备之后,自然进入再现部。在呈示部中出现在属调——bB大调上的第二主题,这里改变为在主调——bE大调上。结构严谨而匀称,脉络清楚,音乐的表现生动自如、从容不迫。

第三乐章:小快板,小步舞曲。在交响套曲中安排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是莫扎特发展交响音乐的一个具体标志:这种小步舞曲以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代替了以往的宫廷气氛,更确切地说是向这种舞曲原来的民间气质靠近,因而是民主精神和人民性的一种表现;它为表现作品的生活内容或主人公内心世界,拓展一个新的角度和侧面,因而丰富了交响曲的总体表现容量;它出现在强调对比、展开乃至矛盾冲突的第一乐章和内向抒情的第二乐章之后,又在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之前;不大的篇幅,比较轻松的形式,充满活力和意趣的音乐性质,形成一个积极“喘息”和“转折”,因而使交响曲的美学意义得到完善和提高。这些是对莫扎特交响音乐创作中的也是对这部《第40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艺术价值的扼要概括。具体的这个乐章,其结构为典型的小步舞曲式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单一主题材料带再现的第二部曲式,主题音调简洁而富于动力:这动力不仅来自分解和弦式的正格进行和短促的句尾,还来自具有两拍节奏特点的曲调放到3/4拍之中,于是下一个乐节弱起进入便紧紧地咬着前面的句尾,而句尾小歌腔的模进又可形成另一种样式的发展。这样,相迭相连、流动不已。这部分的第二段开始在前段的平行大调——bB大调上,发展手法仍以自由模进为主,短短的再现由于句尾休止,两次强调主音又有间歇,因而得以稳定。整曲的中间部分——三声中部,建立在同名大调(G大调)上:最温柔的主题,最明朗的调性,使乐观情绪得到突出。第三部分用“Da cape”形式完全再现第一部分。全乐章天然流畅,在精致的形式美中,使人感到机智、纯洁、进取、自信。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终曲,奏鸣曲式。两个主题具有更鲜明的差异、对比。一个更加显示奋进乃至英雄性,一个更加温存细腻。如:主部主题的激昂和“英雄”意味的性格,在展开部中得到充分的展开、强调;而副部主题的温存,在再现部中由于调性服从,移至主调——g小调上,又像蒙上一层忧郁的薄纱。它们从两个侧面再一次概括了整个交响曲的生活、情感、性格的总命题,在内容、形式上达到高度的完全统一。

《第40交响曲》(连同他另外的两部第39、41交响曲)是莫扎特成熟的交响乐作品,也是截止到莫扎特以前的作曲家们,努力探索而达到的,用交响音乐表达比较丰富的思想内容可能达到的高峰,是屈指可数的古典交响音乐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