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永恒的流淌,古典音乐
18142600000012

第12章 民族主义音乐时期(2)

第三乐章:加强的极中庸的快板,a小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生平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年),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10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作品赏析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作者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作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卡门主题幻想曲》

《卡门主题幻想曲》,这是汇集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几段具有西班牙民族风格的旋律而写的幻想曲,曲中安排有充满萨拉萨蒂特色的极为艰深的各种小提琴技巧。这一首乐曲的正确名称应是《依歌剧卡门的主题而作的演奏会用幻想曲》。

全曲由不间断的四个部分所构成,在第一部分之前有一段序奏。

序奏:中庸的快板。钢琴以强烈的节奏奏出第四幕前奏曲的阿拉贡舞曲,然后小提琴奏出的旋律,运用了颤音、变弦、震音、泛音等各种技巧(片段1),最后用沉静的拨奏结束序奏。

第一部分:中板,2/4拍子。钢琴以左手奏出第一幕中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小提琴则立即进入。小提琴在乐器家族中有“女高音”之称,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体现。第二部分:很缓慢的缓板,6/8拍子。这一部分引用了第一幕中卡门所哼唱的一段旋律,由钢琴的单音开始,小提琴以十分柔弱的力度奏出旋律,然后用一连串的泛音轻轻地结束。第三部分:中庸的快板,6/8拍子。这里用的是第一幕中著名的赛吉地亚舞曲的旋律。首先钢琴以轻柔的伴奏奏出赛吉地亚舞曲的旋律,然后小提琴重复这一旋律,并热烈地展开了拨奏、泛音、滑奏、颤音等各种复杂的技巧。第四部分:中板,3/4拍子。这里引用了第二幕开始时,卡门在酒店中所唱的著名吉普赛歌曲。小提琴突然奏出主旋律,然后逐渐加快速度,以狂热的连续震音达到了最强奏时,全曲结束。

吉亚卡摩·普契尼

生平简介

吉亚卡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年),意大利歌剧作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19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他的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特》中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品赏析

《蝴蝶夫人》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兰,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年)改编成剧本。歌剧描写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他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了。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啊,明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她面对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啊,明朗的一天》。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音乐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

《图兰多特》

《图兰多特》,三幕歌剧,普契尼作于1924年(未完成)。这是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在完成他计划作为该剧高潮的二重唱之前,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这部作品最后一场由阿尔法诺于1926年替代完成。这部作品的脚本,由阿达米和西莫尼根据意大利剧作家戈济的同名戏剧撰写。

其剧情描述美丽的中国公主图兰多特宣布:有三个谜语,能猜中的就可以招为女婿,猜不中就要杀头。结果纠集各国的王子,波斯王子因为没猜中,遭杀头的命运;鞑靼王子卡拉夫乔装打扮,却猜破了谜语。图兰多特因不知卡拉夫身份,不愿履行诺言。结果卡拉夫与图兰多特立约,要她在第二天猜出他真实的姓名,不然,就要执行诺言。图兰多特找卡拉夫的女仆探听,女仆守秘而自杀。最终,还是卡拉夫自己说明了身份,使图兰多特肃然起敬,甘愿委身于他。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是卡拉夫在要求图兰多特猜其身份的那一夜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