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永恒的流淌,古典音乐
18142600000009

第9章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3)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常见的版本还有为管乐队所作的改编曲。这里选用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结束时《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录音片段,为管弦乐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理查德·瓦格纳

生平简介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生于莱比锡。曾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与哲学。20岁时已写过几部管弦乐。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剧院当指挥。1842年他的歌剧《黎恩齐》演出成功,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他是大型管弦乐的创始者,对歌剧艺术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议一个歌剧作曲家要参与剧本创作,作整部歌剧的总导演;其次,他强调预先确定的和弦是歌剧艺术的基础;第三,他作品中的内核就是连续旋律的发展,利用翻来覆去的旋律产生柔顺悦耳的音乐效果,乐曲内部很少出现正常的终止式。

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找到了铜管乐音响的合理基础,使萨克斯管与管风琴、小号、长号组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音响。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骑士的色彩,充满了金属的辉煌。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等11部歌剧,9首序曲,1部交响乐,4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作品赏析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16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

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歌剧讲述了青年武士瓦尔特与金饰匠的女儿叶娃相爱,但金饰匠已宣布叶娃只能嫁给圣约翰节歌咏比赛的获胜者。在鞋匠萨科斯的帮助下,瓦尔特战胜了一直垂涎于叶娃而使出卑鄙伎俩的市镇小吏贝克梅塞尔,赢得了叶娃做他的新娘。这部现实主义杰作通过进步的民间艺术同墨守成规的腐朽保守艺术间的斗争,来赞颂民族和人民的理想。它不但鲜明地描绘出16世纪纽伦堡那些手工业者的习俗和风尚,表明他们对祖国生趣盎然和真诚朴实的艺术的热爱,而且对阻碍艺术发展的那些眼光狭碍、成见很深的批评家进行了强烈抗议和辛辣的嘲讽。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写作这部作品“有时高兴得发笑,有时则失声痛哭”。

歌剧的序曲实际上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它那宽广的复调发展和铜管乐器占优势的音响,辉煌灿烂的气势,给人留下了洋溢着生命力的欢跃、雄伟的印象,充满了“瓦格纳风格”。

乐曲采用了奏鸣曲式,C大调,中速,4/4拍。首先由整个乐队奏出英武庄重的“名歌手主题动机”,表现了以萨科斯等十二位名歌手为代表的、尊严自恃的德国的市民形象。随后,长笛和双簧管依次在高音区奏出流丽抒情的旋律,表现了瓦尔特与叶娃的纯洁而真挚的爱情。以铜管乐器为主奏的辉煌的进行曲随后而至,描绘了名歌手们精神焕发的行进队列。后面还引用了许多歌剧中的动机,音乐极为丰富。最后在充满乐观情绪的高潮中结束。

《唐豪塞》

《唐豪塞》,三幕歌剧,完成于1845年,同年10月在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首次演出。1861年这部歌剧在巴黎上演时,他又改写了其中的序曲,并把它同描写维纳斯堡场面的音乐连在一起。《唐豪塞》序曲就此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般演奏时用的是德累斯顿的版本,这篇解说也是根据这个版本编写的。歌剧《唐豪塞》的全名叫做《唐豪塞和瓦特堡唱歌比赛会》,它取材于中世纪的两个古老传说:一个是关于维纳斯堡骑士唐豪塞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13世纪瓦特堡恋歌诗人的故事。由于唐豪塞沉溺于与美丽之神维纳斯的肉欲,从而成为维纳斯堡的一个忠实卫士。后来他厌倦这种生活回到瓦特堡来。但他在参加唱歌比赛时却忘乎所以地赞颂维纳斯堡妖冶娇媚的美女,几乎被那些盛怒的骑士杀死。在热爱着他的伊丽莎白的保护和解救下,唐豪塞深感悔恨,并参加了朝圣者的行列以祈求教皇赦罪。但他的罗马之行并没有如愿以偿,为此伊丽莎白忧愁而死,唐豪塞最后却获得宽赦。

《唐豪塞》表现了所谓感官的爱情和纯洁的爱情之间的冲突,同时贯串着“赎罪”的思想。这个角色虽然来自古老的传说,但在歌剧中他却是瓦格纳创造出来的——唐豪塞虽然处处表现出沉溺于享乐,但他在维纳斯犯罪的山洞里或者在朝圣者的行列中都没有得到满足。歌剧《唐豪塞》体现的就是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这一思想感情和他们为追求感情的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这部歌剧的序曲一直是音乐会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音乐叙述出全部故事梗概,李斯特把它称为“根据歌剧剧情而写的交响诗”。这个序曲以巡礼者大合唱的曲调开始,由弱变强,具有赞美歌和进行曲的体裁特点,旋律悠缓庄重,充满了虔诚、崇高的情绪,描绘了缓缓而行的罗马朝圣者的行列。

改编自歌剧第二幕音乐的《大进行曲》(又称《典礼进行曲》、《唐豪塞进行曲》等)也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管弦乐曲,经常单独演出。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的合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随后,音乐进入舒展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行进队列。乐曲的最后一段是“骑士的主题”,突出的强音和轻快有力的进行曲旋律,生动表现了骑士们英俊潇洒的风度。

塞巴斯第安·伊拉迭埃尔

生平简介

塞巴斯第安·伊拉迭埃尔(Sebastian Yradier,1809-1865年),西班牙作曲家。生于阿拉瓦。主要在马德里从事音乐创作。曾经旅居古巴。后一度担任马德里音乐学院的声乐学练耳教授。

他的作品以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西班牙民间风格,旅居北美时期的作品则深受古巴、墨西哥等加勒比地区民谣的影响,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代表作《鸽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作品是歌曲集《西班牙之花》《西班牙的反响》等。

作品赏析

《鸽子》

《鸽子》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熟悉这首歌,但这首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名曲的“国籍”却至今莫衷一是。有人以曲作者原籍西班牙,而定为西班牙歌曲;有人因伊拉迪埃尔曾长期住在古巴,并以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形式写成此曲,故定为古巴歌曲;也有人因这首歌是墨西哥著名女歌手贡恰·孟德丝于1863年首演后流行而把它当作墨西哥歌曲,甚至在伊拉迪埃尔去世后还把他的遗体设法弄到墨西哥安葬。作曲者早年在马德里写过一些小歌剧和其他戏剧作品,一度侨居巴黎教欧也妮皇后唱歌,后旅居古巴时对古巴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该曲便是他用典型的哈巴涅拉形式写成的。

“哈巴涅拉”的特点是始终采用二拍子的摇摆节奏,节奏型和探戈完全一样,因此后人演唱或演奏时往往做为探戈曲处理。但它的实质更多地却是表现在旋律中,其曲调徐缓,情调缠绵悱恻。本曲最初有五段歌词,但目前只唱两段,一段是叙述自己将远离家乡,心上人含泪相送;另一段是恋人的誓言:亲爱的不管你去到什么地方,我要像鸽子一样飞到你身旁。

乔治·比才

生平简介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年),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作品赏析

《卡门》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坠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第三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第四幕的结尾,正像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阿莱城姑娘》

比才的《阿莱城姑娘》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第一组曲的第一曲《前奏曲》的主题源于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原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其主题威武雄壮、刚健有力;乐曲的中段为“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

第二组曲的第三曲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为比才的另外一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小约翰·施特劳斯

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