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美的爱情,甜蜜的婚姻,这一切都让心绪迷乱的托尔斯泰归于平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在婚姻和爱情的庇佑之下,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旷世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是穿越时空的不朽著作,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万众精灵都在其中跌宕起伏;它又如刺入云天的雄峰,只有纯美的心灵才能到达顶峰。如果说托尔斯泰在以前的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个人的命运的话,那么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则开始描写军队,描写民众,描写万千生灵汇集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群体。在塞巴斯特堡度过的岁月,让托尔斯泰明白了俄罗斯精神之魂的所在。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已经超越了个人狭小的视线,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历史画面;而且,事实上,托尔斯泰有着更宏伟的创作计划,《战争与和平》也的确只是他心中历史长卷中的一幅画面而已,尽管它处在中心位置。
这部著作一共有六册,从1865年开始,就发表了第一册,但直到1869年的秋天,托尔斯泰才最终完成第六册。这部作品有着古希腊奴隶诗人荷马和德国诗人歌德的痕迹。事实上,托尔斯泰也曾经指出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对他的作品产生过重大影响。1863年,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读歌德的著作的时候,好多思想在我的心中萌发了。
1865年春天,当他重读歌德著作的时候,他把《浮士德》称为“思想的诗歌”。托尔斯泰也用同样、甚至是更多的热情来读荷马的著作,他甚至把荷马看做是真诚和艺术的典范。
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他在写作《十二月党人》的时候,已经觉察到作品,该再向前追溯,于是,他就追溯到了拿破仑时代,《战争与和平》也就开始了。
起初的画面是海洋的寂静,俄罗斯社会在战争前的寂静。在前100页,托尔斯泰用极为准确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讥讽的口吻,描画着俄罗斯社会的浮华。人们懒散着、相互欺骗着、堕落着。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还是有一些心灵纯洁、道德高尚的人,比如天真无邪的彼埃尔、具有独立不羁的性格和古俄罗斯道德情操的玛丽等等。
可是,这寂静将被打破,海面已经涌起了波涛,战争已经吹响了号角。俄罗斯军队行动起来,奔赴奥地利狙击拿破仑军队的铁蹄。人们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似乎连战争也不可避免,人们都开始相信这一点,宿命论的思想笼罩着人们的心头。人们把一切,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无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都看成是命运的安排,看成是神的意志。在毁灭生命的战争恐怖面前,人们只有顺从天命才能求得心灵的安静。所以,那个不太善良又很高傲的安德列亲王暂时地平息了精神的慌乱,过起了正常的生活;而在远方,彼埃尔和码丽公主正沉浸在爱河之中。
人们似乎重新恢复了往常的生活。在颓废的城市中,人们灰心、沮丧、烦闷,而又彷徨着,整个社会的空气污浊不清。相互猜忌、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阳奉阴违、阿谀奉承,所有这些在人们的心中和行动中又复活了。在这浊世之中,爱情的生命仍然没有断绝,美丽的娜塔莎想要接近安德列亲王,但是,没有多久,她却投入了那个追求她的男人的怀抱。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阴暗当中,没有一丝光明。
1812年9月7日,堡罗德诺失陷,俄罗斯又受到了战争的威胁。人们又重新开始骚动起来,心神不安。战争刺激着这些颓废的灵魂,让他们暂时地摆脱了那些低俗的市侩,暂时地压制住自私自利的欲望。结果,道鲁科豪夫竟然拥抱了他的敌人彼埃尔;受伤的安德列竟然因为他生平最憎恨的人、他的邻居阿纳图受着病痛的折磨而痛哭流涕。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听从神的意志,这些卑微、自私或者高尚的心灵竟然摒弃前嫌,空前地团结起来了。
大将军葛托柔夫便是这些人当中的杰出代表。托尔斯泰这样刻画他:这个老人,只有经验。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不会把事情的各种情况加以排列组合以求最好的逻辑结论,但是,他知道如何从他的记忆中汲取经验,并且知道如何在适当的情况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经验。他总是带着不可战胜的意志。
此外还有普拉顿,纯朴、虔诚、镇静,有着强烈的宿命论观念,即使是在痛苦和死的时候他也带着那种常有的微笑。书中的两个英雄彼埃尔和安德列亲王,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他们在神的感召下获得了爱情和精神的解脱。
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就此结束。拿破仑时代的故事只是为了向十二月革命党人过渡。彼埃尔将来就成了一个十二月革命党人。他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为民众谋福利。他的太太娜塔莎也非常热心地参与丈夫的计划。而尼古拉·罗斯多夫则还是保持着士兵的盲从,他曾经说过:“我的职责就是上战场杀敌。”他甚至对彼埃尔说:“如果有人命令我攻击你的话,我也会按照他的命令去做的。”他的妻子、彼埃尔曾经的恋人玛丽甚至也赞同他的观点。还有安德列亲王的儿子小尼古拉斯,他喜欢彼埃尔和娜塔莎,而不喜欢尼古拉·罗斯多夫和玛丽。如果托尔斯泰把他的《十二月党人》继续写下去的话,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肯定会成为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上面这些只不过是对于《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主体结构进行了一次提纲挈领式的回顾。其实,书中还有很多英雄:士兵、农民、贵族,俄国人、奥地利人、法国人,这些人都很有个性,他们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这众多的人物,托尔斯泰是如何照顾周全的呢?他从他父亲和母亲的家族——罗斯多夫家族和鲍尔公斯基两大家族中,汲取了创作的营养,他翻阅了大量的家谱、史料、个人笔记,还有他的回忆。在这之前,高加索和塞巴斯特堡的生活经历仍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回荡,《高加索纪事》和《塞巴斯特堡》的创作也为他对于战争、士兵、军官等形象的刻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有这些都为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在所有这些之外,还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托尔斯泰年轻而又饱含激情的心。
正是这颗心,让托尔斯泰创作了那么多可爱的人物。这其中,最可爱的当数娜塔莎。她是那样的可人、娇美、富于爱心。在春风拂面的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美丽的娜塔莎斜倚在门栏上,独自描画着自己的梦想;而在另一层楼上,安德列静静地倾听着。即使面貌不佳的玛丽,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也是那样的可爱、真实。
与这些女性相比,书中的男主人公们却似乎缺少一点什么。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彼埃尔和安德列亲王,他们虽然都是英雄,可是,前者却又是软弱的,后者是缺乏激情的。他们两个似乎一直都在犹疑、踌躇,在两个端点之间徘徊不前。为此,屠格涅夫就曾经批评他总是这么停滞不前。托尔斯泰也承认在创作过程中,他为了照顾整个历史事件的进程,为了尽量地靠近真实的历史,牺牲了一些人物的性格,以便能够很好地控制情节的发展。
确实如托尔斯泰所言,《战争与和平》真正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对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战争的把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什么个人的伟大,而是各个不同的民族,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英雄。
《安娜·卡列尼娜》
在《战争与和平》之后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更成熟、更完美的作品,托尔斯泰的思想更加深刻,艺术手法的运用日臻炉火纯青。但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缺少了《战争与和平》所表现出的那种青春的气息。因为,新婚带给托尔斯泰的平和已经渐渐消失了,苏菲竭尽全力为他营造的爱情和艺术的氛围也遭到了其他事情的破坏。
1869年,托尔斯泰在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不久,他有几天离开了家,到某个地方去参观。有一天夜里,他在晚上两点钟突然醒来。他给他的夫人写信道:那天晚上,我很累了,早早地就睡了,而且睡得很香。可是,突然,我醒了,感到心烦意乱,还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这种感觉非常可怕,我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我从床上跳下来,叫人立刻给我备马,要离开这个地方。可是,在他们为我备马的时候,我又睡着了。而当他们把我叫醒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恢复了。昨天晚上,这种情况又发生了。我不知道我这是到底怎么了。
《战争与和平》写完了,可是,托尔斯泰却变得不安起来。1869年夏天,当他要写完《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他发现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立刻被他的思想吸引了过去,开始大量阅读叔本华的著作。除此之外,托尔斯泰还是没有完全忘记他的教育学的研究。他开始计划为平民写一本通俗的启蒙读物。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做这件工作,对于这本书,他甚至比他完成的《战争与和平》还要满意。1872年,托尔斯泰完成了其中的第一部分,接着又写第二部。后来,为了研究的需要,他开始研究希腊文,甚至越来越到了狂热的地步,在他的脑子里,一天到晚想的就是希腊文。为此,托尔斯泰把其他的一切工作都放在了一边。当他能够读懂希腊文的时候,他又惊奇地发现了荷马。这一次,他发现的荷马不是经过那些拙劣的翻译家们转述出来的荷马,而是原汁原味的荷马。托尔斯泰甚至说:“不懂希腊文,就不会有学问!”
希腊文给他带来了新的思想,那是古希腊的先哲们关于社会、关于人类的思想。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的火焰重新又被点燃了。他又开始创办学校,从事教化民众的工作,他是那么地热衷于此,以至于病倒了。
1871年,托尔斯泰到贝克斯去疗养。可是,即使是在疗养期间,唯一能让他开心的还是希腊文。为此,托尔斯泰的夫人埋怨道:“如果你只知道埋头于希腊文的话,你的病就不会好。人们都说希腊文是一种‘死文字’,我看一点都不假,它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让你忘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夫人的再三劝说之下,托尔斯泰终于有所收敛,爱情重新把他拉回到了文学创作中来。1873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可是,正当他埋头工作的时候,生活中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变故。1873年11月18日,1875年2月,1875年11月,他的三个孩子先后夭折了。1874年6月20日,他的塔蒂安娜姑妈去世了。1875年12月22日,他亲爱的贝拉伊姑妈也死了。他的妻子也病倒了。这一连串的伤心事沉重打击了托尔斯泰,他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
这些痛苦的生活经历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折射。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除了讲述列维订婚的那几章之外,全书已经没有了他在《战争与和平》当中所表现的那种年轻的、浪漫的、诗意的爱情了,这里的爱情更多的只是一种受着情欲支配的爱情。不幸的家庭生活令美丽而富有思想的安娜感到窒息,她压抑着自己的各种欲望。但是,当这个美丽的女人穿着一身黑衣出现在隆斯基面前的时候,从这个理性女人的身上突然迸发出了欲望的火焰。而当隆斯基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已经不再能够支配自己了,她完全被内心的情欲支配了,家庭、地位、荣耀,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住欲望火焰的燃烧。可是无论如何,她抵挡不了世俗的虚荣,结果,她只好在外人面前掩饰住这种感情,对她的家人,对她的亲戚朋友,她都戴着一副面具。她完全成了情欲的奴隶,受着它的支配,但是,这阴暗处的私情永远见不得天日,安娜开始痛苦,她用吗啡来麻醉自己。直到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的煎熬的时候,安娜带着自己的堕落和为这堕落而付出的苦恼投身到车轨之下。
整部作品都在表现着爱情的煎熬!
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也成功地刻画了男性的形象,例如:总是带着迷人微笑的、自私的斯泰巴纳;还有那个高级军官加海尼纳,生就一副英俊的面容,但是,貌美的容颜并不能掩盖住内心的卑微,他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而已,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上,他只能借用讥讽别人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卑弱,并以此获得一点虚荣的尊严。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为了向《十二月党人》过渡的话,那么,《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托尔斯泰的精神革命的一种过渡。如果说以前的托尔斯泰对于这个社会还抱有一些理想的幻想的话,那么,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已经开始强烈地批评当时的俄国社会了,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变成了这个社会最激烈的批判者。他不停地抨击社会中的各种谎言,抨击披着道德外衣的谎言,抨击遮掩罪恶的谎言;他还斥责所谓的言论自由,蔑视那些世俗的、虚假的、慈悲的表演,攻击沙龙聚会中的宗教宣传,怀疑所谓的博爱精神。托尔斯泰已经向整个社会宣战!他要猛烈地抨击、批判这个虚伪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