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格列佛游记
18144800000002

第2章 作品分析

《格列佛游记》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年)的代表作。200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各国读者对于《格列佛游记》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影响很大。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它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也为世界文学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本书即节选了最经典的“小人国”“大人国”部分。

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无情揭露了当时英国的现实。他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以现实为基础,而又超越现实,将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1688年政变后,托利党和辉格党争权夺利,互相攻击。斯威夫特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两派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犀利地讽刺了党派之争。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在大人国更是借大人国国王之口直接抨击了英国社会现状。当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时,用大人国的眼光来看,它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恶果。《格列佛游记》以夸张渲染了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了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却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在《格列佛游记》当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的讽刺手法形式多样。反语的运用在文中随处可见。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文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小人国的一段官方文告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畏惧,领土广被五千布拉斯特洛格,边境直达地球四极;身高超过人类的万王之王;脚踏大地,头顶太阳;头一点,全球君王双膝颤;和蔼如春,舒适如夏,丰饶如秋,恐怖如冬。至高无上的吾皇陛下”,但是,他的身高比其他王宫大臣们高出大约格列佛的一个指甲盖那样,这样的情节使人捧腹不止。

最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巧妙地隐含在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格列佛游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每次冒险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色,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

18世纪初的英国虽然距今有200多年,可是我们今天读了《格列佛游记》,还深深地感到它的许多情节仍有现实意义。